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临终前他对妻子张兆和说:对不起

沈从文临终前他对妻子张兆和说:对不起来源 / 今日头条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原创2021-07-16 01:19·历史微鉴1988年5月10日下午,已经抱病多年的沈从文在会见著名女作家黄庐隐的女儿时,突然心脏病发作。此前耄耋之年的沈从文看起来精神一直不错,没有任何征兆。在神智尚未模糊时,沈从文紧紧握着妻子张兆和的手,对她说出了这一生最后的话:“三姐,我对不起你。”那么,一代文豪沈从文为何在离世前向妻子道歉?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六十年前的师生恋情说起。一、“乡下人”恋上“富家千金”1928年,在各方呼唤之下,胡适出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经胡适举荐,沈从文来此担任教师。沈从文年纪不过26岁,但因为已在北京文坛“混迹”多年,积累了很大的社会名气。

刚一开学,很多学生就挤进小小的教室,想要一睹这位文学“新锐”的尊容。虽出身行伍之中,但是眼前的状况,还是让近年来一直伏案执笔的文人沈从文无所适从。就这样,紧张的他在讲台上呆呆地站了将近十分钟没有说出话来。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这堂洋相百出的第一课上,沈从文认识了张兆和。张兆和出身名门。她的曾祖父张树声曾担任过两广总督,父亲是民国著名的富商,在老家拥有良田万顷。张兆和出落的落落大方,气质自信优雅、知书达理。她的自信潇洒深深地吸引了老师沈从文。

(学生时代的张兆和)一次,沈从文路过操场,远远地看见张兆和在操场上一边走着,一边吹着口琴。待走到操场的尽头,她潇洒地一甩头发然后转身,继续边走边吹口琴。沈从文被眼前这位神采飞扬、充满活力的少女“俘获”了,自此无法自拔。但是,在面对这位出身名门成绩出众的大家闺秀时,生于农村的“乡下人”沈从文明显是自卑的。

(中国公学旧照)他害羞于和爱慕的人当面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意,但那份相思之情又让他欲罢不能。他将所有的深情都寄托在了信里,以表达自己的爱慕:“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我只愿做你的奴隶。”这些情话,将沈从文的“卑微”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在爱情里,单恋者的相思本就一文不值。这样炽热的“爱意”让张兆和一时不知所措。面对求爱者的这些来信,张兆和一律不予回应。其实,落落大方的张兆和此时已是学校的名人,很多人视她为校花。每天的情书如纸片般纷至沓来,调皮的张兆和均不理睬,还将这些追求者编号,而腼腆含蓄的沈从文只能排到“癞蛤蟆13号”。

(沈从文亲笔信)但是另一头的沈从文却难捱相思之苦,每日无精打采,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张兆和听说后,不免有些困扰和紧张。她拿着那些沈从文写给她的书信,找到了校长胡适,向他请教该如何是好。出乎张兆和预料的是,胡适不但不反对沈从文此种发展“师生恋”的“恶劣行为”,而是跟她说:“这有什么不好的,我和你爸这么熟,要不要我找他谈谈你们的事?”“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胡适补充道,听到此话的张兆和顿时急红了眼,脱口而出一句“我顽固地不爱他!”胡适听了张兆和的回答有些惊讶,就提笔给沈从文写信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爱你,你错用情了。你千万要坚强,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张兆和姐妹及连襟合照)但是,深陷爱河无法自拔的沈从文,依然坚信自己可以打动张兆和的心。坚持将爱慕之意源源不断地通过书信表达出来:“蒲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为了不让自己的“死缠烂打”给张兆和造成困扰而令其荒废学业,沈从文屡次在信中叮嘱,让她以学业为重。1930年年初,胡适北上到北京大学任教前,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的职务。不久之后沈从文转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而张兆和则继续留在中国公学,完成学业。两人自此相隔千里,但是沈从文并没有放弃这段感情,为解相思之苦,他继续鸿雁传书。

(书案前的张兆和)两年之后,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然后回了老家苏州,两人的距离更远了,此时的沈从文决定展开进一步攻势,他要去张兆和家会面。临行前,由于不知该带什么礼物好,手足无措的沈从文特意去请教了巴金。巴金认为书籍既不显得庸俗又显得庄重,于是他带着一摞自己珍藏多年的西方名著,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在路上,沈从文幻想了很多与张兆和见面的场景,所以来到苏州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将自己好好收拾打扮了一番,来到了张家所在的九如巷。

(苏州九如巷街景)沈从文身穿灰色长衫,戴着一副眼镜,透着一股文绉绉的文人气,来到漆黑的大门前,他告诉门房,自己从青岛来,要找张兆和。得到的回应却是:“三小姐现在不在家,您进来等一会吧。”由于是第一次到张兆和家做客,沈从文显得格外紧张,他没有进门,而是退到了大门外的墙角,直愣愣地站在夏日的艳阳之下。后来,张兆和的二姐出来迎接,面对张允和的盛情邀请,沈从文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是走吧。”张允和便取出纸笔,让他留下了自己的住址,才知道原来他住在旅馆。中午,张兆和从图书馆回来,二姐责怪她到:“明知道今天沈从文要来家里,你却故意躲着他。”张兆和却并不服气:“我不是天天都去图书馆吗?”

(神采奕奕的沈从文)在二姐的劝说之下,张兆和决定去见一见沈从文,但是当他得知沈从文住在旅馆时,变得有些为难起来:去了旅馆该怎么开口呢?二姐就给她出主意说:“你就说你家里有很多小弟弟,很可爱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三十年后,当沈从文回忆起两人在旅馆见面的场景依然如数家珍:“由于上午没有见到她,我有些失望,闷闷不乐地走回了旅馆,一直躺在床上,也没有胃口吃饭。”“这时候只听见门外清脆的敲门声,我知道一定是她,因为我在苏州并不认识别人。我非常激动,一下从床上蹦了下来,开门之后,只见张兆和就站在门外,双手背在身后。”

(张兆和与姐姐张允和)“我邀请她进屋,她却没有上前,而是后退了一步,红着脸轻声对我说:'我家里有很多小弟弟,很可爱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说完一溜烟就跑了。”就这样,沈从文得以踏入张家门,而且整个暑假,沈从文都待在张家,给张兆和和她的几个弟弟讲故事,这段时间的相处,使得张兆和逐渐对眼前这位学识渊博的青年书生心动了。1933年春,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请二姐张允和帮忙,向她父母说明提亲的事,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晚年张允和)其实,在儿女的择偶问题上,张兆和的父亲张武岭非常开明。在得知沈从文的意思后,他很快就同意了。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但是当时沈从文非常穷,家里根本拿不出像样的彩礼,婚房中完全没有什么陈设,也没有一点新婚的喜庆气息,只有床上的百子图罩单能看出一点办喜事的气氛,这是好友梁思成夫妇送的。二、风雨情路上的“意外”新婚没多久,沈从文的母亲就病危了,所以他不得不返回老家前去探望。对于新婚燕尔的两人来说,这难免是煎熬,而踏上回家路的沈从文为缓解相思之苦,只能不停地将思念通过书信传达:“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伏案执笔的沈从文)两人门第差距或许从一开始就为这段婚姻的不幸埋下了伏笔。张兆和自幼过着富足的生活,从小家里佣人保姆管家围着她团团转,她自己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但是,嫁给沈从文后,原来的锦衣玉食变成了柴米油盐,张兆和却丝毫没有后悔。她换下了华服,开始学着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妻子的这些变化让沈从文很不习惯,他不明白自己心中的白月光怎么就变成了朱砂痣。他有些不满意:“你为什么不染发,穿点时尚的衣服呢?”听到沈从文这么说,张兆和很是委屈,因为她觉得沈从文本就收入不高,婚前又没有积蓄,平时他还喜欢收藏古董字画,自己哪有多余的钱来买时髦的衣服呢?

(沈从文青年时代)之后,二人经常因为此事而起争执,矛盾越来越深。这个时候,一个叫高青子的女人闯入了他们的生活,让这个原本就不太和谐的家庭自此出现了裂痕,这也成为了沈从文一生的愧疚。沈从文与高青子相识于好友熊希龄家,当时高青子正在熊家担任家庭教师。有一次,沈从文前去拜会熊希龄,但是恰巧好友不在,于是家庭教师高青子接待了他。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高青子既有美貌又有才华,而且她此前曾读过沈从文的作品,对他很是钦慕。在与沈从文第一次见面之后,一直渴望在文坛闯出名堂的高青子决定借助沈从文的帮助,让自己的文学路走起来更为顺畅。况且,眼前这个男人年轻儒雅,正是自己幻想过无数次的白马王子。沈从文也被这位年轻貌美毫无世俗之气的文艺女青年吸引了,他黯淡无光的生活瞬间被点亮了。

(熊希龄纪念馆)一个多月后,沈从文再次来到熊希龄家,高青子也“如约而至”。这次,她穿了一件“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而且还特意在“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看到高青子这身装束,沈从文呆住了:这样的装束和自己在小说《第四》里描绘的女主人公装束一模一样。也许是高青子身上的青春与活力将沈从文深深吸引了,也许是高青子那满眼的崇拜让沈从文觉得满足。总之,此时的沈从文,不顾在家安心操持家务的妻子,坠入了高青子精心编织的情网。家庭的危险已经在路上了,但是此时的张兆和却一心扑在家庭和孩子上,对近在眼前的威胁毫无知觉。实际上,这两人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幸福。因为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出生乡下的沈从文是浪漫的书生,天生敏感;而身为大家闺秀的张兆和则更加务实。

婚后,面对当前的处境,张兆和迅速调整了心态,很快就适应了平淡的生活,从一个千金大小姐转变为妻子、母亲。虽然有很多不适应,张兆和却并没有抱怨。面对婚后的张兆和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和孩子,沈从文丰富的情感无处寄托和释放,于是面对主动的高青子,他无可避免地沉沦了。对于有家庭的沈从文来说,他最初只是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也把这些情感释放在小说里。1936年春节,完全控制不住自己情感的沈从文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林徽因诉说。在听了他描述的这段既甜蜜又痛苦的婚外情时,林徽因鼓励他向妻子坦白。

(新婚时期的沈从文夫妇)其实,对此风言风语早有耳闻的张兆和一直不予理睬,可是,这一次沈从文亲口道出了与别的女子的情感纠葛,让她很是震惊。这犹如一记闷棍,张兆和被惊醒了。于是,张兆和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她没有江东秀洒脱,没法原谅丈夫出轨,也没有那样坚定毅然选择离婚。用别人犯的错误惩罚自己确实足够愚蠢,只有和解才能获得快乐。但是,想要做到完全和解和释怀是何其难。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做不到和解,这就注定了她后半生很难真正地快乐起来。这种状况着实让沈从文始料未及,赶忙写信跟妻子忏悔,虽然言辞至诚至深,但张兆和开始紧闭心门了。

(沈从文著作《边城》)张兆和离开后,沈从文才后知后觉地重新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到妻子身上。为了能够挽回妻子,沈从文又一次展开了书信攻势。虽然最终张兆和回到了他身边,心里却一直有些膈应。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沈从文南逃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而张兆和并未一同前往,选择和孩子留在北京,而此时高青子任教于西南联大。坊间一时盛传起两人的绯闻。也许是出于对妻子的愧疚,也许是想要自证清白,沈从文多次来信要求妻子带着孩子来昆明团聚,每次张兆和都拒绝了,其实无论是出于心中的怨念,还是出于安全考虑,张兆和拒绝前往均在情理之中。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而在沈从文看来,妻子一次次拒绝与他相聚,是故意为之,并先发制人提出质疑:“你到底是爱我给你写的信,还是爱我这个人?”张兆和则认为沈从文是在无理取闹,,但还是以理性的笔触给丈夫回信:“你说的这些话,我不爱听,以后不许你讲。你脑筋里想的全由于太忧郁的缘故,以后再写那样话我不回你信了。”最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张兆和还是妥协了,带着两个孩子历经三个月的颠沛流离,艰难地到达昆明。此时的高青子眼见自己与沈从文的感情无法有结果,选择从西南联大离职,从此彻底从两人的婚姻中退出,但是张兆和心里却已经无法原谅丈夫。三、难以愈合的伤痕终成遗憾1949年年初,郭沫若发表的《斥反动文艺》文章,犀利而尖刻地将沈从文批判为“粉红色文人”,让沈从文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沈从文神经极度紧张,总觉得有人要迫害他。

(郭沫若)在写作无法真正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之后,沈从文决定搁笔,而此时的张兆和担任《人民文学》的编辑,这让家里人很难理解沈从文的做法,当全国人民都在追随新中国的步伐准备大干一番事业时,他却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这使得沈从文与家人的隔膜越来越深。家人的无法理解,让沈从文觉得自己在精神上孤立无援,逐渐患上了抑郁症。3月的一天,儿子沈龙朱发现沈从文把手伸进电线插头里,他慌张地赶紧拔掉电源,但这只是个开始。几天之后,沈从文用小刀将手腕和颈部的血管划破,鲜血流了一地,已经陷入了昏迷,幸亏有人恰好到家中做客,听到房间内的呻吟声,破窗而入后将他送到了医院。被抢救过来的沈从文以为医院是牢房,吵着要离开。

(出院后的沈从文)出院后,沈从文住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而此时的张兆和却选择前往华北大学深造,也许在张兆和心里还没有做好准备面对这样的丈夫。随着沈从文步入晚年,当年作为理想主义文人的棱角逐渐被岁月磨平,他慢慢地体会到了妻子一直以来的难处和不易。所以,他努力寻求张兆和的谅解。其实与丈夫分开之后,张兆和就时刻挂念着他,但是她从来没有表露过,在得知沈从文住院后,张兆和心里很着急,不断地打听丈夫的病情,但是在沈从文长达几年的住院治疗期间,张兆和始终未踏入他的病房。

唯独有一次,在乡下劳作的沈从文在收到妻子张兆和的回信后,眼泪顿时就流了下来,对于妻子的这份谅解,他苦苦等了23年。去世前,他将自己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留给了张兆和:“三姐,我对不起你……”很多人说张兆和太过决绝了,但是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她内心的苦楚。她虽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进步女性,她无法忘记丈夫的背叛,也就无法真正达成和解。

也许沈从文的离世让张兆和真正得到了解脱,她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选择勇敢地直面两人一生的纠葛。此时的张兆和不禁感叹:“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过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也许,已阅尽人世沧桑的张兆和已然释怀,她虽然无法原谅丈夫的行为,但也是直面真情。

(沈从文夫妇晚年旅游照)或许,是丈夫临终前的那句“三姐,我对不住你”让张兆和开始释怀,试着去理解他,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明白他一生中承受的压力,逐渐懂得他的为人。欢迎光临颐心文苑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