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环保功能/熊爱姣/故事夜读50/20210214
口罩的环保功能
作者:熊爱姣;朗读者:熊爱姣
口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口罩的应用与人类的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古代也有人用口罩。如中国在元朝为防止不良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侍者使用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面巾口罩”。这种蒙住口鼻的绢布,也就是最原始的“口罩”。口罩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有了防护的意识。为了保护皇帝的食物环境。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用纱布包口鼻。结果病人伤口感染率大大减少。于是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和推广开来。主要保护手术部位的环境。
1910年,一场肺鼠疫从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肺鼠疫由东北波及到河北、山东一带,形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出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来到当地后,深入排查肺鼠疫的传播途径,发现肺鼠疫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
伍连德立刻在哈尔滨实行严格的防疫管控措施,同时发明了棉纱制成的简易口罩。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供应给市民,并且很快被民众接受。
口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肺鼠疫传播的作用。人们为了感激伍连德的成就,将他发明的口罩称为“伍氏口罩”。
在1911年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被各国专家称赞:“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1918年,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爆发。疫情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开始。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西班牙流感让口罩广泛使用。
2003年,我国非典型肺炎疾病疫情,口罩在这时也达到了鼎盛,使用口罩达到新高潮,一场“非典”几乎令口罩一度脱销。
2008年发表在《国际传染病杂志》上的研究结论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口罩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的扩散。家里有患流感的儿童,如果能正确使用口罩,家人被诊断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降低了80%。
2012年,环境受到烟雾、粉尘颗粒的污染。空气中存在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被称作入肺颗粒物。pm2.5的危害很大,除心脏病、动脉硬化外,还会造成肺癌、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因此,N95和KN90等口罩开始流行。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牵动着国人的敏感神经。在医护专家不断呼吁下,人们对口罩认知日渐重视。医学科学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证明: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能够有效隔断冠状等病毒和粉尘,具有非常好的防护作用。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表示:“不舒服的话是要戴口罩,戴口罩还是有用的,实际上并不一定非要戴N95。因为这些病毒不是单独的存在,它常常存在飞沫里。一般的外科口罩还是能够阻挡大部分的,戴口罩还是有用的。”
口罩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出门前首先得戴好口罩,每次传染病的大流行,都离不开口罩的使用,因此,口罩在隔离传染病人,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环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口罩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有兴趣者,可阅读本号一年前曾发表的有关口罩内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