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仁龙镜头下的天龙山石窟

流失海外一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一亮相春晚就引起热议。该佛首1924年被盗,是2020归国的第100件文物。

1922年3月,日本人外村太治郎拍摄的天龙山第8窟。

天龙山第16窟、17窟的前景。

天龙山第1窟天井的飞天,关野贞摄影。

其实,不光日本人外村太治郎,瑞典人喜仁龙也拍摄了不少关于天龙山的影像:

天龙山石窟寺位于山西首府太原县西南10 英里。太原旧称晋阳,是北齐建立者文宣帝的家乡。虽然北齐都城在河南北部的邺城,皇族也居住在那里,但太原在北齐时期地位仍非常重要。据地方志记载,当时,太原建造了许多寺庙和雕塑,比如以巨型石佛和燃灯石塔而著称的龙山童子寺、附近有北齐皇帝夏宫的仙岩寺。关野贞教授曾在《国华》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记述太原县及周边的雕塑作品,并重点讨论了天龙山的一些石窟雕塑。《太原县志》中有这些雕塑的完整信息:

“天龙寺在县西南三十里,王所西都,北齐皇建元年建。内有石室二十四龛,石佛像四尊。及隋开皇间,碑刻石室铭。寺东一里余,凿壁为池,有天龙庙,刘继元光运二年修,有李宣碑记,见集文。金天会二年废,元至正二年重建,洪武二十四年并仙岩寺入焉,正德初僧净深重修,僧道永又建阁,高四丈余,以庇石佛像,嘉靖二十五年又于西岩凿石洞三龛,以避虏患。”

这是地方志中有关天龙山石窟的全部历史信息。不幸的是,从石窟内现存的题

记中却几乎收集不到什么重要信息。两个早期石窟(2 号窟和3 号窟)中间的大石碑已被移走,只剩下顶部。8 号窟入口处的大石碑因年代久远,再加上被水严重侵蚀,碑面上的字模糊难辨,年代可能是开皇四年,这与《太原县志》记载的一致,石窟内的雕塑也具有隋朝雕塑的特征。石窟的墙上还能阅读的题记,年代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但只是重新捐赠者或者游客留下的记录。从地方志中仅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寺庙和石窟中的作品始建于北齐时期,隋朝时持续建造,直到最终完成,不同洞窟中的雕塑风格可以证实这一点。从这些雕塑中,我们发现了三个连续的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齐时期,第二阶段是隋朝时期,第三阶段是唐朝时期。因此,对这些雕塑的讨论要在这三个时期进行。本章我们只讨论第一阶段北齐时期的作品,除此之外,还会介绍天龙山石窟的总体信息。

石窟位于一座高而陡峭的山上,该山有两个山峰。东边的山峰有八个洞窟,上

面还有一排小洞窟,里面的雕塑装饰现在已经完全剥落。西边的山峰上有九个洞窟,或多或少还保留着一些雕塑。此外,往西更远一些的地方还有四个已被填埋的荒废的洞窟。

我们的研究基本限于第17 号窟,其中有很多重要雕塑,有一些保存完好,其他多多少少受到时间流逝的影响和水的侵蚀,或者遭到人为毁坏。天龙山的石料是一种软质砂岩,不太耐磨。一些雕塑部分已经被水侵蚀,但是这里缺少头部或手臂的雕像却没有龙门石窟那么多。后来,到天龙山偷盗雕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方的小洞窟中,那里的雕像总体上看起来是独立的;在大洞窟中,偷盗者开始砍去雕塑的手臂和头部。1922 年10 月,我到此参观的时候,在隋朝的大洞窟(8 号窟)中发现了新近破坏的痕迹和实施破坏的工具。截至1924 年2 月,我已经在各种私人收藏中见过六件出自这里的单独的雕像(图中包含其中一些)。我相信随着天龙山石窟名气的提升,这一数字还会增长。

根据上面的阶段划分,1~3 号窟(在东边的山上)以及10 号和16 号窟(在西边的山上)会在北齐雕塑中讲述,8 号窟雕塑列入隋朝部分,其余划入唐朝部分。

东京的田中(S. Tanaka)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图册,其中有很多天龙山雕塑

的图片;他还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这些雕塑,发表在《佛学杂志》(Bukkyô-GakuZasshi )第3 卷第4 期。图册中的一些雕塑我们的图录没有包括,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大量重复同一个石窟中的相似作品。另外,本书中的一些图片在日本的出版物中也没有。我们的目标不是完整地展示天龙山雕塑(在当前的出版框架下是不可能的),而是展示不同风格的有特点的佳作。重要洞窟的图注中,会顺便介绍雕塑的位置以及该洞窟的特点。

天龙山石窟平面图。根据《佛学杂志》绘制,比例接近。

从南面看天龙山的全貌。两个陡峭的山坡上,主要的洞窟被山谷分开。

天龙山8 号窟。东峰第一窟(参见此前对天龙山的介绍)。这是天龙山最大的洞窟,长约14.5 英尺,宽约14 英尺。洞窟前方有一门廊,旁边是两根圆柱,其中一根柱子已经损坏,柱子上方是斗拱雕刻。门廊东侧有一座石碑,上面保留了部分题记,年代为开皇四年(公元584 年),可能是8 号窟的开凿时间。拱形入口两侧各有一力士,手持金刚杵(高7 英尺多)。两侧门框是两根圆柱,柱头是凤凰,柱底是坐狮。

窟门东侧力士侧面。前文中的石碑两侧各有一力士,图中体积稍小的便是其中之一。

中央塔柱北面佛龛。方形窟室,中央塔柱(长宽各约6 英尺)四面各有一佛龛,龛内有一坐佛两胁侍像。三面内壁上也装饰着佛龛,里面有很多造像,但只保存下来一部分。图片中是中央塔柱北面的佛龛,龛上装饰着流苏帷幕。龛内,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两侧分别是阿难和迦叶两弟子。造像的彩绘方法与前文石窟中的造像相同,即造像涂成黄色,背光和边框饰带涂成棕色。

中央塔柱东面佛龛。龛内佛像结跏趺坐于祭台样式的基座上。

中央塔柱西面佛龛。龛内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座上,结禅定印,旁边有两比丘。

8 号窟东北角。图中比丘和菩萨位于两面内壁上的佛龛两侧。主像保存不佳,所处无法拍照。两侧造像同样因年代久远、受水侵蚀,部分缺损。

8 号窟东壁局部。图中比丘和菩萨位于东壁倾圮的佛龛和入口所在的南壁之间。造像丰满粗短,头部较大,几乎独立于内壁。菩萨头戴宝冠,衣裙飘逸。比丘身穿右袒式袈裟,衣纹绵长曲折。这两件造像相比窟内其他造像保存得较好。

1 号窟。入口是由两根方柱撑起的平拱,柱子顶端是莲花,上面坐着两只凤凰。有飞檐,许多斗拱支撑着屋顶,结构形式为仿木建筑。

1 号窟。洞内有些泥土,因此三面石壁上壁龛里的佛像只能看到一部分。图片展示的是东壁壁龛,里面有一尊大坐佛,旁边是两尊菩萨立像。壁龛两旁的柱子上嵌着莲座,两条像蛇一样的龙盘在一起,形成拱形,龙头靠在莲花上。

2 号窟。呈正方形,每边长约8 英尺。南壁入口处为平拱,两边各有一个僧侣打扮、手持香炉的老人,供养人在墙角附近。其余三面壁上有略呈弧形的平壁龛,每个里面都有一尊坐佛,壁龛外还有两尊菩萨。这些雕像都涂成了黄色,背光和龛框涂成红褐色。顶部是平拱,中间是一块正方形,旁边有四块长斜方形,装饰着浅浮雕的飞天和莲花,现在涂成白色,分隔线是深棕色。底端饰有一行花朵,下面有一条横饰带,装饰着小坐佛。图片所示的是北壁的主像:一尊佛结跏趺坐在方形底座上,衣服下垂,形成衣褶。右手缺失,之前可能施无畏印,左手结与愿印。壁龛边上有华盖和帷幔。壁龛外有浅浮雕的两尊菩萨。

2 号窟。西壁的壁龛中有一尊佛坐在方凳上,下面是莲座。佛像被涂成黄

色,叶形背光涂成棕色。龛楣两端是龙头。

2 号窟。上图中佛像左侧的菩萨立像,叶形头光符合观音造像的特征。涂色方法与佛像相同。

2 号窟。顶部。中间装饰着一朵大莲花,旁边是手中持钵的飞天,角上也是莲花。边缘涂成深色,里面涂成白色。

3 号窟。洞内呈方形,和2 号窟大小差不多,装饰方法也相同,只是壁龛稍宽一些,里面有坐佛和菩萨立像。壁龛旁边是浅浮雕的信徒和祭祀者,门旁还有供养人。和2 号窟一样,这些雕像被涂成黄色,顶部也分为五个部分,中间是正方形,旁边是四个长方形,上面涂了白色石膏,因此装饰的花朵和飞

天不太清晰。

图片所展示的是完整的北壁。中间的宽壁龛旁边是方柱,上面坐着两只凤凰,支撑起平拱。佛像和2 号窟的主像很相似。两尊菩萨站在莲座上,侧身朝向主佛。龛柱外面站着两个僧侣打扮的老人,有头光,手中拿着形似香炉的东西。所有的造像都涂成了黄色,墙是白色,边框等其他部分涂成深色。

号窟。上图北壁群像中的主像。

3 号窟。西壁。壁龛中也是一尊佛和两尊菩萨,但是佛的姿势不同。他的脚放在莲座上,姿势像弥勒。衣褶的风格比北壁群像更自然。

3 号窟。西壁立于佛左侧的菩萨,无首。壁龛外的老人梳着高发髻,双手合十,似在跪拜。

3 号窟。西北角处一个信徒和一个手持香炉、僧侣打扮的老人。

3 号窟。东壁的供养人像,靠近南边。上层的人看起来像王子,他坐在华盖下,坐具为四脚台,手持权杖或是僧侣的用具,有头光。下层的两个人身穿世俗衣服,一人手持莲花,另一人手持香炉。

3 号窟。顶部一块斜方形区域,装饰着一个手持小钵的飞天,两角有莲花。

10 号窟。洞窟入口两侧各有一方柱一戴冠力士,柱子上装饰着莲花。图片所展示的是入口的一侧,另一侧由于岩石陡峭无法拍照。外边的这些造像不像里面的造像那样被修复过,因此十分重要。

10 号窟。窟内为长方形,长约13 英尺,宽约12 英尺。南壁入口为拱形,窟

门两旁各有一个拿着三叉戟的力士。其余三壁上的壁龛很大,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北壁壁龛中是两尊坐佛(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西壁和东壁的壁龛里各有一坐佛、两比丘、两菩萨。这个洞窟内的造像保存状况很差,受到了严重侵蚀,而且有重新修补泥层和涂色的痕迹。

图片中是西壁主壁龛,两旁是相同的方柱,装饰着一圈莲花瓣,顶端是凤凰,和我们在前两个洞窟里看到的一样。佛结跏趺坐,施无畏印,其右侧是一比丘、一菩萨,左侧相对应的造像已经完全毁坏。洞窟内有一些泥土。

10 号窟。东壁壁龛里有一尊菩萨(可能是弥勒菩萨),交脚而坐。旁边有僵

直站立的两比丘、两菩萨,已重新上色。

10 号窟。西南角的力士,靠着三叉戟,站在入口旁,已重新上色。这个窟内的造像似乎比1~3 号窟的年代晚一些,但是衣褶依然是北齐时期的风格,从

窟外两个保存完好的力士可以看出来。

16 号窟外。位于一陡坡顶端,台阶均已损坏,只能靠梯子爬上去。正面看起来像10 号窟。前部有两根方柱,撑起走廊顶上的一排斗拱。入口两侧各有一力士,身穿浅黄色衣服。拱形走廊柱子的顶端是凤凰。

16 号窟。窟内接近正方形,长约10 英尺,宽约9 英尺。顶部几乎是平的,装

饰着围绕一朵大莲花演奏音乐的四个飞天。北壁、东壁和西壁上均有宽而深的壁龛,每个里面都有一坐佛、两比丘和两菩萨,壁龛外还有两菩萨。壁龛前面的基座上都装饰着演奏音乐的童子,但是现在所剩无几。入口处内侧没有任何雕刻装饰,但是有小幅的供养人画像,他们大多数双手合十而立。这些画像在墙的下端,白底红色,上方则是红底黑色。顶部飞起的伎乐(刻成浅浮雕)涂成了浅绿色、红褐色以及黑色,随着时间流逝,颜色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初的装饰大部分是火焰纹和枝叶纹,在一些头光和龛楣上还能看到。

这幅图展示的是北壁壁龛。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在祭台样式的底座上,施无畏印。两旁是弟子阿难和迦叶,还有站在莲座上的两尊菩萨。壁龛两边是方柱,上面是常见的龙形龛楣。上方是宽枝叶纹,带有彩色装饰。壁龛前的基座上装饰着小造像,现在几乎全被破坏了。

16 号窟。东壁壁龛里的造像和北壁相似,但是龛楣两端不是龙头,而是站在莲花上的凤凰。主佛的头光涂有颜色,背景的云纹比其他壁龛里的更清晰。

16 号窟。西壁的壁龛里有一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在双层莲座上,施无畏印,头上有大头光,边缘装饰着枝叶纹和涡纹。旁边的菩萨站在莲座上,背后有两个弟子。壁龛基座前蹲坐着三个演奏乐器的小人。壁龛外的两个造像已损坏。很明显,此处的风格比1~3 号窟和10 号窟更成熟,但是装饰和建筑元素与之前的石窟相同。因此我们倾向于把这个窟归入北齐时期,甚至有可能完成于隋朝。

菩萨立像(从正面砍下)。立于莲座上,双手持一葫芦状物体。椭圆形大背光。雕像正面向前,很平,背部贴墙。从材质和风格来看,这件雕塑来自天龙山早期洞窟。红色砂岩。高2 英尺1 英寸。作者收藏。

比丘头部。来自天龙山。灰色砂岩。高8 英寸。作者收藏。

介绍北齐和隋朝雕塑时,我们已经介绍了天龙山石窟寺的一些洞窟,现在还要补充一些唐朝的洞窟。这些窟内没有发现题记,但通过其雕塑风格足以推断出大致的年代。现在仍存有唐朝雕塑的最重要的洞窟是4~7、11~15 和17 号窟。

4 号窟。窟内宽约6 英尺8 英寸,深约5 英尺4 英寸。后壁是一佛二比丘,两侧壁各有一坐佛一立菩萨。该图为后壁主要群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祭台样式的高基座上,结降魔印。着右袒式袈裟,身光和叶形头光为深色,佛像为浅色。佛像两侧各有一比丘立于莲座上,头部部分损坏。

4 号窟。东壁主像,可能是弥勒佛,倚坐于方形基座上,右手原本抬起,现已缺失,左手扶膝。袈裟覆盖部分身体和双腿,薄衣贴体,衣纹繁复。旁边立一菩萨,身形弯曲。造像涂成了白色,头光颜色较深。5 号窟仅有一个大佛龛那么大,龛内一坐佛一菩萨,分别位于高基座上,没有拍下照片。

6 号窟。窟门两侧各有一高浮雕力士。窟门上方斗拱撑起一过梁。

6 号窟。窟室尺寸与4 号窟大致相同,宽约5 英尺8 英寸,深约5 英尺2 英寸。窟顶略微呈拱形。后壁有一坐佛二胁侍菩萨,损坏严重。东壁一佛二菩萨坐于高莲座上,图为保存较好的一尊菩萨像。造像姿态自如,双腿分开,上身扭转。装饰为华丽的印度风格,肩披帔巾,颈佩璎珞。该造像为天龙山唐朝成熟时期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身体呈白色,身光和头光颜色较深。

7 号窟。小石窟,长约4 英尺,宽约3 英尺6 英寸。内有一佛二比丘(头部残缺),两侧壁各一坐菩萨。造像风格与6 号窟相似,但品质较差。

9 号窟。天龙山东峰的第一个洞窟,无疑是天龙山最大、最重要的洞窟,但近期经过修复后,变得面目全非,索然无味。正面的木结构建筑已开始腐朽。据记载,这里曾有一尊北齐时期的大型石像。明朝正德年间,内官畅英修复了大佛,同时建造了一座三层寺庙保护它,现在的寺庙明显为明朝重建。主要造像均覆泥衣,上有彩绘,最初的造像可能就藏身其中。主佛倚坐在祭台样式的方形基座上,右手结安慰印,高约24 英尺。上身和头部因泥衣变得面目全非,不过,腿部衣纹和座旁装饰保留了北齐风格。

9 号窟。一组大型造像,分别是十一面观音、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象的普贤菩萨,位于同一石窟下面一层。造像粗劣地修补了泥层,某些细节为现代增添,如赶狮子的仆人。造像原本可能雕于唐朝之前,但根据如今的面貌,很难推断出其准确的时间。后壁装饰着许多小佛像,坐于莲座上。

12 号窟与13 号窟。12 号窟位于图片右侧,窟门两侧各有一小塔,塔上龛内有造像。洞窟较小,里面造像的价值也不高。中间的石壁上散落着一些小龛,龛内是坐佛或者立菩萨。13 号窟(或者叫龛)位于图片左侧,窟内有一佛坐于莲座上,两侧各侍立一菩萨,有唐朝风格。

14 号窟。窟内较大,长约9.5 英尺,宽约8 英尺,高约9 英尺,内壁和造像被水侵蚀严重。后壁有一弥勒佛,倚坐于方形基座上,两侧各有一菩萨,立于大莲座上。佛像下部受侵蚀严重,双手缺失,但上身和头部保存较好,展现出成熟有力的唐朝风格。

14 号窟。胁侍菩萨像,位于上图主佛右侧。表面磨损严重,但优雅的姿势和细腻的雕刻仍然清晰可见。和常见的菩萨像一样,周身装饰华美,但没有持任何法物。左侧的菩萨则几乎完全损坏。

14 号窟。西壁的一尊菩萨像,呈半跏趺倚坐。左肘近乎扶膝,小臂缺失。上肢略微转动,向左倚靠,展现出身体的柔韧与优美。上身赤裸,颈佩璎珞,右肩垂下两条帔帛,纤薄弯曲。长裙紧贴在腿上,衣纹弯曲,覆盖莲座。

14 号窟。菩萨立像,位于上图菩萨右侧。双手原本持有物品,现已缺失,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帔巾从肩垂至手臂,委婉流畅,长裙紧贴双腿。菩萨被重新彩绘,样式与窟内其他造像相同。

15 号窟。窟门。窟檐已破损,檐下斗拱和浮雕造像近半数已损坏。门两侧各站一力士,形象凶猛,部分受水侵蚀。窟内长约8 英尺,宽约7 英尺,同样严重受损。仅坐佛旁一胁侍菩萨残躯尚存。

17 号窟。该窟和旁边洞窟的位置较高,难以进入,窟口有二力士。窟内形状和尺寸与14 号窟相似,宽约7 英尺,深约7.5 英尺。三面窟壁弯曲,各有一坐佛二菩萨位于低台上。图为后壁造像。主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右手施无畏印,两侧各有一菩萨,半跏趺倚坐于高莲座上。三尊造像姿态自如,外形饱满,明显受到印度风格的影响。造像表面涂成白色。相比其他洞窟中的雕塑而言,这个洞窟由于难以进入,其中的造像免受损坏,保存较为完好。

17 号窟。东壁群像。中间弥勒佛(?)倚坐,施无畏印。下裙紧贴双腿,覆盖方形基座,衣纹疏阔。两侧各有一菩萨立于莲座上,再往外各另有一菩萨,半跏趺倚坐于高基座上,衣裙覆盖坐具。这些造像都全身经过重绘,保存完好。

17 号窟。西壁同样是五尊造像。中间主佛结跏趺坐于高莲座上,施无畏印。

两侧各有一菩萨,恭敬地站着。再往外各有一菩萨,半跏趺倚坐于高基座上。造像保存完好,与上图中的造像一样,全部重绘。白色窟壁上可以看到彩绘的头光轮廓,以及头光上的彩绘装饰。

17 号窟。上图群像中的一尊菩萨,半跏趺倚坐于高莲座上,足踏莲花。造像保存较完好,仅右手缺失,能代表受印度影响的唐朝造像。为了完整地介绍天龙山雕塑,我们还要补充介绍一下18 号窟。该窟位于西侧,距离很远,窟内也有一些唐朝雕塑,只是品质不如17 号窟。不幸的是,抵达18 号窟之前,我们的胶卷用完了,没有拍下照片,在此只能付之阙如。19 和20 号窟几乎全毁了。21 号窟保留下了几件成熟的唐朝造像,与上文提到的造像类似。

菩萨跪像。双手合十,神情恭敬,跪于高基座上,基座上部为大莲花花萼形状。砂质石灰石。高1 英尺10 英寸。格伦威尔·温斯罗普收藏,纽约。造像的类型和材质,类似天龙山后期造像。

无首坐佛。结跏趺坐于圆形基座上,双手和头部缺失。着右袒式袈裟,前胸大部分袒露,腿脚完全被遮盖。灰色砂岩。高1 英尺8 英寸。来自天龙山。

让·拉蒂格(Jean Lartigue)收藏,巴黎。

菩萨头像。戴宝冠。由于风化的缘故,造像的特征减弱,迷人的表情变得模糊。宝冠上的植物纹样是典型的唐朝风格。灰色砂岩。高1 英尺。来自天龙山。拉加德收藏,巴黎。

——《西洋镜:5-14世纪中国雕塑》《西洋镜:中国早期艺术史》

(0)

相关推荐

  • 张彩虹丨雨中麦积山

    带着征途的疲劳,下了火车,在旅馆稍作休息,我与丈夫.女儿便带着期待的心,登上开往麦积山的公交,于8月21日上午九点多到达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25公里的麦积山风景区,是中国四大 ...

  • 常青|太原附近的雕凿壮举

    图1: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外景 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特别是在中古时期,许多帝王都是在这里成就了自己霸业,进而一统天下的.公元532年,身为大丞相兼渤海王的高欢,在晋阳(即太原)设立了 ...

  • 陕西地区隋唐时期宗教造像法器赏析

    铜佛教造像是魏晋以后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其工艺之复杂不亚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鎏金.镂空技术也在这一阶段被大量使用.隋唐时期是佛教造像发展的鼎盛阶段,造像变得繁缛华丽,体态也趋向丰满圆润 ...

  • 雍容高贵,圣观音,老山檀香,木雕摆件

    [圣观音-老山檀黑肉沉水造像] 整体规格:22×16×35CM(1608克) 观音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被认为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渡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渡,所 ...

  • 观复博物馆藏历代佛教造像赏析

    · 一.明宣德 铜鎏金药师佛(大明宣德年施)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能治人疾病,又能救度众生出离恶趣,转生佛国.此尊药师佛,通体鎏金.螺发.肉髻高耸,摩尼宝珠顶严 ...

  • 喜仁龙:镜头下的圆明园旧影

    清代的三位伟大的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并不满足于他们从以前朝代继承下来并经过重建的北京城墙内的那些不同的宫殿住宅,他们还在城外建造了一些全新的宫殿,或者说是准备作为夏季疗养之地的宫苑.明朝皇帝最主要 ...

  • 喜仁龙:百科全书式的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

    书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 作者:[瑞典] 喜仁龙 编译:沈弘    聂书江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 ...

  • 喜仁龙拍摄的济南佛像佛寺

    近来为解析龙虎塔雕刻,搜寻查阅相关资料,读了瑞典学者喜仁龙(1879-1966)的<5-14世纪中国雕塑><中国早期艺术史>,厚厚的四大册,感觉卧游了各地的名胜古迹,许多艺术珍 ...

  • 500张照片,20余万字勘察记录,喜仁龙把老北京调查得清清楚楚

    当下的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喧嚣.拥挤.行色匆匆:那个宁静.优雅.文明,慢节奏的老北京却渐行渐远,人们甚至没有机会,更没有可能再回望那消逝在远方的老北京背影.有机会阅读约一百年前瑞典学者喜仁龙的 ...

  • 老照片:美国人镜头下1917年的河南开封,虎踞龙争的汴梁古城

    1917年至1919年,美国摄影记者甘博来到中原地区游历,在此期间,他来到河南开封,拍下了一组当时的开封古城的照片.开封,古城汴州.汴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迄今已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的 ...

  • 寻考足立喜六镜头下的“阿房宫遗址”

    足立喜六所著的<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中,收录有一张阿房宫遗址的老照片.其实,第一次看到书中那张阿房宫遗址的照片,可能有很多人都会觉得那张照片一定是标注错了,阿房宫遗址就是一座近似于长方形的大 ...

  • 国际女摄影师Lydia Jacobs镜头下的油画风格摄影

    Lydia Jacobs(清荷)美加籍华裔,多年任职婴幼儿产品工程师和平面设计师,擅长自然风光和静物摄影.自然风光作品曾获多伦多国际摄影节银奖,静物作品曾获多伦多国际兰花摄影比赛金奖.她的油画摄影作品 ...

  • 为何总觉得镜头下的自己没有镜子里的美

    X 心理话 刚刚去过的"五一"小长假,想必不少人都外出游玩了一番.旅游途中,免不了要拍照留念.可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查看照片时,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明明"颜值在线"的 ...

  • 照相机镜头下的近代中国(四七):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军侵占台湾省实拍记录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予日本,随后日军进战台湾,以下照片来自当时日军随军摄影的记录. 1.1895年,自安平街道远望台南城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