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标准之用
我们所定义的“标准汤感”、“标准浓度”,谁要说是为了统一“度量衡”,那绝对是夸张了!!但作为品茶这类感知领域的标准参量,它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前几日进店一位客人,说是慕名而来,但来得仓促,未带自己的茶。
简单的交流之后,得知她关注“空山茶话”已有些时日,想来“感知”一下“标准开汤”。
她说家里有收茶、藏茶的习惯,平时喝茶普洱为主,白茶为辅。于是我为他泡了一道生普,边喝边聊。
席间她对苦涩极为敏感,第一、二水就表示感受到了清晰的苦涩。
我一愣,——这不像是一个平日里以喝普洱为主的人啊?搁别人身上可能就兑点儿水,或再泡淡一些。还是出于对“标准汤感”的自信,我已经把这款茶的苦涩把控到相对适口的强度,——清晰而不过分。如果是以普洱作为日常品饮的话,那对这个浓度的苦涩不应该有这么强烈反应。
于是我问她:“你确定平时喝得都是普洱么?”
“是啊!”
“哦,我给你喝的是一款2016年的生普。”
“那难怪了!我家里都是一些有年份的老茶,的确没有这类新茶的苦涩重。”
“噢,这有可能……”
“而且,这个茶没有喉韵。”
“喉韵?——你说的是什么样的喉韵?”
“就是那种绵滑、醇厚、甘甜的喉韵啊!”
我似乎发现了点儿什么,“你在家的汤色跟这个有什么不同么?”
“我们家那老茶泡出来都是酒红色了!”
“……确定您那茶是老生普么?”
“不,熟普!老熟普!”
“… …”相信我,当时的内心是复杂的……
其实一开始我就觉得哪里怪怪的,——从生普到白茶,这可是风味上的两端哪!她的味觉审美跨度好大啊……
结果,原来如此~~
过程中,她也一直在说自己茶虽然常喝,但却不大懂,——看来不是客套。这次也算是帮助她重新认识了普洱茶吧。
至此,她才吐露心迹:她是位保险行业从业者,业绩优异。所以需要为很多大客户安排增值活动。此次一行是想看看我们的开汤服务能否为她所用。
我的专业度她是领教过的,当然她也直言不讳,说感觉我们开汤的价位偏高,——动辄标准开汤一道茶,要价四位数……
“如果只是带客人喝茶的话,喝一下午几百块钱也就搞定了,甚至不花钱喝茶的地方也有。那干嘛一定要来您这儿,这么高大上的喝茶?”
“有人看'贵妃醉酒’就要看梅老板的,'宫保鸡丁’就要吃峨嵋酒家的,找'驴打滚’就一定奔牛街。因为他们懂行、识货,知道那东西好在哪儿,并且沉醉其中。我这儿接待的主要就是这样的客人。
所以你可以换一个角度问:你的客户里有没有我说的这类客人?如果有,来我这儿他会非常感激你。”
她若有所思,可能还需要再消化一下,——消化我说的话,还有刚才的那道“标准开汤”的茶……
我倒是有些小小的自鸣得意,得意于我的标准汤感、标准浓度,——它真的可以作为一种汤感的感知标准来推断些什么……
对,推断些什么……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