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人生至暗时刻?

每一次,当你抚摸大象时,请仔细体味那种触感;每一次,当你开启一扇窗时,请仔细欣赏那处美景。

就这样脚踏实地、水滴石穿,你终将学会如何在被生活掌掴时依然心满意足。

以下,Enjoy:

路斯·哈里斯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01

直面生活的掌掴

你最近一次遭遇生活的掌掴是在什么时候?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随时遇到它:生活猝不及防地给我们沉重打击,令人惊慌失措、伤心欲绝,也会打乱日常生活的节奏。

我们唯有挣扎前行,但有时也难免跌倒在地。

生活对我们的“掌掴”有很多种形式,有时十分暴力,出手就是重拳,比如:

深爱之人离世,罹患重病,严重受伤,遭逢意外,遇到暴力侵犯,孩子先天残疾,事业失败破产,惨遭背叛,遭遇火灾、水灾等天灾人祸……

而有时,它出手相对温和:

发现别人拥有的正是我们渴望的,嫉妒在心中一闪而过;

感觉自己和别人失去联结,为此深感孤独痛苦;

突然受到刺激,然后对自己在刺激下出现的反应感到不满;

还有那些刺痛感,比如挫败、失望、被拒,等等。

有时,掌掴事件会很快褪色、成为回忆,仿佛曾经的一阵短暂、粗鲁的敲门声;有时,被掌掴的经历则会带来残酷的打击,令我们深陷迷雾,需要好几天甚至好几周才能缓过来。

无论掌掴的形式如何,有一点都毫无疑问:它会伤害我们。

它突如其来,令人厌恶和抗拒,但问题是它还只是序曲,随之而来的一切会更加艰难。

因为当我们被掌掴惊醒后,接下来就要面对“现实裂隙”(the reality gap)。

之所以称为“现实裂隙”,是因为一边是我们“拥有”的现实,另一边是我们“想要”的现实。

两者之间的裂隙越大,各种痛苦的情绪就会越猖獗:羡慕、妒忌、恐惧、失望、震惊、悲伤、生气、焦虑、暴怒、担心、内疚、怨恨,甚至还有仇恨、绝望和厌恶,等等。

而且,裂隙通常不会很快弥合,可能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好几年,甚至是好几十年!

大多数人在应对巨大的现实裂隙时,深感力不从心。因为社会文化从来就没有教我们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情况,更不用说如何才能在应对裂隙的过程中让自己茁壮成长并持续满足。

每当遇到现实裂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努力弥合它:尽快行动,改变现状,尽可能达成期望。

如果成功了,即弥合了裂隙,我们就会感觉良好:深感幸福,心满意足,重归平静,如释重负,而且很有成就感。

这种感觉当然很棒,毕竟如果做点什么就能心想事成,而且不是采用犯罪手段,也不违背自己的核心价值,不制造更大的难题,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假如没有达到目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现实裂隙无法弥合,比如:

深爱之人离世,挚爱的伴侣离开,心爱的孩子移居海外;

这辈子都不能有孩子,或是孩子先天患有某种严重障碍;

我们想要交往的朋友对我们不感兴趣;

失明,或是身患绝症;

没有自己希望的那么聪明、天资过人或是美丽动人……

那么,我们会怎样?另外,即使这些现实裂隙能够弥合,却耗时良久,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个过程?

02

拥抱“内在满足”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提到市面上所有的心理自助图书都可归为两类:

一类宣称你能够拥有渴望的一切,只要用心去做就行;

另一类主张你无法拥有想要的一切,但依然可以过上丰富多彩和奖赏丰厚的生活。

坦白说,我很惊讶会有人相信第一类书的观点,如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生活,如比尔·盖茨(Bill Gates)、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等,无论这个人是有钱、有名、有权,还是十分美丽、健康或聪明,你终将发现无人能够幸免:

只要活着,我们就都会经历失望、挫折、失败、丧失、拒绝、疾病、伤害、衰老和死亡……

如果面临的现实裂隙很小,或是看似能迅速弥合,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处理得不错。

但是,随着裂隙越来越大,无法弥合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就会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困境中挣扎。

正因为如此,拥有“内在满足”特别重要,那是一种深深的平静、幸福和活力感。

即便面对巨大的现实裂隙,即便梦想永远不会成真、目标一直无法实现,即便生活总是残酷不公地对待我们……我们依然能拥有“内在满足”。

这和“外在满足”截然不同,我们当然会竭尽所能达成理想,让自己感觉更好。

弥合裂隙,实现目标,获取生活中真正渴望的一切,“外在满足”确实重要。毕竟,谁不想心想事成,谁不盼诸事如愿?

只是,“外在满足”并不总是可行。

“内在满足”相对于从外部获取满足而言,那是一种深深的平静和幸福感,需要在我们的内部持续培育。

而且,美妙之处在于:实现“内在满足”的资源对我们来说总是触手可及,每当需要时就会从内心涌出,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不过,尽管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内在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外在满足”:

我们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世俗之欢,让自己的欲望、渴求和需要都充分得到满足,力争不断实现目标,只要可能,我们当然要弥合现实裂隙。

我真正想强调的是,我们无须过度依赖从外在世界获取幸福和活力,即便是处在巨大的痛苦、恐惧、失落和丧失中,我们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03

“哀伤五阶段”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Dr. 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哀伤五阶段”理论:

否认(denial)

愤怒(anger)

讨价还价(bargaining)

抑郁(depression)

接纳(acceptance)

尽管这个理论是针对死亡和临终情形的,但这些阶段同样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丧失、打击、危机和创伤。

不过,这些阶段并不是严格对应和精准划分的,很多人可能不会完整经历全部阶段。

这五个阶段的发生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同时发生,也可能来来去去、彼此交织,而且它们常常貌似“结束”,却很快“卷土重来”。

现实裂隙在我看来可能很有挑战,或许你认识的人也有同感。

离婚、死亡或残障,疾病、伤害或虚弱,抑郁、焦虑或成瘾,所有这些在旁观者看来都异常艰难,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又都存在相似之处。

在每一种境遇下,我们都面临“发生的现实”和“渴求的现实”这两者之间的裂隙。

而且这个裂隙越大,我们真正能做的就越少。

因此,我专门提出一种应对现实裂隙的策略,无论这个裂隙是大是小,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这个策略都会给你带来帮助。

如果这个裂隙能被弥合,可以运用该策略弥合它;如果这个裂隙无法弥合(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也可以运用该策略让自己获得内在满足。

04

四部曲

总的来说,这一策略包括四个步骤:

善待自己

落下锚点

选择立场

发现宝藏

下面,就让我们来快速了解一下这些步骤。

第一步:善待自己

感觉受伤,就需要善待自己。很不幸,这一点知易行难。对大多数人来说,头脑的默认设置就是一种尖酸刻薄、惯于评判、漠不关心或自我苛责的姿态(尤其是当你认为现实裂隙是你自己制造的时候)。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自我批评并没有实际帮助,但这些批评之声一旦响起,就难以止息。

而当今流行的那些自助方法,比如挑战自己的消极思维,反复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练习自我催眠,长期来看对绝大多数人并不奏效,我们的头脑会继续停留在尖刻、评判和自我苛责的频道。

所以,需要学习自我关怀的技艺;学习友善而温柔地自我抱持;学习给予自己支持和安慰,有效处理痛苦的想法和情绪,从而减轻它们对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第二步:落下锚点

现实裂隙越大,随之而来的情绪风暴就越猛烈。痛苦情绪的波浪猛烈地撞击我们的身体,痛苦想法的飓风疯狂地席卷我们的头脑。

当我们被这些想法和情绪的风暴裹挟而去,就会感到十分无助,唯有不顾一切尝试力挽狂澜、自我拯救。

因此,当风暴袭来时,必须落下锚点,自我稳定,才能继续有效行动。抛锚并不是消除风暴,而是让我们保持沉着镇定,直到风暴平息。

第三步:选择立场

无论何时遇到现实裂隙,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可能会很有帮助:“面对这种情况,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立场?”

我们可以选择对生活缴械投降,也可以选择做一些意义更深远的事。我们可以选择在内心深处珍视什么,然后用它们为苦难赋予尊严,从中获取前行的决心和勇气。

显然,我们无法返回旧日时光或是抹去已经发生的事,但可以选择面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有时,选择立场就足以弥合现实裂隙,有时则明显于事无补。

但是,只要亮明立场,我们就会随之体验到生命的活力;或许无法真正拥有渴望的现实,但我们能够因怀有意图去生活而感到真正的心满意足。

第四步:发现宝藏

一旦将前三步付诸实践,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和以往迥异的心理空间,就能在其中发现并感恩生活赐予的一切宝藏。

最后一步听起来似乎很难实现,特别是如果你正处在强烈的焦虑、悲伤或是绝望中时,但其实是有可能的。

这正是这趟旅程的最后一步:

发现埋藏在一切痛苦背后的珍宝。

我们并非要矢口否认深深的痛苦,或是假装毫发无伤,而是承认痛苦就在这里,与此同时,还能感恩生活的慷慨馈赠。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此时,此刻,此地,你就是你唯一存在的地方,如果你活着,你活在这一刻,如果你死了,你死在这一刻,这一刻就是永恒,就算你想逃,你又怎么可能逃得出去呢?你还在为十年前所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吗? ...

  • 无可奈何的命运

    无可奈何的命运 原创:天涯书境 "痛苦"是折磨人的工具,奈何这"工具"形同奈何不得的魔力,...... --题序. 身在这个世界上,做人没有树的宁静.山的安逸, ...

  • 正念:拥抱内在的小孩,进行自我疗愈

    有人在我们的公众号留言,听完我们的正念音频以后自己抑制不住哭了起来.他想起了很多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而在以前他以为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不会再计较了. 现在他发现自己这么多年以来,原来一直不肯接纳真实 ...

  • 生活的智慧: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发布时间:2021-08-08 <生活的陷阱>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应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所以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那部讲述丘吉尔在任职首相期间,集结整个国家为自由而 ...

  • 先锋5-时间的裂隙

    作为一项19世纪被发明出来的,能够捕捉时间,制造可以源远流传下去的瞬间的技术,摄影非常适于用于填补瞬时之间的那些裂隙.我们甚至能够通过摄影去探讨存在之间的基本互动,能够分析存于刹那间的,物质与大地之间 ...

  • 少年说‖亚亚(161):钥 匙

    说起钥匙,不少人可能会想到黑暗的山洞.锈蚀的沉船.湿热的雨林,藏身在这些地方的神秘宝藏的确十分诱人.而我也有一份宝藏.这不只属于我,更属于一切生命.这份宝藏,既打得开,又打不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 ...

  • 找到你人生的“指南针”

    关于艾菲的理想 内容:夯实人生四大底层能力,活出你的蓬勃人生 3个原则: 1.聚焦:聚焦四大底层能力的全面升级 2.深度: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3.实战:文中方法论均可直接落地 艾菲的第175篇原创 ...

  • 人生至暗时刻,究竟该如何度过?

    职场丨认知丨思考 这是我的第248篇原创 今日主题:至暗时刻 Ray先森说✎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窝在家里看各种人物传记,发现那些真正事业有成.成就显赫的人,反而一路走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或少年家贫,或中 ...

  • 共读张宏杰《曾国藩传》第一章——曾国藩的第一次人生至暗时刻

    本月我们共读张宏杰先生著作<曾国藩传>,领读老师是樗栎居主人(吴老师).先将试读内容发给大家,欢迎大家参加本书共读.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开篇词>中我已经介绍了作者 ...

  • 人到中年,一地鸡毛,越是艰难,越要坚持!(深度好文)鲁豫在《偶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诚然,成年人

    鲁豫在<偶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诚然,成年人的世界是一汪苦海,你我 ...

  • 遭遇人生至暗时刻,我们要如何熬过?

    王石先生曾举办了一场名为「回归未来」的主题演讲. 演讲过程中王石一度泪流满面,不了解原委的人或许满脸狐疑不知所谓,而关注过曾经闻名全国的万科股东之争的朋友们此刻一定感同身受.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那两年 ...

  • 人前欢笑的你还在硬撑吗?几个方法教你快速走出人生至暗时刻!

    最近一条新闻刷爆所有社交媒体平台:17岁男孩与母亲车内发生言语冲突后跳桥轻生.这是一场青少年与母亲的角逐,结果显而易见,男孩失去生命,母亲失去挚爱的儿子,家庭失去生机,人们在接受这个悲惨结局的同时,也 ...

  • 哲学大师尼采这8句话,帮我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建议你也看看

    你有没有对自己产生过怀疑?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过?我有过,不止一次. 当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差劲,不配有人爱. 当工作面试没通过的时候,我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当 ...

  • 如何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不让自己过于纵情欢乐 做人不应该疯狂追求情欲与利益.我年轻时爱情来得太快我就抵制,有意安排得不太愉快,以免沉湎其中,最后完全听从爱情的摆布.其他场合遇上精神过于亢奋时我也如法炮制.感到心像喝了酒似的跃 ...

  • 我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幸好有你

    本文3500余字,阅读约需6分钟 这是一个长篇连载,写我跟乔紫叶之间相遇-相知-相爱-相守的故事.故事会从大学写起,再到广州-深圳-武汉-九寨-北京-大理,最后又回到广州. 这些年,我一次次离开广州, ...

  • 至暗时刻,这只大熊猫为什么会是你的人生榜样?

    春天的时候,我曾在成都大熊猫基地逗留了近五个小时,试图拍一组"萌萌哒"的大熊猫照片.因为之前在照片和视频中看过的那些大熊猫,都那么活泼.可爱,我对这项工作充满期待. 但离开的时候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