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女儿们为什么都是晚婚?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古人普遍早婚,清朝皇室尤甚。
比如,顺治皇帝6岁登基,14岁大婚,康熙皇帝8岁登基,12岁大婚。而且,这里说的还都是虚岁。
(早婚的康熙皇帝和赫舍里皇后)
普通百姓早婚,是因为古人寿命短,所以只有早婚早育,才能尽量多生孩子,以保证家族人丁兴旺。毕竟在古代,没有什么比子嗣香火更重要的事情了。
而少年天子之所以比普通百姓更加早婚,是因为清朝有一个规定:皇帝大婚后,训政者必须将政权归还给皇帝。
也就是说,结婚了,就代表成年了,就可以亲政了,早婚是为了早点把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以防长期被权臣架空皇权。
所以,“傀儡皇帝”光绪晚婚,正是因为慈禧太后要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不愿意让光绪皇帝大婚后亲政。
在清朝皇室,早婚的不只有少年皇帝,还有一众皇子公主们。但是,康熙皇帝的女儿们似乎是例外。
(皇家有女初长成)
清圣祖康熙是清朝子嗣最昌盛的皇帝,共有55个孩子,儿子35个,女儿20个,而其中有封号的是8个。
无论皇子还是皇女,有封号不仅意味着地位高,同时也意味着史料详实,记载可靠。所以,我们仅就康熙皇帝有封号的女儿们进行论述。(注:本文参考史料为官方正史《清史稿》)
康熙皇帝8位有封号的女儿分别是:
(蓝齐儿剧照)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其生母是荣妃马佳氏。这位公主读者们想必都比较熟悉,她就是《康熙王朝》里蓝齐儿的原型。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其生母是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其生母是贵人郭络罗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其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也就是说,这位公主是雍正皇帝的同母胞妹。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其生母是通嫔那拉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其生母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其生母是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其生母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这里插播一个知识点:清朝的公主封号分为“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其中,“固伦公主”地位更高,品级大致相当于皇子中的“亲王”,而“和硕公主”的地位稍低,品级大致相当于皇子中的“郡王”。
那么,康熙八大公主都是多大年纪出嫁的、又分别嫁给了谁呢?下面,就让我们一一盘点。
(蓝齐儿远嫁)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下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氏乌尔衮,时年19岁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下嫁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乌梁罕氏噶尔臧,时年19岁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下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时年19岁。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下嫁国舅佟国维之孙舜安颜,时年18岁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下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台吉策凌,时年22岁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下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部杜棱郡王仓津,时年20岁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下嫁振武将军甘肃提督孙思克之子孙承运,时年17岁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下嫁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多尔济,时年18岁。
不难看出,康熙皇帝的公主们,绝大多数都远嫁到了蒙古,这是因为,康熙皇帝在位时,主要的边患来自蒙古,他需要用联姻的方式,平衡与蒙古之间的关系,以便以最小的代价(家族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王朝利益)。
例外的只有嫁给国舅佟国维之孙的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以及嫁给甘肃提督孙思克之子的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
而除了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和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康熙皇帝的公主们结婚时都是18岁,19岁,20岁,甚至达到了22岁,这在清朝,绝对算是晚婚了。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和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之所以能成为唯二的“幸运儿”,是因为前者是雍正皇帝的胞妹,其母乃是宠妃,所以有幸留在父母身边;而后者则是康熙皇帝长大成人的所有女儿中,唯一有汉族血统的公主,为了宣扬“满汉一家亲”,她有幸成为康熙朝唯一嫁给汉人的公主。
弄清了这个史实,就不难得知康熙皇帝的女儿普遍晚婚的原因了。
第一,女儿远嫁蒙古,很可能意味着永生不得再相见,这对于顾念亲情的康熙皇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伤痛。由于心有不舍,康熙皇帝便尽可能让女儿们晚婚,能多陪在自己身边一年是一年。
第二,在康熙时期,蒙古属于苦寒之地,而公主们则是养尊处优的金枝玉叶,年纪太小时,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太弱,根本无法适应草原生活,所以晚婚也是迫于现实的需要。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公主嫁到蒙古不久便因水土不服早逝,比如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18岁嫁到蒙古,19岁便去世了。
第三,清朝公主的母语是满语以及汉语,而嫁到蒙古后必然是要说蒙古语的。所以,在决定远嫁后,她们通常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语言,以便适应婚后的语言环境。
综上可知,康熙皇帝的女儿们普遍晚婚,其根本原因都与“远嫁蒙古”有关。
参考资料:《清史稿》
(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