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
味道
味:
中国字多为会意字
其意多与声部有关
“味”字,发“未”的音
“未”乃十二地支之一
其属西南
五行在土
季在长夏
五脏归脾
后天八卦
即属坤卦
厚德载物
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脾感受味道
脾开窍在口
所以味字
以“口”做首
其意可现
植物多在长夏成熟
采摘成熟后的果实
收割粮食等等食物
食之,有味
味熟与长夏
处于西南的四川
多物产、多奇味
即“天府之国”
四川滋味
地处西南
五行属土
卦象在坤
万物以生
味道分为五种——
酸、苦、甘、辛、咸
五味分别入五脏——
肝、心、脾、肺、肾
早在三千年前
商超宰相伊尹
《汤液经法》
对五味就有
详细的解释
五味归脏之说
影响后世医家
伊尹不但是宰相
还是杰出烹饪家
即“烹饪之圣”
他用五味的调和
比喻国家的治理
得到商汤的重用
国泰民安
“和谐社会”之“和”
以我之见
便取义于
五味之和
和者,不同也
和就是同,其实不对
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谓之和
和是不同的意思
而谐者,调也
也有不同的意思
和谐社会的提议
其实正因“不同”
而非整齐划一
“辅佐”:
烹调分
“辅料”
“佐料”
相同为辅
相背为佐
烹调过程
既要加入与食物,相同性质的辅料
也要加入与食物,不同性质的佐料
才能达到味美效果
烹调猪肉时要放入
八角、大料等佐料
猪为水兽
其性寒凉
要用热性的
八角、大料
中和其寒性
这样烹调出的猪肉
才能没有腥臊之气
八角、大料
绝对不能
烹调羊肉
羊为火兽
八角、大料
就不起作用
朝堂有:
支持派
反对派
谏言派
阿谀派
其位高者,就在其中
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达到平衡
才能稳固国家
达到和谐社会
伊尹:
凡味之本
水最为使
《本草纲目》讲水:
水分为四十三种
天水三十种
地水十三种
分列其,性质及用法
水的
本性为阴
其性寒凉
平衡其性
以瓢千扬
增加阳性
称千扬水
或甘烂水
用这种水
煮药泡茶
而水本身
也可分为
阴阳两种
在老北京,有两个
比较著名的水源地:
一是玉泉山的山泉水
一是王府井的甜井水
两个水源地的水
最大的区别就是:
一阳、一阴
玉泉山的山泉水为活水
集天地灵气,阳气旺盛
用这种水泡茶
去除茶叶寒凉
使其茶香四溢
王府井的水为井水
沉地千尺,阴寒凝滞
用现代科学解释就是:
含矿物质比较多
用这种水泡茶
怎么也泡不开
《本草纲目》
管这一种水叫做:
“井泉水”或“醴泉”
镇心安神
常饮长寿
五味:
五这数字
中国文化
相当重要
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民间也有很多五的俗语:
“五毒”、“五谷”、“五常”、
“五方”、“五戒”、“五音”
甚至有种肉叫“五花肉”
对天地之间的变化
进行了,总结之后
才慎重选择
五作为一个标准
对事物进行衡量
气象变化以五日
为一个基本单位
五日谓之候
三候谓之气
六气谓之节
四节谓之岁
五天是一候
三候一气十五日
节气就是这个气
六气一节,九十天,就是:
春夏秋冬,四节各九十天
四节,三百六十天,是一年
一年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五为最小的变化单位
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下
自然界每五天的变化
花,每五天会有变化
身体每五天会有变化
在中国文化里
还有很多其他
有意义的数字
佛教的“九”
道教的“七”
中医里的
女子七岁
丈夫八岁
五味入五脏
对应关系为:
酸味入肝
苦味入心
甘味入脾
辛味入肺
咸味入肾
通过五味
调节内脏
以脾为例:
中央黄色
入通于脾
开窍于口
其味甘
其类土
病在肉
脾五行属土
为运化之本
中央调控
能将营养物质
输布全身各处
甜味入脾之后
强化脾的功能
增加吸收能力
补气中药都甜
黄芪、大枣、甘草、白术等
吃巧克力,身心愉悦
小孩吃糖,会很开心
可见甜味,会使我们
喜笑颜开,肌肉放松
对身心起到缓解作用
经常会:
吃甜时,想吃辣
吃辣时,想吃甜
辣味入心
心与脾是
相生关系
心五行属火
脾五行属土
火生土
心为脾之母
脾为心之子
二者
相辅相成
阴阳互补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心气过旺
大喜大悲
登高而歌
弃衣而走
施以甜味
缓解压力
恢复平静
但是食甜过多
造成脾力强大
致使气血不畅
因为甜味有舒缓作用
过于舒缓,气血运行,就不畅通
造成营养物质的堆积,形成肥胖
甜味还会
产生湿气
湿气导致
运行不畅
产生痰浊
肥胖的人
痰湿体质
脾是生痰之源
肺为储痰之器
经常有痰
很可能是
脾出问题
而不是肺
肾五行属水
脾土克肾水
脾湿过于强
土胜而制水
连尿液里都
充满了糖份
形成糖尿病
再诸如,心脏病、中风等疾病
皆可由,甜味摄取过多而引起
五味与身体的关系
指导我们生活中的
健康与养生的观念
味道的道
把“味”跟“道”
联系在一起
味中之道
味之为道
相近
“茶道”
“剑道”
突出“悟”的成分
和极高的艺术感
早在中古的孔子就有“味道”之学
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就很能表现出从味中悟道的感觉
《中庸》:
莫不饮食,鲜能知味
可以看出其重视味道
《道德经》:
治大国,若烹小鲜
商超宰相伊尹
以五味之道来比喻
治国之道等等例子
中国在味道的领悟
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饮食的俗语
也许能让我们窥得一些“味道”
“吃饭七分饱”、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大夫开药方
“七分饱”:
因为吃得太饱
确实让人难受
科学证明
节制饮食
能够使人
健康长寿
中国人的
饮食之道:
你在吃饭
饭也吃你
吃饭能够
提供能量
食物化生
成为营养
却也要靠
自身能量
气:
先天之气
去化这口
后天之气
很形象的比喻:
“猪肉变人肉”
吃进去的是猪肉
长出来的是人肉
过程:
在母体的时候
是靠母亲脐带
传送精血生长
形成先天之气
我们叫做元气
等到一出生
吸进的第一口空气是后天之气
吃进的第一口饭,是水谷精气
从此开始了将我们身体里的
元阳之气与后天的水谷精气
结合、转化的过程
每进食一口饭
每呼吸一口气
都在消耗元阳
也在创造
新的精气
鼓舞身体
如此循环往复
才能得以生存
如果要活的
健康、长久
就需要对
先天元气
进行保护
不可乱用
食之过饱
损伤元气
不是吃得越多
就能转化越多
人不是机器
就算是机器
也会超负荷
多吃进去的
“三分饱”
就是超负荷
增加身体的负担
消耗过多的元阳
先天元气
都有定数
出生之前
已经形成
不增不减
用快,损坏的快
用慢,保持长久
元气在身体的
表现之一就是
精血、精气
它用完了
人就完了
“精尽人亡”
“七分饱”之说正是体现
饮食之道的大智慧以及
天人合一的全息宇宙观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大夫开药方:
夏三月
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可见,夏天的时候
万物都表现出活力
所有的阳气都在外
植物将阳气表现,茂盛叶子
动物将阳气表现,躁动不安
大自然
将其阳气表现为
天地气交的频繁
冬三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
勿扰乎阳
到了冬天,万物封藏
阳气收敛,阴气外露
植物能量藏干,叶落枝枯
动物收敛阳气,甚至冬眠
而自然界,也水冰地坼
能量隐藏,在大地之下
自然界的变化
即身体的变化
夏天阳气在外
体内就形成了
一个阴的空间
夏天的时候
容易拉肚子
易产生瘟疫
外邪在
不经意间
侵入身体
身体又是
阴的空间
虚邪贼风
各得所能
危害身体
百姓为了
抵御侵袭
食用一些
热性食物
增加阳气
姜就是一种
热性的物质
“冬吃萝卜”也是一样的道理
萝卜性寒,以和体内的阳气
使得身体
阴阳平衡
如此种种
不胜枚举
中国人将“味道”
品出了一个高度
不但在“味”的层面发挥
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道”的层面
悟出天人合一
古人在与自然天地的对话
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敏感
也许是现代人永远
也无法体察得到的
在如今这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里
不遗余力的疏远着,与自然的距离
甚至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上
体现地球统治者的霸权地位
自然只要动一根“小手指头”
就能将人类置于万劫不复
上天有好生之德
实不忍我辈遭受
生灵涂炭之苦难
以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