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一个草根逆袭的完美皇帝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刘邦第九代孙。他建立的东汉帝国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刘秀也成了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即开国皇帝的意思)两项头衔的帝王。

对于他,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大作的编写者司马光有一段精准评价:“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这是一个对刘秀相当高的评价,但在我看来,他确实配得上这个评价。

下面我将从他用人、打仗、学习等几个方面来客观、全面地给大家展示一下我心目中的儒家典范刘秀。

首先,刘秀善于用人,又能善待功臣。其实刘秀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起兵的时候只有南阳的刘氏宗亲相助,而到东汉王朝建立时他底下人才济济,特别是云台二十八将个个或能征善战亦或善于治国,这些人才很多都是刘秀打天下的过程不断加入他的阵营的,他善于整合资源,不断吸收人才,懂得重用人才,特别是在招降农民起义军铜马的时候,他孤身一人到降营,留下了萧王推心置腹的典故。

最难得的是他坐稳天下后,并没有像有些开国皇帝一样屠杀功臣,而是采取了退功臣进文吏的温和方式,功臣们放弃军权,回家养老,享受荣华富贵,这样刘秀既解除了东汉王朝的威胁,也回报了当初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史书上说那些功臣“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这难道不是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故王夫之赞叹说,“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

其次,说到打仗,刘秀昆阳之战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刘秀这边的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刘秀竟能带领起义军以少胜多,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

后来刘秀奉命巡视河北,几乎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在一开始仅有信都郡支持的艰难局面下,团结各方势力,步步为营击败王朗,并以此为根据地先后击败赤眉、铜马等农民军;随即于建武五年先后削平了南郡的秦丰和齐地的张步;次年又翦除了盘踞江、淮的李宪、董宪、庞萌,统一了关东;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和消灭了天水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终于剪灭群雄,一统天下。

其实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没有一次仗不是硬碰硬的,可他都一一击败对手,前期他都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即使到后来做了皇帝,多数情况不需要自己亲征的时候,他也会亲自部署战略,而这些战役几乎都取得了胜利。刘秀一流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历代皇帝中是屈指可数的,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如此评价刘秀:“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

刘秀是一个爱学习的帝王。年轻那会他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追求进步,所以他选择进京去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去做一名学生,学尚书,为此学到了很多文化,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为他日后打天下打下了基础。

后来刘秀打天下,在戎马倥惚的时候,他也不忘学习,在戎马征战中还经常给部下“投戈讲艺,息马论道”。特别难得的是他在建立东汉王朝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还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虚心求教,很晚才睡。

也正因为他秉持终身学习,所以在封建王朝中众多皇帝他被公认为最有学问的皇帝,他也给后人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疾风知劲草等历经千年仍叫人回味无穷的金句。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并身体力行,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最后,刘秀是位体恤百姓的好皇帝,刘秀在一统天下之后,十分注重民生,实施了一系列注重民生的相关政策:释放奴隶,整顿吏治,轻徭薄赋,省刑法,抑制豪强,不尚边功,与民休戚等,这些政策为之后东汉王朝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刘秀在对待匈奴内乱的时候,他没有好大喜功,听从臣子的建议出兵攻打匈奴,而是以立国之初,应该体恤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此举真的称得上是仁君之举。

最后我想用才华横溢的曹植的一段话来总结刘秀,他说“光武帝和睦九族,有唐尧似的美称。其为人高尚纯朴,有伏羲似的品质。谦虚纳谏,有周公吐哺似的辛劳;留心民生,有计时日晷似的勤奋。是以论功业则十分突出,比兴隆则事迹奇异,讲德行几乎没有短处,说行为没有不良行迹,所以虽然他开始时势力弱小,辅臣们的能耐也不高,但他最终能应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语,力挽狂澜手握乾坤,创造了奇迹,刻石记功德,诗书颂功勋。所以我认为:光武帝优秀得近乎完美了。”

刘秀说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而我想说,做人当学刘秀,一个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男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