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才是真正的名媛
民国最后闺秀
博雅人文(ID:boyarw)
民国初年合肥张家是清末重臣张树声的后代,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姊妹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她们平和温润、知书达理,昆曲、书法、丹青、诗词无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
当时合肥四姐妹的美丽在苏州乐益中学(四姊妹父亲张武龄创办)名闻遐迩。曾在此校教书的叶圣陶这样评价:“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而娶了这四位才女的幸运儿分别是昆曲名家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大师沈从文和德裔汉学家傅汉思。
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门大族,与同乡李鸿章家族齐名,张家的发迹人物、四姊妹曾祖张树声也是李鸿章的淮军老人,与李关系密切,称得上是休戚与共。张允和夫君、著名语言学11家周有光谈及岳父家族时曾说:“张树声是跟随李鸿章打仗出身的,'张家'与'李家'相并列。李鸿章因母亲去世,清朝大官允许回家守孝三个月,李鸿章回乡丁忧的时候,职务就是由张树声代理的。张树声的官做得很大,任过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所以下一代人也做了很大的官,到第三代张允和的父亲张武龄,生于清朝末年,受了新思想的影响。他知道家里有钱、有地位,但总这样下去不行,就决定离开安徽,到苏州兴办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苏州办乐益女子学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蒋梦麟等当时许多有名的教育家结成朋友,帮助他把学校办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别人想办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
张武龄是张树声的孙子,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醉心于平民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响,在苏州创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推动女子教育。乐益女中是所新式学校,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学生剪短发,开运动会,演话剧,引领风气之先,学生们还演出过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知名话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武龄与扬州名门之女陆英成亲,据说结婚时陆府的“嫁妆队伍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
张武龄婚后育有四女六子,四个女儿名字分别是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名字都长了两条腿,既寓长大后女儿要嫁人随夫走,也寓女子须自立,要走自己的路;而六个儿子则分别取名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都带“家”字头,意思是男孩要留在家里的由此也可看出张武龄是位相当风趣的有心人。
△
张家“和”字辈合影
二人的相识颇具浪漫色彩。元和一生痴迷昆曲,当时正与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学唱《牡丹亭》“拾画叫画”一折。戏中柳梦梅在园里看到杜丽娘的画,不觉情深意绻,这段近半小时唱念,正是顾传玠拿手好戏。但顾传玠当时在上海唱《牡丹亭》却没有这一折。正值韶华的张元和深为柳梦梅的痴情所感,极想知道舞台上“拾画叫画”是什么样子,便给顾传玠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这一折。顾接信后很快就回复,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画叫画”一折于是便有了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初遇和相恋,这一年,张元和22岁,顾传玠20岁。
真正让兆和倾心的还是沈从文曼妙的情书,“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此妙文哪个少女不陶醉?
张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笃,走过了幸福的一生,夫妻俩喝下午茶的浪漫风采也让年轻人艳羡不已。90岁后,“俏老太太”允和相继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记忆。2002年8月,张允和去了,深爱她的夫君周有光一直陪在她身边,双手紧紧相握。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对两人之间的婚姻做了一个总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2015年6月18日,一代闺秀张充和先生在美国的纽黑文去世,享年102岁。在她百岁生日那天纽约昆曲社以一台昆曲为她祝寿。充和仍然穿旗袍,花白的头发盘在后颈,绕成一个松松的圆髻,旧式的发型描述出往日的沧桑。
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典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