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林徽因动容的太原双塔,近在咫尺,建塔本质却相去甚远

塔,远望而幽思顿发,登临而胸襟大开,因其高大醒目的形象在城市规划惯例中很容易被当做是地标建筑,像洛阳的白马寺塔,西安的大雁塔,北京的白塔,五台山的大白塔以及太原的双塔。

1985年,太原市率先在全国设计了自己的城市市徽,以太原双塔为主体,加入太原简称“并”的元素,体现太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而这也足以说明双塔在太原人民心中的地位。

双塔寺又名永祚寺,“祚”是赐福保佑的意思,永祚寺这个古朴的名字本身是蛮好听的,但在地方志书里喜欢把这里称作“凌霄双塔”,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喊着喊着人们便喜欢把这里俗称做“双塔寺”,影响之大甚至连这里的本名“永祚寺”都鲜少被外地人所知。

双塔寺位于太原市郝庄镇郝庄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中叶,是地方乡绅为了弥补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缺陷,在堪舆家的建议下修建风水塔,用来祈盼兴盛地方文运,后来傅山先生凭空出世,仿佛应验了这一说法,不过当时仅建造了一座塔,为文峰塔。

之后,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文峰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太相符,便特邀五台山显通寺主持,当时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建筑家福登和尚来此地扩建殿宇。福登和尚来太原实地考察之后,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再在宣文塔左侧新建一塔,此塔便为舍利塔,用来供奉佛舍利、藏佛经。

至此,双塔寺二塔建造完毕,均定名为“宣文塔”。它们同建于明万历年间,高度、外形极为相似,距离相隔不过50米,但建造背景则截然不同,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交融,成为太原市“两峰插天”的建筑奇观,为世人瞩目。

夏天,驱车前往双塔寺,在较远处便可看到双塔矗立,或隐或现,随路转动,等拾级而上,先看见的是满院的牡丹,视觉里、嗅觉里都是牡丹,一路走过去,各种色泽的牡丹延展开去,一阵又一阵的花香随风飘来,但因为刚下过雨,又打落了不少的花瓣,让人深感惋惜,没有看到牡丹开的最盛的样子,那该是何等怒放的景象。

邂逅完人称太原“小洛阳”的牡丹园,往后走便可见双塔,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明末李自成《咏双塔》中写道:“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由此也可以想象人站在双塔下的那种渺小之感。

两座塔均为八角形的平面,底层高7米,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共计13层,总高50多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砖塔。楼阁式砖塔的画像是我们古代的楼房,现代的阁楼,从外观上看檐子间距大,每层都有门窗,从内部看,塔里面是中空的,有楼梯,具有可攀登性,可以供人拾级而上。

两座塔虽然具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建造时间相差近10年,建造目的截然不同,因而还是具有一些差异之处。

舍利塔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而成,质朴坚固。1~7层为砖仿木斗拱,随着塔层的渐涨,斗拱形制逐渐变小,到了第8层以上更为突出,有明显收分,使得整座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型,十分优美。塔檐上每一层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檐枋下,嵌刻有“阿弥陀佛”字样,砖字字体层层叠压,巧妙地填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美丽而又匀称。

与舍利塔比目而立的文峰塔,从高度来讲略低于舍利塔,没有塔基座,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的刻字,再次表明文峰塔虽为佛塔样式,但不作宗教之用途。此外,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直上直下,没有明显的收分,外部装饰上没有琉璃瓦剪边,装饰极少,整体来看文峰塔只是简单的用砖砌成,但这种层层垒砌形成的垂直挺拔之感又充分显示出砖石结构雄浑大气的品质,蔚为壮观。奇特的是,自建塔之时起,文峰塔整个塔身便向西北方微微侧倾,人们认为是当时考虑到太原西北风较大,此处又位于东山前沿,为了抵消西北风对塔的阻力,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方微侧。

塔内有阶梯,可供游人盘旋而上,每一层又辟出四门通向出檐,游人可短暂驻足此处,眺望太原美丽山川。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曾来山西寻访古建筑,太原双塔就是他们途径的一站,当时林徽因登上塔顶,她说:“西方教堂里高高的穹隆让人感觉离上帝很近,而站在高高的佛塔上远眺,感觉却离佛很远,离人间很近。”这种令你亲近又令你感到疏离的感觉,只有自己爬上佛塔登高远眺才能感觉到吧。

太原拥有众多有名的人文古迹,除了双塔,名声响亮的应该首属晋祠,晋祠去过多次,每次都是游客攒动,门口小贩众多,烟火气极旺,如此一对比,双塔算是十分冷清了,虽然作为太原的地标,但游客较少,世俗的气息也很弱,两座塔孤零零地藏在半山腰,清冷而又高贵,又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之感,不知你去双塔,会不会为这种巨大的孤独而动容。(曹雯雯)

(0)

相关推荐

  • 谁能代表太原高度?竟然不是266米的......

    来山西旅游,太原是很重要的中转站.但除了晋祠,人们很容易忽视这座古城的其它景点,实际上它们同样精彩.虽然这座"龙城"已无昔日辉煌,但始终有温柔的汾河穿过,城市灵气犹在,植根黄土之下 ...

  • 山西的这九座几百上千年的古塔,你去过几个?

    一,飞虹塔:位于山西洪洞县境内.明正德年间(公元-1515-1527年),呈八角锥体,十三层,通高47.31米,外身全部青砖砌造,外部以黄,绿,紫,蓝,白五色琉璃构件镶嵌,被誉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

  • 【艺术殿堂】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机器猫>,就十分想得到"如意门",可以瞬间满足自己环游世界的愿望:看到<西游记>,就想要托塔李天王手中的宝塔,环游世界的时候就有了住的地 ...

  • 第三批国保--(10.古建筑)

    本篇目录: ************************************** 143 91.栖霞寺舍利塔 五代                             江苏省南京市 144 ...

  • 名胜|山西·永祚寺

    双塔凌霄 宿晓健 摄 早春雪霁 宿晓健 摄 在山西太原城南东部的永祚寺,有两座古塔巍然而立.直冲天际,构成了"双塔凌霄"的奇观.这两座古塔,数百年来,一直是太原的标志.古往今来,登 ...

  • 「古迹史话」龙城历变几沧桑,双塔耸立鉴流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十二--永祚寺 文/朗读者 碧涧流泉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迎泽区郝庄镇郝庄村南.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

  • 太原之行 | 永祚寺

    太原之行--永祚寺 ----文/全兴---- 与太原结缘,既源于情,又系于景.   情者,初恋也:情者,思念也.景者,太原八景也.这八景,让太原驰名,令游者神往. 与这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相 ...

  • 它被誉为“晋阳奇观”,整座建筑没有梁架,如今仍是太原的标志

    在太原城区东南部,有一对巍峨俊秀的双塔,这是太原的标志-永祚寺双塔,双塔寺的大雄宝殿,是砖砌的仿木建筑.更神奇的是,整座建筑没有梁架,不用一根木头,全由砖砌而成,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都被世人所瞩目, ...

  • “国保”寻踪--- 永祚寺(二)

    ---永祚寺双塔 --- 只要随便两座塔组群呈(前后.左右.斜向)对峙布局,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一般我们就称她为双塔.我国的双塔组群千差万别,组群中的两座塔完全一模一样的几乎找不到,但是从外观上看不出太 ...

  •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最美的木塔,屹立千年,美到震撼!

    前些天巴黎圣母院大火, 世界震惊. 朋友圈出现各种言论, 感叹的,讽刺的,惋惜的,批判的-- 就在各方激烈争论时, 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微博: 写的是一座千年木塔-- 山西应县木塔. 在这条微博下, 有被 ...

  • 梁思成在新婚之夜问林徽因:为什么选择我?林徽因的回答让人动容

    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是即便是那段动荡的岁月,也有着很多美丽的风花雪月.在这些爱情故事当中,主角大多都是那些才子佳人,在这些才子佳人当中,民国女神林徽因占有着重要的戏份,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

  • 鲁迅看不惯她,张爱玲讽刺她,林徽因挖苦她,为何他们都讨厌冰心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民国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在这种血与火的烙印下,各文化间不断冲突,也不断进步,逐渐形成一种&qu ...

  • 西湖名人故事---西湖边的林徽因

    钱塘自古繁华,西湖素来风雅.西湖多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文墨笔迹众多,显露的才情也是随处可见, 有才子当然也少不了佳人,到杭州西湖游玩一定留意过这个镂空的女子像,她就是中国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 ...

  • 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我的妈妈林徽因 梁再冰 四川气候潮湿,冬季常阴雨绵绵,夏季酷热,对父亲和母亲的身体都很不利.我们的生活条件比在昆明时更差了.两间陋室低矮.阴暗.潮湿,竹篾抹泥为墙,顶上席棚是蛇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床上又 ...

  • 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

    <平郊建筑杂录>是梁思成.林徽因(时名徽音)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二人对北京郊区卧佛寺.法海寺和杏子口佛龛等古迹的考察.感发于建筑之美,梁先生 ...

  • 真实的林徽因

    真实的林徽因

  •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真的美吗?看完这组老照片,你就知道了

    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可以说是那种从小美到大的人,在当年的那个年代才叫做惊艳.那么,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究竟有多美,看完这组老照片,你就知道了.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真的颇有名气,丝毫不逊色 ...

  • 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母亲去世已经三十二年了.现在能为她出这么一本小小的文集--她唯一的一本,使我欣慰,也使我感伤. 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