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腊月28,携友人共赴于受万老师工作室赏画。未入门,墨香之气已弥散在楼道间。及入室,迎面墙上一巨幅《群仙祝寿图》。未细看,已觉满壁风动,神假天造,英灵不穷,离披点画,脉络连接。群仙不仅于像似,更脱落凡俗。人物众多,或笑或谈,或饮或歌,其神其形,无一相类。群仙衣襟飞逸,不似凡间。更有天花乱坠,仙乐飘飘,观之更觉离尘出俗。画作尚未傅彩,已觉神完气足。正观赏际,朋友轻扯衣肘。他正观看《饮酒图》,在耳边轻语:“人物因何作缩颈含胸之态?”画中人物一手把盏,一手持菊,正是渊明采菊东篱下。朋友爱画但不习画,是聪慧绝顶一类。高中时即学霸,博士毕业后工作在南方做证券。我也不作解释,从手机上搜出东汉《击鼓说书俑》,朋友顿然明白。又给他看了嘉祥汉代画像石,朋友转身再去观看《饮酒图》,不禁惊叹:“高古!高古!得汉魏风骨。”在朋友请求下,于老师为我们示范作画。取大号毛笔,在清水中濡湿,轻蘸淡墨,略添赭石,逆锋起笔,一顿一挫,一转一折。线条犹如戏曲人物的水袖收放自如。于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每完成一笔,就在末端圈一数字,点明作画步骤及行笔方向。这是传统课徒稿的方法,这又是一种不同的欣赏方式。绘画的欣赏不同于音乐。绘画被称为静态艺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音乐被称为动态艺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绘画静立在面前,一瞥之间,尽收眼底,即使不去仔细的探究,亦能领略大概。而想要理解一首乐曲,则需要从头到尾听完才可以。在于老师的示范中,我有如欣赏一场音乐会的感受。他的画笔犹如指挥棒,带动着乐队时急时徐、忽高忽低。观之呼吸不由一张一弛,心跳不禁一紧一慢。事后问朋友,亦有同感。
这几日,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
后两句,用了七个“了”。犹如绕口令,大概的意思也能知道。
看了于老师的作画,似有所悟。以下是我用现代文的解释:“对于事物的描绘,最忌讳把形状、色彩描绘的面面俱到。谨小慎微无节制的精细刻画,只是为了卖弄精细纤巧的绘画能力。所以绘画的弊病不是画的不够精细,而是画的过于精细。已经具备精细刻画的能力,又何必追求画面的事无巨细,这并不是不具备精细刻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精细刻画的能力,那是真的不能做到事无巨细了。”
于老师的画作,当属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