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医急救方法(收藏)

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病种,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

葛洪的《肘后救急方》也是救急的代表作之一。而针灸对于抢救昏迷、痉挛以及部分血症,见效快,效果显著,体现了中医急救的实力,让世人认识到中医在急救领域的显著效果。

《黄帝内经》里提到针灸的疗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古人把针刺之后的疗效比若是风来吹云一样神速。

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创造了许多急救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使用。下面与大家分享!

哮喘急性发作

耳穴治疗哮喘突然发作效果极是迅速,不比喷喉剂慢。并且,耳穴对于急性痉挛、急性疼痛和急性炎症,往往有迅速的止痉止痛消炎效果。

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

①手指按压天突穴:病人自己或他人用拇指勾住胸骨向下按,一按一松,刺激病人咳嗽,或者吐出浓痰涎沫,往往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可按压此穴以救急。

②针刺大鱼际的中间,刺入留针一会儿,即可以缓解哮喘发作。大鱼际是肺经所过,在此处针刺可以通宣肺气,缓解喉管以及支气管的痉挛,对于咳喘不止亦极有效。

急性心绞痛

心绞痛是常见的疾病,表现为胸前区压榨性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可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不能及时治疗,会造成生命危险。

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

①可按压至阳穴,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用手指按压,或者用笔头、短棒、硬币,甚至于一小块尖头石子都可以。按压时适当用力,以病人出现酸胀感为度。按压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一般按压数分钟即可。经按数秒钟后,心绞痛即开始缓解,按压1次可维持有效时间半小时许,这可为送去医院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②按压内关穴,在小臂掌面,腕骨向上三厘米左右的位置,两个筋的中间。可以用拇指重重按压内关穴,能快速缓解心区的绞痛。

跌打昏迷

从高处跌落,或者车祸撞击,或者地震挤压,有时人会昏迷过去。

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

①不乱动病人,需让病人自己慢慢地呼吸过来才行。

②可强刺激人中穴,以促进病人复苏。

高处跌下,人体的气机突然逆乱,人身内天地之气不相交接而昏迷。因此,历代医家认为,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更是急救昏厥之要穴。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等。用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

现代研究亦发现,刺激人中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是主要生命指征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血压过低都会危及生命,在危急情况下,提高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而且,刺激人中对另一主要生命指征——呼吸活动也有影响,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进行。

另外,此类病人多可能有内脏出血。因此,搬运需十分小心。即使病人已经苏醒,亦不可乱动,当及时去医院诊治,以防因内脏出血出现意外。

血压暴升将欲中风

据统计,80%以上的中风病人患有高血压病。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4-5倍,且以出血性中风居多。此病俗称脑溢血。

高血压导致中风将要发作之时,病人可能会有突发性的剧烈头痛、恶心欲吐、视物模糊、四肢麻木或者颜面潮红等,这往往是中风发生前的警报。此时如果能迅速地缓解血压,则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

①救急之法,当刺血:可以刺十指尖出血或在鼻尖刺出血来。

②刺太阳穴附近的血络:血压突然升高时,往往见病人面红目赤,头部暴痛,且太阳穴处见明显瘀曲的血络。此时用三棱针或者注射针头刺血管瘀曲的部位,放出恶血,可以迅速预防中风的发生。

教你十大针灸穴位救急法

1、百会:百会穴别称巅上,一名“三阳五会”,为督脉要穴,《针灸资生经》称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应,百会盖其一也”。

百会穴具有疏散风寒、温经通阳、升阳固脱、镇惊息风、清热开窍等作用,为回阳救逆之要穴。针刺、艾灸百会穴具有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及脑血管弹性,调整人体的血压变化,激活、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增强机体防卫功能等作用。

2、人中:人中穴隶属督脉,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任、冲二脉与督脉共同环络口唇而经过人中沟中线,因此人中穴为阴阳交会、气血旺盛之处。

针刺人中穴可达到“一针多经”的效果,能够调和阴阳气血、清热开窍、回阳救逆、通达脏腑经络,对治疗厥证、心胸脘腹及腰脊急性损伤等多种急症有很好的疗效。

3、大椎:大椎为督脉要穴之一,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之处。针灸大椎穴除能调节本经经气外,还可调节六阳经经气,临床常用于治疗高热、感冒、哮喘、脑供血不足等。

4、风池:风池穴属胆经要穴,为手足三阳与阳维之会穴、阳维与督脉之会穴。阳维起于手足六阳之会,上循于脑室,督脉为阳脉之海。

针刺风池具有疏调肝胆经气的作用,又能调理诸阳,使肝气疏泄、脾气健运、气血调和、肝阳潜降。

5、膻中:膻中为任脉穴,为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且为任脉、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膻中积聚宗气,针之能助肺司呼吸,助心以行血,故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止咳平喘之效,主治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

6、神阙:神阙穴居人体中央,属任脉要穴,为真气所系之处。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督、任、冲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故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灸法或药物敷脐有疏通经络、回阳固脱、调达脏腑、调整阴阳的作用。

7、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会穴,具有补中气、健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临床多选之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等。

8、内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是治疗心腹疼痛的重要穴位,针之可调和阴阳、理气通脉、养心清脑、回阳救逆。

9、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为“四关穴”之一,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清热、通降肠胃、镇静安神、益气升阳的作用,以治头面五官病见长,同时又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

10、涌泉: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经气涌出、阴阳经气交会之处,与百会穴合用有调整升降之功。涌泉位于足底,主降,有收敛浮阳、引气归元、交通阴阳气血、开窍醒神的作用。

中医急救八法

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创造了许多急救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的虽已不用,但作为急救法的先驱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医里常用的急救八法!

急症具有来势猛、发展快、变化迅速、病势危重等特点,稍一延误,往往危及生命。因此就要求医者辨证准确,处理恰当,治疗及时,迅速控制病势,阻止其传变和发展,从而向缓解方面转变。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用葱管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3寸,以治小便不通的记载。到了明代,导尿术有了改进,以鸟的羽毛代替葱管,并能对女性患者导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蕲州一妇女患小便癃闭,小便不通,一医用猪脬一个,吹胀后按上翎管,插入病者尿道,再用手搓转猪脬,不久,即尿液大流”,李时珍称此为“技巧妙术”。

从时间来算,我国在医疗上使用导尿术,要比法国医生拿力敦在1860年发明橡皮管导尿早了1000多年。惜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未在得到应有的发展,实为憾事。但作为导尿法的最早应用来说,仍不失为导尿术的先驱和雏形。

为了温故知新,供广大中医临床医生参考,本文特将散在部分书中的有关急救法,加以初步整理与归纳,供参考。

一、人工呼吸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用人工呼吸法治疗“自缢死”的经验。方法是“若心下微温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吸少止。”

对口呼吸法,在《中藏经》中即有记载:“缢死方:先令人抱起解绳,不得用刀断,扶于通风处,高首卧,取憨葱根末,吹入两鼻,更令亲人吹气入口,喉喷出涎,即以矾石取丁香煎汤调一钱匕灌之。” 《中藏经》的成书年代,尚未有定论,但初步考证,系六朝人所撰。可见对口呼吸法在我国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被用于溺死、肺气暴绝(呼吸衰竭)等急症。

目前在民间,还流传着用对口呼吸法抢救缢死、溺死的经验,有着很好的疗效。方法是:须2人以上操作,先使患者仰卧,垫高后颈,术者左手压住舌根或将舌拉出口外(防止舌根压住喉头,不利呼吸),右手捏住患者鼻窍,然后口对口吹气,至吹气暂歇时,可将鼻窍放松;另一术者以两手放置患者胸部加压,并用两拇指将横膈上推,促使呼气,吹气时则两手放松。两者密切配合,反复进行,要节律均匀,每分钟18~20次左右。此法颇为费力,术者可轮流操作,以便持久。在自动呼吸未出现前切勿放弃。

二、搐鼻通窍法

搐鼻法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简便有效的急救法之一。它是应用芳香通窍性药物制成粉末,吹入患者鼻孔,使鼻腔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喷嚏,从而达到昏厥患者得以苏醒的目的。如汉代用石菖蒲的根茎研成粉剂,作为搐鼻剂,以抢救“尸厥”患者。《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菖蒲有“开心孔……通九窍”的功能;《本草纲目》治“中恶卒死……”。

随着人们的不断认识,逐渐发现半夏、皂角、细辛、鹅不食草等药物,均可作搐鼻剂。至金元时代,朱丹溪用皂角、细辛等制成“通关散”,以吹鼻取嚏,对急救昏厥不醒的休克患者,至今临床上仍在使用。北京市中药厂生产的通关散因加用了麝香,较前人开窍醒神的功能更大。

三、通导大便法

凡邪热内盛、津液不足、糟粕阻于直肠,而大便不通、不堪攻下者,宜用导法。但导法有寒热虚实之分,如过汗伤津,大肠失润者,宜用蜜煎导;邪热内盛、气血不足者,宜用大猪胆汁和醋少许灌肠;湿热痰饮固结者,宜姜汁麻油浸瓜蒌根导;阴结便闭者,宜蜂蜜加姜汁、生附子末导。我国使用导法,远在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中即有记载。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此外尚有握药法,以治大便秘结。《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载用“巴豆仁、干姜、韭子、良姜、硫黄、甘遂、槟榔各1.5g为末和匀,分2粒,先以花椒水洗手,麻油涂手心,握药,移时便泻,欲止则去药冷水洗手。”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临床验证,以确定取舍。

四、冰敷法

冰敷法是中医的物理降温法之一,其中还可包括冷敷法、泥敷法,多用于高热、神昏、疮疡攻心、中毒等情况,属火热病变者。

张子和说:“凡治火,莫如冰水。”其间当包括冰敷等外治法在内。高热烦躁者,清·吴师机《理瀹骈文》有“膻中置放冰块”以退热的记载;民国·陆晋笙《蜉溪外治方选》解烧酒毒,治大醉不醒,“以井水浸其发,并用故帛湿贴胸膈”,以达到退热、解毒、醒神之作用。膻中置放冰块、井水浸发、湿帛贴胸膈等方法对心、脑等脏器具有保护作用。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治疗咽喉肿塞,浆粥不下,药既难下,针亦无动者,用中药煎水漱口,并“以冷水拔其两手”而愈的记载。亦有痈疽疮疡攻心,暴饮醉死者,“以井底泥罨心胸”的记载。

中医冷敷法方法多样,简便易行,使用范围较广,且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当然风寒外束,表邪未解之发热者不宜使用。

五、药敷法

药敷法是以药物外敷而达到治疗目的,中药外敷法内容丰富,所治病证亦极为广泛。外敷用药有单味药、有数药配用之不同,常用药物有大蒜、葱白、生姜、田螺、附子、麝香、青盐、硫黄、青黛、南星、半夏末、胡麻、吴茱萸等;所敷部位有贴脐、脐下、手足心、囟门、俞穴、患处等;所治病证有神昏、惊狂、关格、癃闭、急淋、中风、泄泻、痢疾、霍乱、哮喘、水肿、鼻衄、喉痹、痈疡等多种。

如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根据《张氏医通》外治哮喘的记载制成外敷“消喘膏”,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却有良效,已通过鉴定推广。

《蜉溪外治方选》记载“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效”,对利尿消肿有一定作用;又如鼻衄以“冷水调白及末用纸花贴山根”部;“急淋阴肿,泥葱半斤煨熟杵烂贴脐上”。麻疹郁遏不出者,以芫荽用水酒各半煎汤喷擦肌肤,有宣发透疹之功;赤小豆敷脐以行水肿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药敷法,值得根据不同疾病而辨证验证。

六、药物蒸浴法

药物蒸浴法起源很早,《内经》即有“其在皮者,渍形以为汗”及“浴之”的记载。如“疹发不出,面目肿胀,气喘垂危者,用大葱头杵烂放在大铜盆内,上用木架架之,再以大被单罩盖停当,大人抱定小儿睡在上面,热气熏蒸”,这就是中医的药浴法。而泄泻不止,诸药罔效,用梧桐叶煎汤浴足。又唐代许荫宗用黄芪、防风浓煎汤数10斛,熏蒸治愈唐王太后之中风病。据《洗冤录》记载,治跌压未绝者,可用四物汤煎水熏洗。

药物蒸浴法,包括气雾吸入、坐浴等方法。热病神昏,用烧器烧红更迭淬醋中就患者之鼻熏之;发狂,用炭火1盆,将醋1碗沃火之内使烟气冲入患者鼻中;《医宗必读》有用大葱煎水,少加麝香,熏蒸坐浴治癃闭、关格的记载。而《金匮要略》则早已有用雄黄熏之、苦参煎水熏洗治狐惑病的记载。

七、截法

截法又称“劫法”,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截药”是走方郎中治疗疾病的三大法之一。截是截断的意思,即及时截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单刀直入地给病邪以迎头痛击,始能早拔病根,防其逆传。

《串雅内编》记述截法颇多,如以郁金、明矾截癫狂,即临床常用的白金丸;以墨鱼、黑矾、松罗茶末截臌;以黄丹、枯矾、黄蜡、石榴皮等4味来截泻;以葶苈子、大枣、桑白皮截水肿;以青矾、当归、百草霜截黄;以常山苗、乌梅、陈皮、槟榔、制乌药、当归身、法半夏、川桂枝、丁香、生姜、大枣截三阴久疟。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治疗疟疾,就推崇截法。虚疟用柴胡截疟饮(小柴胡加常山、槟榔、乌梅、桃仁,姜、枣煎,并渣露一宿,次日发前1~2小时温服),截实疟用蜜陀僧散(单味研细末,大人7分,小儿量减,冷烧酒调,发前1~2小时服之)。

针灸治疗疟疾,同样以截止其发作为首务,选穴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在发作前2小时针灸之,得气后再留针20~30分钟,常可得到治愈。

上海市中医院仿丹溪“椒目劫喘”法将椒目制成各种剂型劫喘,热证明显则佐以清热解毒,共治急性哮喘发作172例,近期控制72例,显效30例,好转33例,其中半数以上在5分钟左右即开始缓解,维持有效时间1~24小时,平均6.28小时。宋代多以砒治喘,紫金丹即是以砒为主的方子,近人曾仿其治,更名为砒矾丸,方中砒1分,矾3分,豆豉10分,共研末糊丸,绿豆大,每服5粒~6粒,日2次~3次,连服1周~2周,对寒性哮喘效果好。总之,截法若运用得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八、开噤法

开噤法,一般多用于痉病等出现的牙关紧闭者,可用乌梅肉、南星、冰片,或用姜蘸南星、冰片擦牙;又有用白矾、青盐等分,分数次擦之,涎出自开。其噤既开,则药物、饮食皆可自口进入胃中。开噤后,用多层纱布,纳入上下齿之间,以防其自啮舌及口腔。

以上仅是我阅读前人部分著作过程中,结合个人的临床体验,随手摘录的资料。如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书海中求索,虚心向老中医请教,深入民间采风,必将发掘出更多、更好的急救法。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使治疗急症的手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无疑对开展急症工作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医者书友会

致力发展中医领域发展,此公众号是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爱好者沟通交流以及网络创作的网上家园。
2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0)

相关推荐

  • 养生 | 中医真的是慢郎中?这几个穴位可治急症,关键时候能救命

    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中医疗效长.见效周期慢,多用于治疗慢性病,是不折不扣的"慢郎中".事实上,历代医学家在与疾病斗争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创造了许多急症救治手段!   <金匮要略 ...

  • ​哮喘急性发作勿忘中医救急

    中医最能抢救急症,越是紧急,越要首选中医.特别是当120不在身边时,掌握中医,即能救急. 中医擅长治疗急症.我反复撰文强调,遇到急症,请首选中医.一则,因为中医方便,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随时随才都可以 ...

  • 中医针灸十大急救穴——百会穴

    百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定位] 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 ...

  • 中医不是慢郎中,急危重症建奇功

    现在社会上对中医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养生康复,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只适合治一些小病和慢性病,而且需要调理很长时间才见效.所以,每当身边的家人急性起病或有危重情况时,大家都不会首选找中医看,而是要到 ...

  • 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医急救方法

    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病种,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 葛洪的< ...

  • 中医急救方法汇总

    ​中医120急救系列之一:休克急救法 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朋友或亲戚突然昏厥的情况,常见原因有一过性脑缺血.心脏病.低血糖反应等,也可在情绪过度激动时出现,应根据患者的病史做出初步判断.若患者有糖尿病 ...

  • 中医无急救?这误会可深了!四针下去,几近休克的病人奇迹恢复!国医大师急救方法汇总

    视频:鬼门十三针 先从前几年的一个新闻说起: 事情发生在上个月月底,厦门开往北京的G324列车上.一名60多岁的男性乘客突发疾病,瘫倒在靠窗的座位上,患者已服用硝酸甘油.现场西医大夫已测不到血压,列车 ...

  • 中医不是慢郎中,速效中医急救法!

    中医与急诊似乎从不沾边,本文列举了中风.哮喘急性发作.急性心绞痛.跌打昏迷.血压暴升的中医急救法,效果非常好!真正懂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不仅擅长治慢病,在急诊方面同样有优势. 一.中风 中风最初发作的 ...

  • 中医中风急救方法

    脑中风在医学上被称之为脑血管病,通俗地说是由于供应脑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偏瘫.视力障碍.语言障碍(不能说话或吐字不清).脑中风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0 ...

  • 中医爱好者亲历:用中医方法急救了一位陌生老人,虽后怕但无悔

    前日,有感而发,写了篇文章<寻医,各种危重急症的处理在这位老中医的门诊司空见惯>.文中写到的上海蔡德亨老师曾表达过:中医过去出名,就在于抢救重危病人上.同样,在这个问题上,北京中医院院长刘 ...

  • 缓解心绞痛等多个中医中急救方法整理(实用参考)

    师兄们好,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病种,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葛洪的 ...

  • 四针下去,几近休克的病人奇迹恢复!中医急救方法汇总!

    今天谈谈中医急救的问题. 先从最近的一个新闻说起: 事情发生在上个月月底,厦门开往北京的G324列车上.一名60多岁的男性乘客突发疾病,瘫倒在靠窗的座位上,患者已服用硝酸甘油.现场西医大夫已测不到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