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年根儿的馍馍

年根儿的馍馍

徐可顺

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年的记忆,差不多都与吃有关。我至今还记得四十多年前,那白胖胖大馍馍的味道。常常思度:让时光稀释、飘逝了近半个世纪的儿时的馍馍,为什么还能从胃蕾处升发出诱人香味呢?

我知道,这香味是从年根处飘来的。

在乡下,过了腊八就忙年。父母先是卖粮卖菜,换来钱,买新布,做新衣。这些,我都不太在乎。吸引我的,就是那口馍馍香。

话说到了年二十六七的时候,母亲就从大缸里拾掇出当年的新麦子,筛去糠穗儿,手扒拉着,挑出里面的小石子后,就放在一个大簸箩里。麦子黄黄的皮肤,没招虫子不说,粒大也饱满。母亲端来一盆清水,蘸湿抹布,在簸箩里一圈一圈地搓抹。搓抹,是从簸箩心开始,一层一层向外抹。一搓一抹,节奏快了,就有点像推磨一样,“轰轰”作响。平时在缸里倍感寂寞的麦粒受了抚慰,不着家似的在簸箩里乱蹿。

麦粒搓干净了,就摊晾在一块大布上。风干后的麦粒,黄中透白,圆润可爱。这时,母亲就叫我过来帮忙,挣口袋。她把麦粒一簸箕、一簸箕地倒进去。系上口袋,母亲让我帮她把口袋架到半米高的一块石台上。母亲朝口袋一倾腰,说,来,发给我。我双手架起袋子的两个底角,顺势向上一摇,口袋就上了母亲肩。她用左手叉在腰上,形成一个三角固定,右手绕过前颈部,抓住袋口,朝磨坊走去。

磨坊离我们家有百十米远,拐过街头就是。母亲常常一口气就扛到那里。给磨坊里的人说,快点给俺磨磨吧,三个孩子等着馍馍吃。磨面的人点点头,说,钢磨快,明儿早晨来拿。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就发现麦面盛满了大半个簸箩,高高低低,蓬蓬松松,层层缕缕的,起伏着,白白的一片,间或还散发着一股类似炒面的清香。母亲用木铲子不停地搅拌。面铲在面堆里穿来穿去,面铲过处,白面又像海水一样聚拢、合实过来,像没发生过什么。

我循了那股香味,下床抢母亲手中的铲子翻面。可能是手里没劲、也没数,劲不知往哪儿使,有时候铲子搅不动,有时候铲子带着面儿,向空中飞去,随后就白了一地。

撒了吧,小祖宗,快给我。母亲有些着急。

我哪儿肯啊,直接用手抄面。小手伸进面堆的时候,一股暖流在手上传导。

接下来,就是发面、和面、揉面、蒸馍馍了。

母亲事先从面缸里找来一块掌心大小、不圆不方的老面头,硬邦邦的,放在大盆里,倒上点水,放在炉子旁边,暖着。第二天早晨一起来,发酵的面头丝瓜瓤一样,膨松着,张开的小口散发出阵阵香酸味儿,入鼻,入腔,让人有一种透彻心扉、神清气爽的感觉。

用发酵的老面和新面,新面里就融进了发酵的种子。再经过双手实打实地揉搓,面团揉为一体,表皮透出微亮。

母亲说,你去烧火吧,蒸熟了,你吃第一个。

我获得应允,有了动力,也不管天冷,敞着怀,不戴棉帽,就跑向饭屋,开始添水烧火。

水开了,母亲端来两箅子馍馍,分两层放在大锅上,下面一层,小;上面一层,大些。盖上隆起的大盖垫,母亲说,上了大热气,半个钟头就熟了。

那时候,庄户人家用的多是风箱,拉风箱这事儿,挺单调无趣的。有时候,看到炉膛里的火苗,随着我推拉的节奏,时高时低,心里就有一种快感。心想,这火苗真好,能把我想吃的馍蒸熟。有时候呢,觉得半个钟头太长,拉风箱就有些心焦。推拉时,就时快时慢的,本有节奏的火苗也跳动得急促了,“咕咕、哒哒”声也尖锐起来。现在我就想,凭那馍的灵性,当时它可能感觉到我那时的心境了。

差不多的时候,我多往火堆上放几缕柴草,跑到大屋里去看表。还有一刻钟……5分钟……

半个钟头了,半个钟头了!我嚷着,好像完成了大任务。母亲过来说,稍微等等,让它腾腾。我只好耐着性子,等热气漫去。

掀开锅盖的时候,蒸汽火车发动一样的一大团气,把娘俩给隔开了,谁也看不到谁;馍馍呢,也是云里雾里,不见真容。热气散去。哇!又白又胖的大馍馍,精神饱满、雄壮敦实地站着,等待检阅。虽然我吃馍馍心情急切,但这时母亲不让我动手去拿。几分钟后,她用手拿起馍馍再递到我的手里。

快吃吧,吃饱了再蒸一锅。

我用手撕开馍馍一角,千层饼一样,一层一层的,相互渗透着、咬合着。我就喜欢这么一层层地撕着吃。嚼着、干吃着馍馍,一股香甜味就弥漫全身,细胞醒了,人就格外有精神头。一个馍馍吃进去了,那股馋瘾还没消去;吃第二个的时候,就开始摆弄那奶油亮的馍馍皮,一撕一大片,如果用力均匀,一个圆形的馍馍皮会被完整撕下来。卷起来一咬,又甜又有嚼头。

就是带着这种吃的渴望与兴奋,不用就一点菜,哪怕一口萝卜咸菜也不吃,两个馍馍就下肚了。由此,想起了路遥写《 平凡的世界 》的情景,桌上除了烟头,无汁无肉无菜,只有大葱、白开水,伴着吃馍。

揣着鼓起的小肚子,又去催生第二锅馍馍了……

跟干了一辈子农活、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聊起小时候馍馍为什么那么香?老父亲抬起头,若有所思地说:那时候,从种到收,再到饭桌上,搭进去多少功夫啊、有苦才有甜来!

是啊,苦乐伴生,苦尽甘来。世上万事万物,皆从其理吧。

(0)

相关推荐

  • 郭明亮 | 拉 风 箱

      拉 风 箱 文|郭明亮 小时候最喜欢拉风箱,听着那风叶吧嗒吧嗒地响,给灶堂里不断地填柴,看着那红红的火焰,心情无比激动啊,没有不爱火的孩子. 拉风箱是母亲交给我的艰巨任务,家里其他人都去了地里劳动 ...

  • 亚凌随笔:​母亲的爱与不爱

    [张亚凌,<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散文.小小说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及各种模拟卷,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 ...

  • 教你做真正的老面酵子,老肥面,爱吃老面酵子馍馍的抓紧学一下。

    教你做真正的老面酵子,老肥面,爱吃老面酵子馍馍的抓紧学一下。

  • 潇洒播诵 |《立夏馍》

    <立夏馍> 作者:侯贤祥 朗诵:肖  洒 年一过完,春荒就开始了.所以,过完年,于我们兄妹来讲,最盼望的就是立夏.其实中间也有好几个节气,但于我们,却并不重要,因为,年过后的几个节日里,只 ...

  • 消失的陇中“倒馍馍”

    上边这个老物件,可能现在农村里见不到了,锥形,两头通透,老家叫做倒馍馍罐儿.这个90后可能很少见,记得小时候奶奶用这做包谷面倒馍.荞面倒馍.谷面倒馍,有时候也做馇面(豆面)倒馍. 使用时,现场将倒馍罐 ...

  • 亚凌随笔: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将不再任性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 ...

  • 中元节|记忆里那频仍回首的面羊

    地方民俗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面羊",顾名思义:面粉制作的羊.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 ...

  • 散文天地 | 艾雄超:腊月纪事(上)

    熬 糖 腊八过后,就可以大张旗鼓地筹办年货了.蒸糯米,打糍粑,炒炒米,炒花生瓜子,炸酥饺,熬麦芽糖--满村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说起儿时熬麦芽糖,就是满满的甜蜜. 早在麦收之时,母亲就精心挑选出最好的麦子 ...

  • 青未了│乡村女教师

    文/蒙山樵夫 这是一个冬日浓雾的日子,我在浓雾弥漫中走访乡村. 作为精准扶贫的入户走访,我去看望我所联系的几位贫困的老人.因经常到这里,老人对我也很熟了.我惊喜地发现,老人们见到我很亲热并且还记得我的 ...

  • 每年春节必做的花馍馍,好吃好看还容易成功,学会了给家人露一手

    每年春节我都要蒸些花馍馍,家里来客人就不用现焖米饭了,蒸锅里热热就可以了,而且客人们看到我做的花馍馍都特别惊奇,都说太漂亮了,吃着都更香了似的.分享给大家,有喜欢吃馒头的也试试看,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在 ...

  • 青未了|仁孝之邦:龙山文化与舜耕历山

    仁孝之邦:龙山文化与舜耕历山 作者:胡春雨 题记:尧舜之道,仁孝之道.舜耕历山,是在伟大的龙山文化时代,播撒中华文明的种子.历史的解读,需要结合典籍与考古.学说与传说,既延申历史的轴线,又巩固固有的史 ...

  • 我家最爱吃的鸡蛋做法,夹馍馍吃米饭,一口一勺满足感太强了

    鸡蛋是我们餐桌中不可少的美味.小时候家里的长辈都会告诉我们,吃鸡蛋对身体好,感觉吃鸡蛋就补充人体所需的,都能用鸡蛋来滋补一样,这种观念把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十岁老太太一网打尽,其实鸡蛋没有那么神奇的作 ...

  • 青未了清明再忆刘知侠

    宋致国 知侠先生"走了"整整三十年了,但是,每每听到"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旋律: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就会犹在眼前,意在耳畔.特别是他那 ...

  • 青未了|娘走了,一切都空了

    文图|燕子 编辑|燕子 刚刚在想,娘,你走一切都带走了,一切都空了. 房子空了,娘在,那房子是满的,满满的娘的气息,满满娘的感觉,满满娘的温暖,满满的娘的幸福,满满的娘的欢乐.如今,那房子也仅仅是 一 ...

  • 青未了∥海棠依旧

    海棠树 ,是北方百姓最喜欢在庭院里种的花木.海棠树春季开花,花姿娇俏,花开似锦,向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之称.也常与 玉兰 .牡丹.桂花相配种植,形成"玉棠 ...

  • 青未了|外婆家的两棵树

    外婆家有两棵神秘而有故事的树.一棵在院内,是棵好大好大的 葡萄树 :一棵在大门外,是一棵好老好老的老槐树. 小时候一提要到外婆家去,心里的欢乐便会涨的满满的,外婆家的两棵老树,以及与外婆有关的一切,对 ...

  • 青未了|怀念大姑

    怀念大姑 从父亲饭后茶余零零碎碎的说教中,我有了对大姑大致朦胧的印象. 大姑从未上过一天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其实大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名字,"大妮子"是大姑在娘家的名字,&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