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淮海”,您知道指的是哪里吗?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日。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除淮海战役外,还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的“辽沈”指的是辽宁、沈阳,其主战场在今辽宁省、吉林省一带;平津战役的“平津”指的是北平(北京)、天津。那么,这场战役为什么叫“淮海战役”?“淮海”是的是哪里呢?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就淮海战役的演变进程而言,军史界素有“小淮海”与“大淮海”之称。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由粟裕提出的,他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他在济南战役胜利的三天后即9月24日就致电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而军委第二天就回电表示同意,这样才有了之后的这场大战。

按照粟裕最早提出的建议,他把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是攻占“两淮”,如果敌军不来增援或者增援被我方阻挡或歼灭,那么就进行第二步,就是攻占海州和连云港。所以,他把这场战役称为淮海战役的原因,就是这两个阶段的简称。“淮”是指“两淮”,也就是淮阴和淮安,现在的江苏淮安市;而“海”是指海州,就是现在的江苏连云港。这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黄伯韬第7兵团,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被史家称为“小淮海”。

淮海战役是中共方面对这场战役的称呼,而作为应战方的国民党则称之为徐蚌战役。这也是两个地名,“徐”指徐州,“蚌”指蚌埠。这么称呼是因为,国民党方面在应战前所作的部署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在徐州和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线做战略防御。

后来,战役的规模越打越大,发展成为“大淮海”。“大淮海”是指淮河下游、黄海之滨的广大地区,《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大致和今天的淮海地区范围一样。淮海地区,是指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的交界处,北起莱芜、泰安,南至蚌埠、阜阳,东到盐城、淮安,西达开封、周口。因为古时河南及其周边被称为“中原”或者“中国”,而一条淮水又将“中原”和东边的“黄海”连接起来。也就是说这片地区正好夹在“中原”和“黄海”之间,还带着一条淮水。故称为“淮海”。

另外,“淮海”作为地名,来自抗战时期汪伪政权设立的淮海省。淮海省以徐州为省会,地域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淮海省的大部分属于淮河流域,剩下一部分属于海州(即今天的连云港市),“淮海”一名由此而来。抗战胜利后淮海省取消,但其故地仍时不时被称为“淮海地区”。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国民党军队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