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感染丨大灾之后,如何防疫?
写在前面
每年夏天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季节,台风、洪涝、干旱、龙卷风等等自然灾害都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从2021年7月17日开始,中原大省河南多地普降大雨,多个地级市的暴雨雷电预警从黄色逐渐升级到了橙色,随后升至红色!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三天几乎下了平时一整年的雨。呼啸而来的暴雨像一只黑色的巨兽,向这座久无洪灾侵扰的省会城市张开了利爪。快速蔓延的积水冲进了涵洞,淹没了马路,灌向了地铁站。这场“千年一遇”的暴雨,让整座城市的排水系统突然间失效,无数人被围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各方都在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全国人民都在为河南、为郑州的洪灾祈祷。
古语有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自然灾害面前,积极抢险救灾的同时,我们如何防疫?
为何“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01
回顾既往的文献报道发现,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与自然灾害直接相关,一些不会引起大量人口转移和安置的自然灾害罕见疫情报道,例如山崩、雪崩、火山爆发等。灾害本身并不会带来传染病,但是,灾害可导致很多的后续效应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传播,包括人口移动(含灾区内和灾区内、外之间的人口移动)、无计划和过于拥挤的安置点、水源污染、卫生条件差、传播媒介(蝇、蚊、鼠等)繁殖增多、免疫接种率低、治疗中断和不规范医疗措施等这些后续效应改变了传染病原、传播媒介和环境,以及易感人群。只要上述后续效应存在,传染性疾病就可能流行或暴发。表1列出了常见的灾后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表1 灾后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大灾后容易流行哪些传染病?
02
自然灾害后通常分为3个阶段:冲击期(0-4天)、冲击后期(4天-4周)和恢复期(>4周)。冲击期通常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或暴发(可见伤口感染),冲击后期容易发生空气、 食物、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恢复期时一些潜伏期长的或潜伏性感染可出现临床症状。表2对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与继发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进行了汇总,灾后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分为四大类: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虫媒传播性疾病/人畜共患病、皮肤破损相关的感染性疾病。
表2 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与继发流行的传染性疾病汇总
注:本表格内容翻译自《Infectious diseases following natur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ti Infect. Ther. 10(1), 95–104 (2012)
灾区群众如何防疫?
03
以下场合需洗手:
3、食品加工人员在如厕或者稍事休息后、开始工作前均需用肥皂洗手,酒精类免洗消毒液不能替代用肥皂水洗手;
4、 给小孩换过尿布或给小孩清洗肛门后;
1、 灾后尽快恢复和建立儿童常规免疫接种服务体系;
3、疫苗种类的选择及接种范围应根据灾情、季节、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来决定;如洪灾一般发生在夏秋季,可选择的疫苗品种有乙型脑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灾区群众如何“防微杜渐”?
04
1、明确优先监测的传染病种类:没有必要对灾后面临的所有传染病都进行监视,医生首先得根据当地灾区的地理、气候、灾情、灾害发生的季节等情况,判断灾后可能发生流行的疾病种类,以此作为防控的重点,同时也是流行病学监测的重点。例如:夏秋季节常见传染病主要有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手足口病、沙门菌病、伤寒、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霍乱、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鼠疫等。
3、提高警惕,及时传报:当监测到具有某一症状的病例增加时,应及时传报,进行调查,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在诊断确定前就要对风险作出初步评估,并采取必要的临时防控措施,比如对可疑患者进行相应的隔离。
结语
大灾面前,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同时,我们需警惕疫情的发生。我们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可以阻止灾后传染病的流行!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产生一系列的后续效应,导致感染性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增加。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灾区的一线医生需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做好群众健康教育。
注:本文主要内容首发于2016年7月14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