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丨飞花令——寻
今天我们来认识【寻 xún】这个字。
【字形演变】
尋,甲骨文
(像一个人张开两臂)
(睡席),表示张开两臂,测量席子的长度。古人用测量平展的睡席长度,计算睡卧者的精确高度。有的甲骨文
以长条形状的
代替席
,强调测量“长度”;同时加“口”
(有长、宽、高特征的物品),表示测量物品的长或宽或高。篆文
以“工”
代替甲骨文中的
,强调用专用的工尺测量长度;同时加“彡”
(毛发,代头部),表示从头到脚测量人的高度。造字本义:动词,张开两臂测量物品长度。隶书
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彡”
(毛发)。《汉字简化方案》中简体楷书“寻”
,又省去隶书字形中的“工”(工尺)和“口”(物品)。【书法名家】
【字词释义】〈名〉1.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尋,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深逾寻丈。——[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动〉2.寻找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3.探究;研究;推求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4.用寻,用也。——《小尔雅》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5.继续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国演义》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6.讨伐,派兵去镇压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7.追逐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 张衡《西京赋》8.通“燖”。用热水脱毛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副〉9.经常,时常 。10.顷刻,不久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介〉11.沿着,顺着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字的故事】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译文: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解读: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飞花令的由来“飞花令”究竟是什么?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酒令是中华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现代版“飞花令”,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含有规定关键字的诗句即可。无论古今,“飞花令”不仅需要反应力,还需要强大的记忆力和诗词储备作支撑。重新认识你熟悉不过的字,定会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