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图画书:2018年11月23日8时18分30秒 静默中的赞美诗
至今还记得,
当时读完新书《十二只小狗》心中的欣喜:原创图画书终于出现了“不一样”的作品!反复读了许多遍,心中颇有些感慨,却说不出来,阅读记录上只写了两句:“童书作者奋力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得到的将是自由。《十二只小狗》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恰是它不像故事的地方。”
半年多来,
因为喜欢这本书,时常留意媒体上各方专家和普通读者对这部新作的评价与反馈。毫无疑问,它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感动了很多大小读者,也有不少人意识到它在众多原创图画书中的独树一帜。但总是觉得那些分享和点评似乎没有能够说到我的心坎上去,总觉得这本书还有更多味道,值得细细咀嚼。
先回到最初的阅读感受。
《十二只小狗》之所以让我觉得“不一样”,我想首先是因为它呈现了插画作者九儿对内心自我表达的坚持:这是我想画的图画书,我想要这样画;这不是一个跌宕起伏、吸引眼球的故事,但这是我想讲的故事。我们知道,艺术家、作家的创作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写大家喜欢的书,一种是写自己喜欢的书。两种态度也许并无高下之分,但就“成功”而言,后一种无疑困难许多。童书创作尤其如此,因为作为一种文化工业产品,童书要比其他艺术门类势利得多。在当下国内图画书原创的热潮中,作者的自我有多强大,就要承担多高的失败风险。
我从九儿对《十二只小狗》画法的选择中,看到了她的态度和坚持。用这种场景完全写实、竭力呈现细节的方式来完成一个故事,相比卡通或写意式的画法,可能要多付出几十倍的时间和心力。我曾听说,有位作家的一本图画书,是用一个中午的时间画完的。相形之下,从脚本到草图,从线稿到上色,用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画一幅图,简直是不合时宜。但画家九儿做了这样的选择,因为这是最好的画法,这个故事需要这样的画法。也许对九儿而言,这不过是在跟从自己的内心。但我想正是这种坚持,才成就了《十二只小狗》的与众不同。
从故事叙述的角度看,
《十二只小狗》对十二只小狗出生过程的描述,虽然也有波折起伏,但几乎谈不上有什么情节。画家用了稍多一点的篇幅,来表现第六只小狗的夭折。两个对开页、大小八幅图画所承载的大量的、密集的信息,将故事自然地推向高潮。
对生命的惋惜和狗妈妈哀伤的眼神,令无数读者为之心痛落泪。这一幕,当然是全书最精彩、最成功的亮点。但以我对整部作品的阅读理解,“生”才是本书最重要、最动人的主题,而“死”只不过是生命永恒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因为一只小狗夭折的伤痛,而错过十一只小狗生命的欢欣,错过天地之间的大爱深沉,或许也就错过了这部作品更加精彩的另一部分。
我始终在想,
如果十二只小狗的出生地,是在江南的小村或者城市的小区,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中的意境和况味,一定会完全不同吧。
这里并不是说,生命的出生和爱的神圣会发生变化,我想到的是,呼伦贝尔大草原那片辽阔的天地,会让人以特别的方式去感受和领悟生命与爱,这个空间条件的存在对画家九儿创作的影响,或许是决定性的。当我从这个角度再读《十二只小狗》时,我只想到一个成语:浑然天成。从环衬开始,草原上奔跑的狗,吃草的马,远远的蒙古包,插画家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遥远的、令人向往的地方。这是故事的发生地,其实也是画家创作过程中心灵的栖息地。在这片辽远空旷的天地之间,所有的尘世喧嚣渐次退去,入夜之后,万籁俱寂,全部的空间和时间都交给生命的降生。
我忽然发现,
这部作品给予我最深的感动,正是来自于万物的静默。整部作品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对话。狗妈妈沉默着,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细心照顾她们;主人沉默着,努力为小狗们提供一点帮助;炉火沉默着,蒙古包沉默着,蒙古包外的马儿和勒勒车沉默着,草原沉默着,天空的明月沉默着。
在静默之中,
一个小生命不幸地离去。黑夜深沉,夜色中的草原有一种天地不仁的肃穆和庄严。死亡让人沉默,让人心生对生命的敬畏。
在静默之中,只有生命在吸吮,在欢腾,在跳跃。十一只小狗!每一只都长得不一样,每一只都同样稚嫩、新鲜,散发着生命的香味。
在静默之中,画家的画笔细细地勾勒每一根线条,轻轻地涂抹每一层色彩,把自己身为母亲的爱与痛,一笔一笔地画进书里。这个过程中是艰难的、漫长的,就像世上所有的母爱一样艰难、漫长;这个过程会在画面上记录下无数的细节,就像世上所有的母爱一样细腻、柔和。
在静默之中,读者和作者一起,屏住呼吸,一起感受生命,感受爱。拔动心弦的,不仅是死亡的哀伤,还有对生命的注视和拥抱、感激和欣赏。
天色渐亮,帷幕落下,静默退场。在书的后环衬,我们又看到这些已经长大了许多的小狗。声音重新出现,新的生命蓬勃生长,更多的新生命还将继续到来,天地之间的深爱也将永无穷尽。
我们在观看一场赞美生命的演出,
天地之间都是舞台。
九儿有一次谈到《十二只小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跟孩子读绘本的时候,一定要细看图,画家画的每一笔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而是花好多心思在里边。如果你看的很细的话,孩子收获的也很多,画家画的也值。”她说的画家“心思”,也许并非我前面那一堆不着边际的感触。但我想,她应该会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留下的印象,不必是仅仅记得第六只死去的小狗。因为除了那两页,书的其余十三页以及封面、环衬,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隐藏着她要表达的情感和想法。比如,仔细留意你会发现,画家在描绘每一只新生小狗时,都将所有的背景除去,自然的留白,让新生命仿佛笼罩着圣洁的光辉。
回头来看,
《十二只小狗》与一般图画书故事讲述的不同之处,或者说它的“不像故事”,恰恰是它能够打动人的原因之一。摆脱故事完整性的束缚,放弃对故事技巧的追求,才最终让整部作品回到了最真实的部分,也是作者内心最希望表达的部分。我以为,这正是面对生命时的一种谦卑。
我读《十二只小狗》,
其实是当诗来读的。如果说还有什么不满足,我想是书中的文字部分吧。在这部作品中,插画的表现让文字黯然失色。与沉着丰富的图画相配合,我觉得文字还可以更内敛、更精致,至少可以更简练、更准确。黑鹤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但图画书对文字的要求,比小说毕竟要苛刻得多。这部图画书的文字不多,但文字的多少并不得要。我只是觉得,图画书的文字,或许可以有更多作为和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