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续)

那个年三十晚上,我在大队支部书记家里吃醉了。

吃醉的原因很简单,上海学来的规矩,到外面不适用,不够“社会”。

从小爷娘教育,到人家屋里去吃酒,只能一口一口渳,“嘴唇皮碰一碰”;到最后大家要吃饭了,则一口头,门前清。该客气的地方客气,该爽气的地方爽气。

不过,那时家里吃的都是黄酒,顶多五加皮、绿豆烧,基本没有高度白酒。

乃末好。老表那夜帮我倒的是自制土烧,虽然自家屋里做酒,狠难做到60度,貌50度是有的。

而且,大队书记家里并无酒杯,直接用大碗。

主人好客,一记头倒满,就是半斤。

而且我一直是渳,到最后还有四两多。

我哪里料到,老表家本来菜也不多,年夜饭是吃不长的。

一旦一大碗肉夯光,只剩小鱼和蔬菜时,主人就连呼添饭添饭,那就是要门前清啊。

断命我又要面子,死守上海规矩,只好一口头拿剩下来的土烧统统喝掉。

还记得瞬间就上头,人几乎站不起来。

别人来扶我,我当然要推开。

我挣扎着挜了几口饭,还是不行,只好告歉离席,在躺椅上隑一歇。

还好,毕竟只有二十出头,还是扛住了,既没“开架橱门”,更没“钻台底下”,喝了几口茶,我居然站起来了。

我听得见,也看得见,周围的同村年轻人都一边笑一边指着我说我醉了。我就争辩说,我没醉。

他们说,何以证明你没有醉?

我说,我给你们讲故事,《南京大桥爆炸案》,没听过吧?老长了,要讲两三个钟头。只要我当中打一只“隔楞”,我就算醉。

于是,五六个人就真的跟着我回到我的宿舍,我就开始讲。记得后来人越围越多。

我也真是争气,两三个钟头就是一只隔楞也不打,连没有大舌头。

这样的奇迹,后来我居然还复制过一次。

那是1991年吧,我们一帮人跟着洪长兴老板马宗礼回安徽看羊肉基地,“打通关”大战当地人。

那夜“打通关”,不是简单地一对一轮过来,到后来都是对赌。

你说走一个,人家说要走走两个,你就得走两个。如果你说走四个,想吓吓他,他应承了,那就是走四个。

反正有人帮我在旁边数数,他说,那夜,我走了48个。三钱杯,不带洒,不带吐在手巾里,也不少啊。

那一夜,算跟我同去的朋友倒霉,因为我为了证明自己没醉,硬要给他们讲故事!不许他们睡觉。这是后话了。

说回“就地过年”。

第二次在江西“就地过年”,已经是1976年了。那时,我已经混到公社(即今乡政府)里了。岗位是在广播站,主要工作与广播无关,是跟着公社领导写写弄弄。

那一年,因为工作需要。因为那年春节晚,开了年县里就要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春耕动员大会,公社需要我帮着准备各种材料。

所以,今年,我已经听说有两位朋友年前在忙着准备年后的会议,我是非常能理解的。虽然因此年前约不起来了。

我在公社是吃食堂的。

但初一初二初三国定假不开伙仓,于是,我这个外乡人再次被安排“吃派饭”。

老规矩,初一是书记,初二是办公室主任,初三是会计。

公社毕竟在镇上,生活节奏与山区农村还是略有不同。

吃顿饭没那么隆重了,菜式也并不更好,哪怕是年里的饭。

更重要的是,公社也算机关,机关作风就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假痴假敱。

虽说是上下级,天天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有道是“与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所以,吃起来基本上就是“三下五除二”,说散就散。

其实,除了会计是本地人,书记和主任也是外乡人。书记好像是县城人,主任则来自萍乡。

为了同样的原因,其实他们也是“就地过年”。而他们,还要照顾好像我这样的外乡人“就地过年”。

那一年,我完全没有心事讲故事了。

插队插到第八年头上,依然无法离开山区。混在公社,虽比在生产队好些,也非久留之地。

所以,我又想要“动机不纯”地利用这一次“就地过年”。

趁着筹备会议,来来回回跑县城的机会,再加上我历年在公社小分队(文艺宣传队)的表现,我终于被县里管宣传的翟书记看中,答应我年后开完那个四级干部大会,就留在县城,在县剧团当一名编剧。

值得一提的是,县剧团为我开出的月薪是33元。我在公社每月只拿24元。一下子增长了将近40%。

而且,那年头,县剧团也有创作假,周团长答应我每年可以在庐山上呆一个月来写剧本,费用全部报销。

可惜,这样的美差,我也只干了半年。

那一年,知青大回城已悄然成风,天天耳边都有谁谁可以回上海了的消息,让人心神不定。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我的好朋友小宋反复写信规劝我的情景。

混成那样,我当然有点不舍得的。不过,我终于决定结束在那里可笑的奋斗,回上海,一切从头再来。

无论如何,“就地过年”总是出于无奈,千万不要常态化。

还有什么能好过在家过年呢。

今天是除夕,还是会有狠多人离开上海回家。有了高速和高铁,千把公里都在射程范围之内啊。

祝他们一路顺风吧。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

  • (长篇报告文学连载)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九章 4) ||张学武(河北)

    第九章 ( 4 ) 第二天早上,苏斌回到了三道川,下午参加了三道川公社一九七六年秋收工作总结会.会议在三道川中学大会议室举行,参加人有各位下乡干部,各位大队书记,社直机关负责人.会上苏斌作为石片沟大队 ...

  • 沉痛悼念赵冬来先生诗词、挽联选登

    沉痛悼念赵冬来先生诗词.挽联选登   小序  赵冬来先生,1933年生于五台县豆村镇,中共党员.1951年高小毕业,即考取了忻县行政干部学校,学业期满后,当年被分派到繁峙县公安局治安股,之后,又从事青 ...

  • 回忆原华县侯坊唯一的女性领导郭玉贤

    沉淀思想深处的记忆 作者 李金龙 时光倒转--勾起沉淀思想深处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初,大概是七三年吧,华县侯坊公社迎来了一位年青的女性--革委会副主任郭玉贤(相当于现在的副乡长),此人给人的第一 ...

  • 郭 征||下白泉公社“包产到户”始末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百废俱兴,一片繁荣.<必由之路>纪录片向全国播放,这部政论专题八集电视剧,反映改革是中国的必由之路,镜头对准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拉开农业改革的序幕.宁武县原下白泉公 ...

  • 地 界

    从地理位置看,杨树底在北边,东张屯在南边.可二者却既不属于同一个生产大队,也不同属于同一个人民公社.杨树底是属于永宁人民公社杨树底大队第四小队,东张屯则属于闫店人民公社张屯大队第六小队.再往上,倒是同 ...

  • 1974年我包联华县姚家李家步背后等村时,砍树群众把我告了!

    <流年光影>第三辑:潜心政务 作者 郭玉贤 毫无觉察的组织考察 1974年我任侯坊公社副主任时,党委决定分配我包联姚家.李家.步背后.雷家.陈家五个大队的工作.我住在李家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一 ...

  • (一)永远忘不了的傻瓜

    ​时间倒退至30余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在"一片红"的浪潮中,被分配到江西的一个边缘的Z县.Z县与福建交界,地处武夷山的余脉,高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一个一直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年青人 ...

  • 1976年的日子(1)

    1976年的日子(1)

  • 广东省近现代人物——陈坦

    陈坦 陈坦(1911-1989).生肖:猪.广东省兴宁县人. 早年在县城高级小学和兴宁县兴民中学读书,曾任兴民中学学生会主席.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共青 ...

  • 1975年华县洪灾中的侯坊公社书记郭玉贤

    邮箱:3125136050@qq.com 记忆中的郭玉贤大姐 作者 王世忠 我认识郭玉贤大姐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侯坊公社.彼时,我是抽调到公社帮工的民办教师,她是刚踏入政界的公社领导. 原侯坊公社政 ...

  • 哲夫:麻歪嘴发迹史【小说连载(大结局)】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哲夫 ...

  • 齐大肚子(00年前旧作) 2009-06-16 11:46:36| 分类: 小说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说容易也容易.他离开这个乡(那时候叫公社)总得有20年了吧,至今村里的一些老人们还常提起他来. 那时候正兴"革委会",他大学毕业给分过来干书记,那时候机构很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