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激动人心的实验
小学时曾经看过一部叫《龙江颂》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个叫“江水英”的单身妇女——那时候的电影主人公似乎都是单身——带人去堵海堤缺口,昏倒被送进医院,有一个老婆婆炖了一锅鸡汤去探望她。那时候农村很少有鸡汤喝,除了坐月子的女人,因此对于鸡汤有营养的印象特别深,特别是母鸡炖的汤,堪称农村人眼里的天下第一补品。我听说过最土豪的事,就是某个村子有个媳妇生小孩,家里给她一天杀一只母鸡吃,连吃50多天,生生把一个汉代的“赵飞燕”,吃成了唐朝的“杨玉环”。
我不知道一天吃一只鸡是什么滋味,估计就算像著名“吃货”苏东坡那样嗜肉,也会撑坏胃口。要是摊上像唐朝李氏皇帝的后人李载仁那样的,受罪就更大了。做事慢吞吞的李载仁从来不吃肉,家里的仆人打架,他叫人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要是再打,还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由此及彼,看到现在微信圈里的各种励志文章,我不由自主就想起坐月子的妇女“一天一鸡”的情形。
这种被称为“心灵鸡汤”的励志文章,像刘震云小说里的故乡“天下流传”。它们的确像鸡汤一样可口,但不解决任何问题,有点像小孩夜哭时家长到电杆上去贴的那张“天皇皇、地皇皇”的符。如果你抱怨工资低,租不起房,“鸡汤文”开出的处方,不会建议你换个收入高一些的工作,而是告诉你要知足常乐,抱怨是生活的毒药——多么好的人生箴言;要是你失业了,它不会劝你根据自己的条件或爱好,认认真真地去学一门手艺,而是勉励你把失业视为人生的谷底,以后的每一步都成了往上走,要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多么悦耳,是吧?但你在风雨过后见过几回彩虹呢?
“鸡汤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认为人生有一个模具,你把自己倒进那个模具里,就能够复制别人的成功,不管是乔布斯还是马云,你都能像项羽一样“彼可取而代之”,因此不管什么样的挫折,都能给你一个学习的榜样。你失恋了吗?须知罗曼·罗兰正是因为失恋,才写出了伟大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甚至你糟糕到摔断了一条腿,不妨想想日本的乙武洋匡,人家四肢残缺得成了一块“豆腐”,还自强不息成了著名作家,甚至有50个女人爱上他。不管你命运有多惨,“鸡汤文”总会提供一个当初比你还惨的成功人士,金光闪闪地推到你面前,“鸡汤”像高度白酒一样,让你迷糊之中豪情陡长,忘了成功对于芸芸众生其实跟中彩差不多,世界上何尝有过人人都中彩的彩票?
我发现喜欢喝“鸡汤”的人有一个特点,擅长“价值判断”,毋需问真假就能判断是非。比如看到微信圈里关于街头早餐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的谣言(这个谣言曾经一再传播),会立马表示自己从来不在街上吃早餐,对这样的无良老板应该千刀万剐,而不是先问一问这种令人汗毛倒竖的消息是不是假的。他们习惯于对所有的信息都先入为主地信以为真,并在真假莫辨的情况下做到爱憎分明。如果我说这样的人具有超强的分辨是非的本领,却缺乏判别真假的能力,不知道是否多有得罪。
王小波认为自己做什么样的人都行,唯一不能一无所能、只会明辨是非。但生活中这类专擅于“明辨是非”的人并不少,他们的脑袋像一把卡尺,无论什么事情,都能立马判定谁是谁非。比如一个开宝马车的与一个骑三轮车的发生摩擦,那么错的一定是前者,因为这把卡尺上写着“穷人决不可能去欺负富人”,因为穷人与富人就像羊与狼一样,狼会吃羊,但羊永远不会吃狼。我猜想他们要是去看了最近上映的动漫片《疯狂动物城》,估计会吐血三升,因为在他们的卡尺上写着“善良”二字的绵羊,竟然怀着统治动物世界的狼子野心,是一个不折不扣机关算尽的坏蛋。
我一直隐隐觉得明辨是非与心灵鸡汤有某种关系。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让我豁然开朗。据英国媒体报道,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戈登·彭尼库克通过实验发现,那些经常在社交网站上发表“鸡汤文”的人更容易相信宗教、阴谋论及超自然现象,更加沉迷于补充与替代医学(像针刺、瑜珈、气功、静坐默念等自然疗法),相信那些非常人能做的事情。他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来说,这些人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偏低。
这位戈登教授真是一个“讨嫌”的人,哪壶不开提那壶。他的实验结果肯定让许多人不爽。但我理解他只是证明了喜欢发“鸡汤文”的人有“沉迷于针刺、瑜珈、气功这些东东”的特点,智力和认知水平偏低,并不是说凡是喜欢这些东东的人智力和认知水平偏低。这就像说喜欢吃糖的小孩容易得龋齿,但并没有说得龋齿的人都喜欢吃糖。这个实验的缺点是,它没有弄清是因为沉迷于“鸡汤文”才导致智力低下,还是因为智力低下才喜欢“鸡汤文”,如果是前者,因为喝多心灵鸡汤“营养过剩”,变得不讲逻辑而且情绪化,心灵如玻璃般脆弱,可真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本公账文章均为原创,如有报刊、网站或公众订阅号转载,敬请与微信lsq19650206或邮箱lsqbh@126.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