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不懈探索——访江苏省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徐惠泉
艺术简历
徐惠泉,1961年生,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第八届、十一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全国美展,参加全国中国画展、全国工笔画展等重要展览。曾获第二届“枫叶奖”国际水墨画创作大赛金奖,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展铜奖等。代表作品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中国工笔画全集》、《20世纪中国绘画》等重要合集;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已出版个人专著画集20余部。
北京个展的双重教益
出生于苏州吴县(现吴中区)农村的徐惠泉,母亲在劳作之余兼做苏绣,父亲则从事石雕石刻,县里何山英雄烈士纪念碑上的五角星,是父亲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家庭的“艺术”氛围和“吴门画派”的渊源滋养,在徐惠泉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1978年高考恢复后,他考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工艺绘画班。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吴冠中、黄胄等大画家的客座讲学,让徐惠泉如饥似渴、孜孜以学,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参加省青年画展,他和几个同学夜里躲过夜巡老师的检查,偷偷躲在课桌下画了2个多月,最终以一幅《织春》获得了江苏青年画展三等奖。评选揭晓后,学校才得知此事,专门开大会隆重地给他发了奖,“非常荣耀”。
1988年,分配到计生委宣传科工作了7年的徐惠泉,被开明的单位领导送到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进修。一年的时间,徐惠泉受到了冯远、顾生岳、刘国辉、吴山明、唐勇力、尉晓榕等诸师的悉心指导,“回来后就只想画画了。单位又给我配备了单独的画室,所以说在计生委工作的那些年,我是一个业余的专业画家。”徐惠泉笑称。
《温暖港湾》 220cmx180cm 纸本 2017年
1990年,徐惠泉将自己的一组画挂在了苏州观前街群众艺术馆的橱窗里,开始向外界公开展示作品。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北京朋友的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到北京搞个画展。就这样,经介绍,徐惠泉结识了一位“大人物”——著名诗人、作家艾青先生。在北京,艾青把自己家里收藏的画一件件拿给徐惠泉欣赏,建议徐惠泉的画展就在中央美院进行,还把他介绍推荐给中央美院的副院长朱乃正先生。展览确定下来后,苏州美协的老主席贺野介绍他去中央美院拜访同乡卢沉老师,“我记得很清楚,我拿着贺野先生的条子敲开卢老师家门的时候,卢老师正蹲在地上洗衣服,他爱人周思聪先生坐在轮椅上。我那时年轻,也不懂规矩,贸然邀请卢老师参加我的开幕式,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的请求,卢老师欣然答应。在布展的一天早上,卢老师专门到我做展览的央美画廊,对工作人员说办画展的是他的一个学生,请多多关照。并送给他们一幅自己的作品以示感谢。”
展览开幕时,在艾青的邀约下,时任中国美协党组书记的王琦,以及李琦、卢沉夫妇等都到场祝贺,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也做了报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天就有一些天津的画家专程赶来观展。
《东风一曲桃花香》 102cmx68cm 纸本 2015年作
回忆起这些,徐惠泉眼圈泛红:“当时我才29岁,这么多前辈大家如此关爱一个毛头小伙,让我始料未及,也受益颇多。他们的言行举止,为我之后的为人处世树立了榜样。”
受益的还有未来的艺术道路。当时,水墨画非常流行,为了弥补水墨视觉上的单一,徐惠泉就有意识地补充了几张重彩风格的作品参展。卢沉鼓励他“做足色彩文章,形成自己的风格,既有传统意识,又有现代色彩。”从此徐惠泉开启了“彩墨画”的创作之旅。
“水墨-彩墨-墨彩”的嬗变
加拿大的“枫叶奖”是上世纪90年代初较早介入中国的国外艺术奖之一,徐惠泉的作品分别在前两届获得了铜奖和新人金奖,得金奖的《春江花月》被海外中国书画研究会收藏。此后,徐惠泉进入了“创作喷发期”。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指出,艺术家要重视的功力,包含两层意思:绘画技巧和制作本领。中外艺术史上的大师们对绘画质材和表现手段都十分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位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位手艺人,应该十分懂得工具材料的脾性和效能。可是这一点往往为当今不少艺术家所忽视甚至不屑一顾。
《苏绣》 188cmx178cm 纸本 2014年作
但徐惠泉是个例外,为画好彩墨画,他对绘画材质和表现手段都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经过反复实践后,在用纸上,徐惠泉选择了生宣。“生宣在承受水墨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渗化效果,是其他纸张所无法代替的,同时它经得起‘做’和‘磨’。”为处理好墨与彩的有机结合,他反复探索,最终采用国画中的矿石颜料,也用水彩、丙烯、染织颜料,并以金粉、喷漆、明矾等作为辅助材料。利用毛笔、油画笔等各种作画工具制造不同的“痕迹”,为画面的表现力服务。
天道酬勤。经过不懈探索,徐惠泉的彩墨画,被业界普遍评价为“既有水墨写意的神韵,又有工笔重彩的严谨;既融合了西画的长处,又保留了国画水墨传统的精髓”。1993年,徐惠泉的彩墨作品《江南丝竹-仿妆台》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大家的作品一道,入选“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画展”。多幅作品陆续入选国内一系列大展并获奖。
《桃红又是一年春》 218cm×96cm 2016年
进入2010年,在进行了20年的彩墨画创作后,徐惠泉的创作再次改变:“当时探索彩墨创作的状态就好比往容器里加东西,一直加,一定要把它加满。但回过头看,体现作品的中国性,还是要以墨为主、以彩为辅,中和温韵,也使创作更轻松。”徐惠泉解释。在他最近的一幅作品《温暖港湾》中,“墨彩”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业界广泛称道。
让“逛美术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作为全国第一座建立的省级美术馆的馆长,徐惠泉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相对于欧美地区的艺术博物馆来说,国内的美术馆起步较晚,所承担的研究、公共教育等功能较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充当着展览馆的角色。尽管近年来各馆都在尝试一些“体验互动”活动,但仍有很大的发展上升空间。”徐惠泉说。
《一曲媚春晖》 136cmx68cm 纸本 2016年作
2017年3月,徐惠泉从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的岗位上调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上任伊始,秉承“把美术陈列馆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艺术博物馆”的理念,他就十分注重人性化服务和观众的“参与性体验”:展出的“出居声响——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考虑到不少作品尺幅很小,为使观众充分领略白石老人笔下精彩的草虫细部,就买来2万把放大镜免费发放给观众;举办“清风徐来——明清扇面精品展”,让观众每人免费领一柄扇子,将摩挲实物和观赏名作相结合,增强观展体验;推出“大家说画”导赏栏目,请专家导读,帮助观众理解画作等。
徐惠泉先生为《大河美术》题词
“下一步,美术馆将社交媒体、内容开放、众包等新兴技术与手段进行整合,依托移动与网络技术创新,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浸入性体验’。观众可将个人的知识背景融入美术馆的展览与互动,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展品并分享这种体验。相信用不了多久,‘逛美术馆’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断探索下,徐惠泉信心满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