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再来:汶川记

写在前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大地震发生,近10万人罹难,无数家园被毁。如今,中国人民在废墟上创造了世界奇迹。

5月12日地震那天,我在常德晚报值晚班,来自震区一线的网络图片越来越多,其惨状令人揪心。

晚班到凌晨3点才结束,我没有回家,而是和衣而卧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但值班时一张最终没有采用的照片不断浮现在脑际,照片上是一排躺在地上的师生的遗体,也许是我曾为人师的经历,一股悲情涌上心头,于是从沙发上一跃而起,打开电脑,创作了诗歌《悼四川死难师生》。

写好后,已是凌晨4点多,已没有什么人上网了,发布在网上可能也没有人读,就又在沙发上睡了一会(其实还是没睡安稳)。13日清晨我吃了早点回办公室,于7时59分将诗歌发布在新浪博客上,这是目前已知关于汶川大地震最早的一首诗。

随后几天,我又创作了《搂紧我,爱人》《谁在地狱点亮太阳》《那只手,那支笔》,系列地震诗迅速被全国百多家报刊转载,网上最高阅读量单首15万多人次,其中《搂紧我,爱人》用于湖南卫视赈灾晚会,由著名演员丁文山和白静朗诵;《那只手,那支笔》用于央视一套赈灾晚会并亲自上台朗诵,重播7次,晚会募集善款3亿元。

2011年4月,我随全国网络名人参加了由中央网信办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博客笔会”,前往地震灾区采风,没想到仅仅3年,震区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伤痕犹在,甚至余震时袭,我们的车队在经过一些路段时,还被提醒注意安全,因为山上还有石头滚落。记得夜宿茂县县城一家简陋的宾馆时,当晚就发生了一次三级地震,早晨起床开门,那门竟然变形了要用力才能打开……

又是7年过去了,地震灾区换了人间。身为一介书生,唯愿国泰民安。

2008年6月1日,我应央视一套栏目组邀请亲自朗诵自己创作的地震诗,右立者为著名主持人王利芬博士

汶川记

A

那一秒     谁撕开了汶川

中国的腹部痉挛

巨大的裂痕      崇山峻岭喊疼

汶川之水失去了流淌的方向

满山的石头奔命

唯屹立千年的羌地雕楼不倒

它眺望理县、茂县、北川……

寻找十万生命的身影

漩口中学那只大钟的指针陡然生锈

时间凝固     汶川止步

B

无数的鸟无枝可依

烟尘比山高     无数的翅膀

扇不开一条缝隙

唯直升机从天而降     它们的

铁翅剪开一条通道

让阳光漏下去

抚慰受伤的大地

降落伞是多么美丽的花朵

它绽开      然后覆盖

岩石停止了颤抖    溪流止住了哭泣

C

那时候     多少人与死神追逐

一支手电筒便能在废墟下

发出太阳的光芒

一瓶水便让人看到一片蔚蓝的湖

一顶帐篷便是一座安宁的城

十多亿颗爱心凝聚成巨大的能量

扶起坍塌的汶川

惊魂未定的鸟在半空盘旋

它们发现无数面飘扬的红旗

是一片最安全的森林

D

如今    有谁能相信汶川曾被撕碎?

若不是那些残留的记忆

你很难想像片片瓦砾曾沾满血迹

一场劫难让汶川浴火重生

公路放弃了峭壁      在溪上与风景延伸

破旧的村庄抹掉了    别墅般的农舍

让人恍若梦中

我一直认为那些偶尔滚动的石子

不是余震

那是逝去的魂灵来探望幸福的亲人

2011年重建后的映秀镇

在映秀镇遇到的一个劫后余生的农村妇女,震后生了孩子,面对我的镜头,笑得很开心

漩口中学那只停摆的钟

大地痉挛     汶川撕心裂肺

谁说时间是抽象的?

无数的生命在那一刻停止心跳

时间陡然凝固

那根指针死死地指着一个方向

让我们永远记住大劫的瞬间

那么多的花朵凋零

连时间都不忍继续前行

它用停摆的方式

让我们看见血和泪从它的指针上

一点一点地滴

多么沉重地表达!

那口钟一直在替漩口说话

它说:旧的漩口已死

新漩口已走在时间的前头

过浦虹山

云将山顶托起      飘渺的山

在我的视线里失去重量

所有的思想在云中浮游

180道弯在山上与云朵舞蹈

高悬的石头和一颗颗心

重于浦虹山

锦绣般的成都平原

可望而不可及

谁的歌先于车队在都江堰里

流淌     我和浦虹山

一定被谁仰视

浦虹山上       我们与云朵

纠缠不休

我知道是云朵在挽留

新生的汶川请多看一眼再走

2011年4月,作者过浦虹山

地震三周年时,对口援建的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

在茂县一家简陋的宾馆里,无桌无椅,我坐在床上写作

在理县古尔沟甲司口村采访

在茂县采访,身后的大山满是伤痕

我和湖南常德“情感天空”QQ群的网友们在街上参加募捐活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传承的优秀品质。

不抱怨,擦干泪水,从头再来,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