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很罕见的绝句,首句正话反说,最后7字更激发读者的共鸣

晚唐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很多才子虽然勤奋苦读,却难以金榜题名。他们胸有大志,更有典雅深厚之气,可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机会总是稍纵即逝,让很多人一辈子都穷困潦倒。不过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艰难,却让他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年少时就很有声名,诗文水平也是一流。可是因为他恃才傲物,喜欢发表文辞尖锐的作品,很多主考官都觉得他有些狂妄,因而多次科考都以失败告终,也让诗人灰心丧气,但是他始终不改秉性。

后来为了生计,罗隐不得不四处漂泊。有一次他来到江东,得到了钱镠的礼遇,于是他暂时安居于江南。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诗人就开始思念长安,仍然怀有建功立业的梦想。

如此矛盾的心境,让他感到极其苦闷,却又无从排遣,于是便写诗表达自己的惆怅之情。下面介绍罗隐很罕见的绝句,首句正话反说,最后7字更激发读者的共鸣。

鹦鹉

唐代: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的羽毛艳丽,善于模仿,所以十分被人宠爱。旧说鹦鹉的老家在陇西,在陕西境内的六盘山南段。那里地处荒芜、气候寒冷,不比江南天气温润。诗人走南闯北,见识广博,也知道这种动物的习性,更懂得人们饲养它的心理,所以这首诗才蕴含深刻,值得细读。

首句就显得突兀,“莫恨雕笼翠羽残”。诗人虽然怜惜被囚禁于笼中的鸟儿,看见它翠羽零落、形容憔悴,但又安慰它不要怨恨。“雕笼”二字,展现出笼子制作精良,也暗喻其处境优越;一个“残”字,则表达出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而鸟儿并不懂得爱恨,诗人只是将情感外投,仿佛它的心中也是悲戚不已。

鸟儿本该在天地间自由翱翔,如今却成了笼中的尤物;姣好的羽翼遭到剪铩,更失去了灵性,灵慧的鹦鹉一定难以忍受,更让人可怜其不幸。次句承接首句,说明“莫恨”的理由,因为“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虽然自在,却条件艰苦;而江南即使受到束缚,但是天气和暖、吃住无忧。

诗人担心这弱小的生命难以抵御严寒,于是便安慰它暂且定居于江南。其实诗人是正话反说,作者劝鹦鹉不要恨,其实罗隐真实的想法是,它心中一定充满了怨恨,但是无奈之下,只能苟活!

后两句抒发议论,更有弦外之音,“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诗人含蓄地说,请您平时说话是一定要注意分寸,不可太直白尖刻,不然就会处境艰难。其实作者当然知道鸟儿听不懂,这既是自言自语,也是告诫后人处世的学问。

“分明语、出转难”,态度明确、见解深刻,彰显出诗人仕途受阻后的深层思考。鹦鹉机智巧慧,讨人喜爱,但话多误事,不如三缄其口,以免遭到不测。诗人希望它可以韬光养晦、语言模糊,不要到处逞能、惹祸上身。

罗隐的这首绝句通俗易懂,却充满了愤世之情。作者深切地同情鹦鹉的处境,更以此暗喻那些怀有匡时救世之志的学子,不如庸庸碌碌之辈。诗人晚年虽然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其实心中着实不甘寂寞,但晚唐的现实情况又让他难以施展抱负,于是只好借这首诗抒写心中的无限感慨。

诗人同情其遭遇,更是诉说自己的不幸,纵然胸怀壮志,也难以才尽其用。罗隐的遭遇与晚唐很多诗人都非常相似,比如李商隐、杜牧等,也是经常沉沦下僚,于是便创作了一些托物言志的作品。义山的作品比较隐晦,而罗隐的这首诗却很方便理解,也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