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毛
每日一字——毛
啥叫“毛”病?每日一字,滴水穿石。
【毛将安傅】课文学到《为人民服务》,还是必背篇目,却有些提不起兴致来。爸问:为什么觉得没意思?少年答:故事性太弱了。妈总结:唉,喂故事长大的孩纸!
喜欢不喜欢,晚上还得接着背书。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满屋子晃悠。然后顺手就在白板上的米字格填了个“毛”,不尽兴又添了老人头,画了张思德。今天的每日一字,于是新鲜出炉。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金文的毛字,更象是鸟的绒羽,一茎羽柄,柔软的羽枝生在两侧。
上古时代两军交战,有“不禽二毛”之说。所谓“二毛”,即黑发和白发相杂,说的是年长之人。禽即擒也。打起仗来,重礼之国,不捉头发花白的人为俘。那时候,毛发不分家。现在,把谁的头发说成毛,就有骂人的意思了。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即是先秦时期《左传》里记下来的妙喻。(安傅,后多写作“焉附”。)大约在同一时期,还有个很好玩的故事,意思也很相近:有个人背一捆柴草在路上走,把皮衣反着穿(毛里皮外)。问他为什么,答说,多好的毛,我怕弄坏了啊!(问题在于,在外的皮磨坏了,里头的毛也保不住啊! )这个故事,后来也变成一个成语——反裘负刍。那时候的人,故事讲得真好,特别会讲理,因此出了很多了不起的雄辩家。
妈问:“毛病呢!毛病的毛啥意思?”
爸瞎蒙:“连毛都有病了呗。”回头一查,竟然还蒙得挺靠谱。毛病一词,最晚在北宋即已出现,说的就是动物(特别是马)的毛色有缺陷。苏轼《续杂纂》:“怕人知,卖马有毛病。” 明代徐咸的《相马书》里,说得就更具体了:“马旋毛者,善旋五,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 毛病毛病,毛有病,用的居然是毛字最初的本义。
妈又问:“一毛两毛呢,怎么来?”问完,没等查证,她自己想出了正解:此处毛为俗语,从古度量单位“毫”中转来。
至今,粤语中的一角钱,仍称“一毫纸”。
说起课文作者那位毛,少年其实很好奇。但要向她细说起来,却非易事。党是哪些人?革命什么意思?共产?资本主义?……这个可以聊。话长,慢慢来。
爸劝她,莫抵触。单论文章,《为人民服务》是极好的。至于意思,至于意图,反正你们也不明所以。背就背吧,再大的毛病,也就是个毛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