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书笔记之《经济运行的逻辑》

最近没法出门,正好在家看书。说来惭愧,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高善文博士的《经济运行的逻辑》。结果一开篇我就被高博逗乐了

图1:高博十年前所书对联
虽然高博自黑“宏观算命师”,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基于通胀预期理论的农产品价格分析、基于国际收支角度的产能周期分析、还是基于资金平衡、资产配置和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大类资产定价,高博都在书中给出了新的分析思路,并以相对严谨的态度进行了实证检验。所以还是推荐大家一看的

一、逻辑更重要
图2:高博的研究方法论
高博认为,提出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尤要注意的是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的分别,并尽可能以一套简洁的理论来解释相对复杂的经济活动。尽管对于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们来说,是老生常谈的事,但正是因为在市场上时间久了,已经习惯了研究的“速食主义”,只为做多或做空找逻辑,而这相对严谨的研究反而让人觉得惊艳。
图3:高博的研究细节
二、宏观经济研究框架
高博分析框架的三个角度:通胀、产能周期和资产配置。我特地画了一张思维导图。
图4:高博的宏观研究框架
从宏观经济分析来看,国内总供应能力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劳动力供应、资本存量和可得技术。对于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中长期内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的快速形成和积累,技术进步可能扮演了关键的但是相对次要的角色。
表1:产能周期阶段特征
从产能周期看,中国经济波动主要表现为投资活动的周期性起伏,并通过投资扩张(产能不足)和投资疲软(产能过剩)的交替循环呈现出来。投资活动的行业构成在不同周期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大概反映了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和劳动工资的上升,以及技术、体制和其他外部条件的持续变化,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兴起和衰落。
三、小结
高博在书中的研究框架更多关注于产能长周期的波动。当然,从我个人财富管理的投资实践来看,长周期固然有指导意义,但基于长周期的投资可能在一个季度、一年、甚至两到三年带来业绩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研究框架有充分的信心才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压力。
另外,也有朋友提到,书中对股票和债券的结构性分化关注不足。在不考虑盈利增速的情况下,股票和债券估值的基础都在于无风险利率,或者说依据作者的框架,取决于国民收入、信贷等资金来源和实物性资本投资需求、持有现金需求的分流。然而,对于解释市场上存在的“股债跷跷板”效应,上述框架则略显单薄。
而这,大概就是买方卖方思维不同之所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