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家乡多年,有时候会馋家乡的饭食,静下来想想:能代表家乡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呢?家乡的味道不是那人流涌动的街上的时尚小吃,更不是那高楼林立的酒店里的美味佳肴,家乡的味道很简单:一天两顿饭,早起米汤晌午面。这两顿饭的味道,亘古不变,唯有它们,才能代表家乡的味道。包谷糁稀饭是华州人最偏爱的美食,华州人称之为“苞谷糁米汤”,这一碗米汤并没有太多不同,很多地方都能做出来,只是华州人的味蕾,最熟悉和适应的还是自家的柴禾和自家的大锅烧出来的味道。
在冬季,低矮的太阳透过老屋里破败的窗棱,把那一抹黄灿灿的光线印在黄土铺就的油腻的黄土地面,家家户户的农妇们就开始忙碌了——下了地的男人们照例要在十点多钟暂时结束一上午的劳作——现时把稀饭烧起,等候男人们回来享受这最惬意的上午。农人们勤谨,十点多钟的时候,已经在农田里劳作了数个小时了。
农妇用一个粗瓷大碗从瓦罐里舀出半碗包谷糁子,那是秋里刚刚收下的玉米新磨的糁子,颜色金黄。锅里的水已经烧开,放了碱面的玉米糁子被徐徐倒入锅中,一边缓缓搅动,一会儿工夫,黏性就显出来了,这时候,农妇们把自家蒸的杠子馍架在笼箅上,盖上锅盖,改用文火慢慢炖着,等男主人回家之后,这才揭开锅盖,取出馍馍,盛上一碗金灿灿的米汤。等有些倦乏的男主人的宽大的手掌端上这一碗米汤,一上午的劳作的疲惫就彻底抖落了。
米汤要有好配菜,在菜蔬普遍缺乏的冬季,自家土窖里保存下来的萝卜白菜是最好的佐菜,白森森的萝卜被叉成丝(一定要叉的,切丝味道不对,没法吃)凉拌起来,醋溜白菜也炒起来,里面的红萝卜片和红辣子角让人看见就食欲大增。家家户户都能闻到香气扑鼻又夹杂着油爆辣椒的呛人油烟味。
这是塬下川里人的吃饭。在广袤的高塘和大明塬上,雪里蕻泡就的酸菜是包谷糁米汤最好的配菜,在金堆等山区,浆水菜是当地人的最爱——小小的华州尽管地域不大,各地区之间的民俗差别还是有的。而酸辣土豆丝在塬上塬下都受欢迎,是难得的大众“米汤配菜”。
下午这顿饭与很多面食区一样,当然是以面条为主。华州人一天的主食中,如果没有这一碗面,就感觉不自在。农妇们也个个都是制作面食的行家里手,一根擀面杖玩得风生水起。即使在婚嫁这样的人生大事面前,能不能用好一根擀面杖也成了重要的参考指标。媒人们总是说:“人家那女子长得好,持家勤谨。特别是擀的一手好面,那面齐齐整整平平顺顺的,又细又长,下到锅里一窝丝,盛到碗里咬不断,真真过日月的手。”
订婚之后,准媳妇在婆家要做一顿面条,目的自然不用评说,就是要检验这媳妇操持家务的能力。当然,这是以前的风俗,现如今已经没有了,媳妇能否擀一手好面、能否操持家务已经无关宏旨,很多大人们往往抱着“只要人家小两口日月过得安安宁宁的,不胡生是非就行了。”这一碗面辣子出头醋出味,饥肠辘辘的干活人呼呼噜噜吃一碗,直吃得大汗淋漓,心情欢畅,再大的烦心事现时也放下了。如今,华州人已经彻底摒弃了一天两顿饭的旧风俗,如今街面上卖小吃的营生也红红火火了。每天早餐、午饭和下午饭一顿都不能少,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不独咱华州,整个关中东府似乎都是这个风俗。据传说,当年咱华州(关中)水土好,粮食高产,人们生活富裕,也是一天三顿饭。清家的康熙皇帝得知觉得浪费,加上要征军粮,就下令关中地方“一日三餐改作两餐”,才有了这样的风俗留存。任凭时代再怎么变,唯有家里那一碗米汤一碗面,无法抗拒也无法忘却。因为这才是真正能代表华州的、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