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故事〡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是《资治通鉴》关于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描写。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第一种,士可杀不可辱,即使不拔剑刺死屠中少年,也要与之打斗一番。第二种,如果感觉斗不过屠中少年,转身离开,不与之计较长短;第三种,打不过,又不能摆脱纠缠,无非就是被屠中少年侮辱一番,被市场上围观的群众嘲笑,也断然不会从屠中少年胯下钻过。
刘邦都认为“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韩信为什么会选择从人家胯下钻过去呢?史书中对此有记载: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简单地说,就是韩信认为,当时我是能杀死他的,但是杀了他又有什么用?我又不能因此而扬名立万。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又得到什么启发呢?
第一,生命是一样的,但生命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韩信当初举剑刺死少年,则韩信很可能抵罪或坐牢,韩信的人生轨迹可能就此中断或改变,中国历史上就会因此而少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小不忍则可能乱大谋。如果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就不要被眼前的小事情所羁绊。
第二,我们常说“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但是有时群众眼光也是短见的。所以走自己的路,不要被群众的嘲讽所影响。
第三,做人要大度,一旦自己发达了,要宽容曾经对自己不利的人。韩信不但不报复他,还让他当了“中尉”。
胯下之辱,因韩信流传千古。韩信,真男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