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过年了,我想买变形金刚”:你的回答,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当我们的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向父母提出要求时,值得被认真对待。

——虎妈

作者丨哎呀妈

最近,在商场买年货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杵在玩具店门口,怯生生盯着店里的展示台。

很快,有位穿着艳丽,画着精致彩妆的年轻女子走了过来,朝他嚷嚷:

“你怎么跑到这里来,害妈妈找了你半天。”

小男孩没太大反应,仍旧看着展示台。

“看什么看,走啦!”妈妈有点急,想拉着小男孩赶紧走开。

这时,小男孩开口问了一句:“妈妈,我可不可以买那个变形金刚……”

话音刚落,妈妈看都不看一眼,说:“不买不买,哪有钱买啊!”

说完,就把小男孩拽走了。

看到小男孩不情不愿地跟妈妈走开,我心里感慨万千。

眼前这个场景,想必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

特别是春节,孩子总想借这个机会提出自己的购买需求,想让爸爸妈妈满足下自己。

有些父母觉得既然过年了,就大方一回听孩子一次;

有些父母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孩子要的东西不必要没意义,就找理由各种搪塞。

买或不买,看似就两个简单的选择。

这背后,却藏着孩子一生幸福与否的答案。

心里匮乏的孩子

多少钱都救不回来

《奇葩说》最新一期有道辩题,刚好谈到“钱”这个话题:

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在场很多父母表示,就得让孩子知道家里没钱,孩子才懂得节俭,知道珍惜感恩。

可辩手席瑞却不赞同。

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他,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这句话是事实,也是跟随他整个童年的咒语。

以致于他小时候和大人逛超市,从来都不敢抬头,只敢看地板。

因为他怕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控制不住想要买的欲望。

有次他没忍住,盯着展架台上的橘子罐头看了许久,甚至还用手摸了一下。

虽然发现他这个举动的大人,最终还是买下了罐头。

可大人嘴里念叨的那句“这个罐头的钱,抵得过我们吃一顿饭”,让他心生强烈的罪恶感。

原本可口美味的橘子罐头,成了童年中最苦的回忆。

长大后的席瑞,即便有能力消费,心里始终不安:

出门买东西一定要带够三倍以上的钱、不敢轻易上医院、面对别人的好会感到亏欠。

其实一个罐头而已,家里不是买不起,孩子难得提出一次要求,满足一下也并不为过。

而且,当孩子向父母伸手的那一刻,说明他对父母是依赖的、信任的,是可以大胆说出内心真实欲望的人。

而父母总是用是利用自己大人的权威,把孩子幼小的内心一次次踩在脚下,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这些一次次被拒绝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变得懂事了,但实际上,他们往往是悄悄在压抑自己合理的需求,逐渐衍生出严重的心里匮乏感。

他们在看到心仪的东西时会认为:我不该提出要求,不配拥有欲望。

他们隐藏起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变得小心翼翼,委曲求全;

他们长大以后明明渴望物质享受,却时常陷入“我不配、我不该”的自卑当中。

最后,多少钱都没办法弥补心里的“黑洞”。

被爱“富养”的孩子

拥有内心丰盈的一生

李玫瑾说: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被父母忽视内心的感受,过分“穷养”的孩子,只会陷入深深的沮丧和悲哀中;

而聪明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用爱和力所能及的满足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的儿子托弗,典型的“穷人家的孩子”,但在爸爸爱的满足下,他从不为自己的环境和条件感到羞耻难堪。

就算——

家里没钱还信用卡和房租,爸爸倾家荡产代理的产品严重滞销,入不敷出;

妈妈离家出走,他和爸爸被房东赶出家门,流浪街头;

睡过地铁里的厕所,和流浪汉们争入住庇护所的名额。

那又怎样?

他依旧可以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起看球赛,交谈甚欢,没有半分尴尬;

陪爸爸出入各种推销场所,遭到客户的拒绝,不卑不亢;

和爸爸畅谈自己想当职业篮球手的梦想,不因环境而放弃希望。

他的开朗、自信、乐观,都能在爸爸对他的爱和关怀中,找到答案。

不管处境多难,爸爸从不牺牲他的物质需求,尽力满足。

除了每天为他准备的三餐,爸爸还特地从生活费中抽出钱给他买糖,还有拼尽力气地为他争取“教会住房”。

由始至终,爸爸从没嫌弃过他,或向他吐槽抱怨生活,而是不断关心他,支持他!

甚至在家庭最艰难的时候,爸爸还叮嘱他:“别让别人告诉你成不了才,即便是我也不行”。

一个不被家庭穷苦束缚内心、被爱“富养”的孩子,过得有多爽?

就像小托弗那样,不抱怨不委屈,坦然接受一切,和家人共进退,内心自由幸福。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

小时候,父母离异,他跟妈妈一起居住在拥挤的小房子里。

为了更好照顾到他和弟弟妹妹,妈妈每天打两份工,还有各种兼职。

生活的确拮据,可妈妈发现他爱看书,就经常买书给他;在他对电脑产生极大兴趣时,妈妈也没有阻拦,攒钱给他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

正因为妈妈总能看见并满足他内心的需求,才成就了埃隆·马斯克这位创业奇才:

前瞻性超前、想象力丰富、执行力惊人,深受众人追捧和爱戴。

武志红说,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让他们背负过多的枷锁。

真正的爱,是卸下孩子心里的负担,为他注入能量,好让他不看环境、不囿于物质,勇往直前追逐梦想。

当孩子提出需求时

父母的回应,影响孩子一生

丰子恺说:“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

孩子对物质有追求,是他的本能。

高层次的父母,从不一味满足或压抑拒绝,而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欲求,并做出正确的回应。

当孩子开口说“妈妈,我想买……”时,我们不妨这么做:

1. 正视孩子的需求,但消费要有原则

有一次,黄奕听到女儿说想要两把瑞士军刀。

她没有立即去否定孩子的需求,而是先问清原因。

原来,女儿看到别的同龄人有两个,自己只有一个,心有不满。

很显然,这个理由说服不了黄奕,在她看来,攀比式购物是不可取的。

果断拒绝女儿后,她耐心列举拒绝的理由,不断引导女儿思考,明白花钱的原则:

“买东西是自己需要才买,我觉得你没有这个需要,再跟别人比,你什么都不要了。”

孩子提出购物需求,别急着拒绝或打断,而是先听听,孩子为什么想要。

如果不过分,适当满足他的欲望是可以的。

但如果孩子明明不缺,是虚荣心作祟,父母就要树立原则,耐心解释,杜绝无节制的消费。

有原则的教育,才是爱的教育。

2. 帮助孩子理清钱的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不知道父母挣钱多么不易,以为打开手机点点点,东西就能到手。

我们做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甚至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一下挣钱的过程。

像霍启刚和郭晶晶夫妇,在金钱教育上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利用休息日动员孩子们洗车,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想要收获就要先付出”的道理。

再比如,有些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忙后,亲身体会到一分一毛的来之不易,变得懂事体贴。

这也是孩子成长很好的经历。

别不舍得“用”孩子,只有让孩子亲眼见证、亲手感受过赚钱的艰辛,他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提出过分的要求。

3. 制定消费契约,引导孩子合理用钱

教育专家尹建莉认为,花钱是孩子的天性,做父母要懂得用智慧的方式去满足孩子。

她从女儿圆圆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给她固定的零花钱,并完全允许女儿独立支配使用。

但同时,她也和女儿约定:如果想买什么,钱不够的话,就得从下一个月的零花钱提前预支。如果超支比较多,她会适当多给她一些当“奖金”。

花钱上,她给女儿极大的信任和宽容,就算女儿花钱被骗,或买了不该买的东西,她都不批评,而是及时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

果然,女儿变得越来越“精明”,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也不在钱上和她较劲算计。

与其替孩子决定怎么花钱,不如和孩子做好约定,给他“消费自由”的机会。

相信孩子的智慧,孩子学会管好钱,日后也会懂得管好自己。

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在《童年的秘密》中说:

“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决定他的一生。”

孩子成长路上,没有谁比父母更能决定他的命运了。

无论贫富,我们都应该让孩子相信:你的需求很美好,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

别用我们的偏见,去试探孩子的每一个用意。

我们越是懂他的内心,越是无条件爱他、接纳他,孩子一定会越爱自己,爱身边周围的一切。

真正的教育,源于心与心的碰撞,爱的流通和浇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