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王府内有个“枫桥帮”,他们或是“枫桥厨师”的鼻祖

陈氏宗谱里经常出现“德府”这个词,归纳整理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就浮出了水面。原来,在明代,枫桥有多个陈家人在山东德府做官,形成了一个小圈子,我们暂且叫它“枫桥帮”。这帮枫桥人退休回家后,便将王府内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带到了枫桥。现在“枫桥厨师”在诸暨颇有名气,若是追根溯源,或许与这个“枫桥帮”能挂上钩。
先来解释“德府”。德府,指山东德王府,是明代世袭藩王德王的府邸。明朝天顺元年(1457),明成祖朱棣的六世孙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即位,复立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同日封其余四子为德、秀、崇、吉四王,朱见潾即为德王。朱见潾(1448~1517)为明英宗次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初封德州,后改封济南。史书记载,当时德王朱见潾享受的各种待遇仅次于大明皇帝。
德王谱系:第一代朱见潾(朱祈镇庶二子),1457年至1517年在位,史称德庄王。第二代朱祐榕(朱见潾嫡二子),1521年至1539年在位,史称德懿王。第三代朱载墱(朱厚炖庶二子),1541年至1574年在位,史称德恭王。第四代朱翊錧(朱载墱嫡一子),1577年至1588年在位,史称德定王。第五代朱常(朱翊錧嫡一子),1591年至1632年在位,史称德端王。第六代朱由枢(朱常庶一子),1632年至1639年在位。第七代朱由栎(朱常澍子),1640年至1644年在位。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朱由栎降清,隆武二年(1646)五月遇害,明代德王谱系就此终结。
德王府是明代济南城中最大的建筑群,王府内建有三座大殿,分别称名为承运殿、圜殿和存心殿,并建有正宫、东宫、西宫。乾隆《历城县志·故藩》记载:“德府,济南府治西,居会城中,占三之一。”
别看德王府仅仅是王府,但它内部也有专门的官僚机构,这个机构就叫“王府长史司”。王府长史司下设:审理所、纪善所、典宝所、典膳所、典仪所、奉祀所、工正所、良医所等,这七所八所就好比现在的科室。其职务、官阶、所属部门、工作职责如下:
左长史 一人 正品 王府长史司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
右长史 一人 正品 王府长史司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
审理正 一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掌推按刑狱,禁诘横暴,使诸王无干国纪
审理副 一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典膳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掌祭祀、宾客及王妃之膳
典膳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掌祭祀乐舞
奉祠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乐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宝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掌王宝符牌
典宝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纪善 二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纪善所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
良医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掌医
良医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典仪正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典礼仪式
典仪副 一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工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掌缮造修葺宫邸、廨舍
工正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伴读 一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掌侍从起居,陈设经史
教授 无定员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掌以德义迪王,校勘经籍。凡宗室年十岁以上,入宗学,教授与纪善为之师。
引礼舍 二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掌接对宾客,赞相威仪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枫桥陈家与山东德府有关系的,至少有六人。
陈元昭(寅7),字子亮,号碧湖。五十岁以《诗经》中宏治乙卯科(1495)浙江乡试五十名,丙辰(1496)会试未中第,赴吏部应选,授山东膠州学正。为去世的父亲守孝满三年后,补国子监助教,很快又升任山东德府长史司右长史(《光绪诸暨县志》称其为“左长史”),在德府干了十多年后退休回家。宗谱传记载:陈元功幼时家贫,跟着母亲依附外祖父读书。二十岁娶妻,生活更加贫穷,于是开始经商,靠微利勉强度日,家里人对陈元昭的读书颇有微词,所以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客只嫌衫袖短,居家偏恨布裙长。”(将读书比作衣服,做客嫌短,说明读书不够,居家嫌长,说明读书无用。)
陈元功(寅57),字应武,一字康伯,号柏轩。陈翰英次子,陈元魁弟。生天顺甲申(1464)六月二十四日。善诗文,太学生,援例授德府典膳所典膳正,但未就职。县志有传:“学问淹贯,《四部》书皆手自谕跋。筑东皋草堂,庋收数万卷,环堵种梅花数百树,坐卧丹铅,朱墨烂然。官德府典膳正,不就。以著述终其世。著有《体古录》《进修录》《柏轩集》《东皋日草》。”(《枫桥史志》称其为“宏治八年科浙江乡试举人”,是将“陈元昭”误作“陈元功”了。)
骆某某,陈元用(寅23)长婿。陈元用,字应中,号桧轩,太医院医学训科。其长女嫁枫桥骆某,而这位骆某也在德府任职,其职务是审理所的“审理”,正副未注,估计是审理副,掌管“推按刑狱,禁诘横暴,使诸王无干国纪”,此职务颇类似于现在的法律顾问,主要是负责德王府内的法律事务,防止藩王不触犯国家法律。
  (廉2),字邦吉,号西溪。以武功爵授德府典膳正。
陈尚恩(廉33),字懋承,号南溪,太学生,授德府典膳。正副不详。生成化丙午(1486)正月十二日,卒嘉靖壬辰(1532)二月十三日。
陈文瑶(廉60),字世珍,陈元昭第三子,因为父亲是德府长史,通过关系,成为引礼舍人。但引礼舍人在官阶上还不起级,相当于普通的办事员,故称“未入流”。
上述六位涉及陈氏两代人,他们在德府所服务的德王可能也有两代。
除陈元功未就职,其余五位均在德府长史司担任着不同的职务。显然,第一个走进德府、且职位最高的是陈元昭,他深得德王朱见潾的信任。明代的长史,是官僚集团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兼有府官和国官的性质。陈元昭虽是六品的右长史,但实际却是德王府大总管,主掌王府政令,总管王府事务,协助并规功藩王,如藩王有过失,朝廷总是先拿长史问责。
陈元昭在德府很快站稳了脚跟,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故后来家族中的侄子、侄婿、儿子,通过自己的推荐与运作,接二连三地进到德府谋职。一时间,山东德府成为枫桥为官最多、圈子最大的一个地方。我们在宅埠陈氏宗谱中找到了上述五位,相信枫桥其他家族也肯定有在德府任职的人物。
陈元功未去德府任职,他决计诗书传家,专心著述,但他的长子陈表,却在南京的楚王府任职。宗谱记载:陈表(廉24),字懋正,号丹山,陈元功长子,县学生入监,考授楚府典仪正。山阴徐渭赞其像曰:“海口虎颐,河瞳鹤髭。迪复郁郁,称此典仪。机树之西,乔木覆楣。子孙千忆,惟公是师。”
由此看来,在王府里做官,是陈氏家族在明代的一大特色。虽然官阶并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德府典膳所的两个领导职务,都是枫桥陈家人,一个是陈裳,一个是陈尚恩,且他们是同辈。既然陈裳是典膳正,那么陈尚恩就是典膳副了,他们一正一副,主管着德王府的膳食(“典”就是主管的意思)。王府的膳食包括祭祀的膳食,接待宾客的膳食,亲王及王妃的膳食,反正王府的餐桌都是他们负责的。典膳这个职务,好比现在省政府招待所的餐饮部经理,甚至比这个职务还要高出半级,八品与从八品,相当于现在县级市的局长与副局长,他们的管理对象就是王府里的那帮御厨。
之所以说“枫桥厨师”跟德府的“枫桥帮”可挂钩,是因为枫桥人曾经做过王府的餐饮部经理。身为餐饮部经理的典膳,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工作场地集中于厨房,工作精力集中于餐桌上的味觉,故他们精于采集,惯于倾听,善于传达,严于落实,对于采购和烹饪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他们不是厨师却胜于厨师。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将德王府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术带到了枫桥,然后与枫桥本地的饮食文化糅合,从而孕育出了独树一帜的“枫桥厨师”。
从这个意义上说,“枫桥厨师”的厨艺或发轫于明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