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篇丨后清华时代的新闻传播院校选择
阅读提示
全文共1975字,没有时间阅读全文的读者可以看文末的要点总结。
就在半个月前,清华大学取消了新闻专业的本科招生。严肃新闻精神的消亡、职业媒体素养的沦陷、纸媒的消亡,多年以来,不管是从业者的挽歌,还是读者观众的批判,我们口中的“媒体”就像一个缠绵病榻苟延残喘已久的病人,作为少数的从业个体、少数仍然有资格站直腰杆说话的媒体仍在与无物之阵负隅顽抗,但作为一个可以在庙堂之上被青年学生向往探讨,并孜孜以求的学科,以及该学科背后所折射的一群曾经拥有荣光而自称“媒体人”的庞大群体,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被死亡后,终于被清华大学亲手以国内最高学府的身份,拔掉了病人的呼吸机,并亲手为该专业题写了墓志铭,哪怕这墓志铭上是空无一字的“不解释”。
不要说什么在国外本科不设新闻学,在我们虚构的概念性“国外”中,本科岂有法学、医学、公共管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胡舒立,有过崔永元,有过连名字都不能讨论的二字女记者,如今,我们有永远正确中立的胡编,又多了新的连名字都不能说的二字女作家,我们新增了沉默,我们开始攻击,一夫铮铮志士死,万马齐喑凯歌新。连曾经愤怒的许知远,都只能尴尬地作为中年文青的代表而被赋予新的象征和缅怀,活在80后的记忆里。新生力量的舆论主场在B站,在微博,他们抨击资本对自己的剥削,即使大部人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他们大呼国士无双,怒斥空谈误国,即使很多人连一句对“空谈”逻辑自洽的批评都说不出,知道国士无双还是因为《王者荣耀》——他们前一句还在批判的资本的产物。
曾经,我们有过“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宏愿和悲悯,如今,我们只能如此贫瘠地尊称有消费潜力的少侠们一声,“后浪”。
尽管如此,我们仍想为有志选择新闻类专业的莘莘学子,提出我们的建议。
前面两期我们向大家分别介绍了新闻传播学是什么,以及新闻传播学什么,如果对新闻传播学产生了兴趣,那要选出一个不后悔的院校,应该重点思考哪些问题?今天,我们总结了新闻传播学择校的“三思”。
首先,需求指导选择。这里的选择指的是专业实力和院校整体实力的选择:有的学校新闻传播学是招牌专业,但学校层次却很普通;有的学校名头很大,但新闻传播学专业则名不见经传。那么二者谁的优先级高?其实不止是新闻传播学,几乎所有专业在选择院校的时候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不如说这只是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没有必要人云亦云。应当说,专业实力决定深度,院校实力决定广度。专业实力强的院校在行业内的认可度会比较高,但院校综合实力强的则可以突破很多单位的门槛限制,获得更广的就业面。
所以,想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是深度还是广度?只有需求确定之后,选择才不会迷茫。这里谨提醒一点,如果有深造的想法,可以选择专业实力强的院校,这样或许就能“深广双收”了。
其次,地域影响未来。地域因素也是新闻传播学学子应当着重关注的一点。不同于建筑类等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前途发展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说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除了北大等少数国内一流院校,可以说再没有哪个学校的影响力能够遍及全国。所以,我们选择院校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把目光放在新闻传播发业展良好的地区。
一般来说,老牌一线城市的新闻传播业都比较发达,可以放心报考。但也有一些新一线城市的新闻传播业发展势头同样良好,亦可以作为选择目标,比如被称作中国娱乐之城的湖南长沙,以及拥有较高电视台热度的浙江、江苏。
选择这些地方的新闻传播学,不但前景可观,而且在本科阶段就会有机会接触到新闻与传播的实践前沿,能更快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有效增长自身的见识,为日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实习基础。
最后,兴趣限制学校。前面我们说到新闻与传播下设有七个专业,但不是每个学校都把这七个专业全部开设。所以如果自己对某个专业特别感兴趣,就要先看一下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有没有这个专业,以免白费功夫。
有了这“三思”,心里是不是敞亮多了?但是,最重要的学校及专业实力好像依然是知识盲区?别担心,下一期,我们就对新闻传播学不同层级的院校实力做一个细致的梳理和推荐。
要点总结:
1. 要解决专业实力和院校整体实力谁优先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追求的是学习的深度还是就业的广度;
2. 推荐选择北上广深以及湖南、江苏、浙江的学校;
3. 并非所有院校都会开设所有专业,如果对某个专业特别感兴趣,要先看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以免白费功夫。
下期预告:
下一期,我们就对新闻传播学不同水平的院校实力做一个细致的梳理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