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渊源

前面有两篇文章分开讲了一下“中华”与“民族”,今天讲讲中华民族的渊源,主要是讲讲“华夏”“东夷”“南蛮”“北狄”“西戎”。

华夏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族体始于夏朝,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完成了由华夏民族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而今,华夏一词已经成为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自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至夏朝,可以作为华夏民族或者中华民族的滥觞期,由华夏统一国家或者王朝的疆域逐渐形成,最终形成中国之概念。历史上的华夏族主要是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夏、商、周三族经过长期的融合之后形成的,由族的称谓转化而来,华夏一词,见于春秋以后的典籍中,如《尚书-武成》篇载:“华夏蛮夷,罔不率俾,恭成天命。”

东夷

“夷”字的出现,最早是泛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九夷的名称分别为犬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其中犬夷即犬戎,在今陕西省。

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东部(海岱地区)居民的总称。随着东周时期,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融合,东夷人被同化。到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东夷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东夷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中原文明不分伯仲。东夷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弓箭、礼制和金属的发明和使用者。 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商纣王派大军征伐东夷,使国力损耗,结果被周武王乘虚击败,商朝因而灭亡。《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东夷文化广场

南蛮

南蛮是中国古代对南部部族的称呼。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 

关于南蛮的具体知识大家可以看《后汉书·南蛮传》,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过多叙述。

南蛮族群和今天的南方民族形成了很深的渊源关系,这些虽然有时族称还不完全统一,但作为民族共同体大都已定型,而且民族的聚居区一般来说也渐趋于稳定,基本上与现代中国民族的分布格局是大体吻合的。从史书记载看,中国南方大致有苗、徭(瑶)、黎、僮(壮)、毛难(毛南)、土家、仲家(布依)、峒(侗)、水、仡佬、仫佬、畲、东番(台湾岛上的原住民)等。

北狄

北狄是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

赤狄,也叫做“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赤狄又分为六部: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族团。

白狄,也叫作“白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据说白狄是当今白姓人的祖先。

长狄,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年),又名鄋瞒,据孔子说是虞夏时防风氏、商代汪芒氏的后裔。因其人特别长大,号为长狄。长狄活动于齐、鲁、宋、卫之间,有长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南),可能因长狄得名。

西戎

西戎是古代中国中原王朝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秦穆公时期,西戎地区存在八个大国。而在周幽王统治末期,西戎大军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在周平王即位后,秦文公率领秦国大军驱逐了岐山地区的西戎。可以说,在西周时期,西戎长期是周王室的心腹大患。不过在秦国数代国君的努力下,西戎地区的多个国家都被纳入到秦国的统治下,并逐渐和华夏民族融为一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