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硕儒陈荣捷详注《近思录》: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列的中国人必读的古典文化书单中,《近思录》与《论语》并列为九本必读书之一。
1175年,一代大儒朱熹和吕祖谦携手合编了《近思录》。二人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位理学大师的大量作品中精选出六百二十二则语录,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结集成书,详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尽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近思录》颇为陌生。但事实上,本书曾畅销近八百年,曾经读书人人手一册,被钱穆先生认为可以与“五经”相提并论。
一代硕学鸿儒陈荣捷先生(1901-1994)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朱子学研究权威,他192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相继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校任教,1951年担任达特茅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是当时东方学人在美国所任最高学术职务。
陈荣捷先生穷毕生心血,集一百一十多种《近思录》注评精华,终成《近思录详注集评》一书,博采众长,堪称《近思录》注解珍本。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近思录》中

塑造我们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的名句

欲读懂朱熹,必先看《近思录》;欲读懂《传习录》,必先读懂《近思录》。

将先贤的真知灼见以语录体的形式来呈现的经典,我们熟悉的是《论语》《道德经》《传习录》等,同样的经典《近思录》虽然畅销近八百年年,曾经读书人人手一册,在现当代却被忽视和严重低估。如今人人都追捧《传习录》,殊不知宋以后塑造、奠定中国人乃至东亚人文化性格和思维方式的是《近思录》。

《近思录》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汇编北宋四位大思想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600多则精彩语录,高度浓缩四位大师的思想精华,有“性理诸书之祖”之称。钱穆先生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而我们知道,理学在宋以后主宰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思想七八百年。

周敦颐、张载

程颐、程颢

《近思录》还起着承前启后的经典作用。一方面它总结、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另外一方面为阳明心学提供了丰腴的思想素材。正如台湾学者朱高正所言:“没有《近思录》的基础,你去读《传习录》,你自以为懂,其实是不懂的。”

更为重要的,《近思录》是了解朱熹思想的起点。朱熹在编撰《近思录》时正处于创作的井喷期,当时他已完成对周敦颐、张载代表作的解读,也将二程著作整理完备,思想成熟,对于大师们的思想与作品了然于胸。在《近思录》中,他巧妙地把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之说与二程性命学说贯通融会,把宋代理学的源头从二程推到周敦颐,又将张载的《西铭》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使自己的思想不再限于二程学,融会北宋四子学说于一体。可以说,朱熹用周、程、张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简明精巧的理学体系,《近思录》的问世是朱熹学派及其思想确立的标志。

《近思录》编好之后,朱熹的整个思想体系基本上就定型了,后来只是做了一些完善的工作而已。所以,欲读懂朱熹,必先读《近思录》。朱熹称《近思录》为“圣学之阶梯”。他解释说,《四书》是儒学元典《五经》的入门阶梯,《大学》是《四书》的纲领,《近思录》按大学“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规模来编辑周、程、张四子语录,所以读《近思录》可以和《大学》相补充,并循级而上,渐登圣学殿堂。如果说《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浓缩版《大学》,《近思录》便是完整版《大学》。从内容来看,《近思录》广博而贴己,集“古圣贤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要”,谈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天地是怎样构成的,人性是怎么来的,人的气质如何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如何提升自我的修养,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经过几百年持续不断的传播,《近思录》中的思想*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现代读者若想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堂奥,阅读《近思录》是一条终南捷径。国际朱子学泰斗陈荣捷的《近思录详注集评》堪称《近思录》注解珍本,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朱注朱”,二是博采众长。

《近思录》问世后,朱熹有许多议论、评说文字散见于各书,是理解《近思录》*好的注脚。陈荣捷选用朱子论述八百多条,“以朱注朱”,一不离本意,二容易理解,因为朱熹极善于用浅显的比喻来让人理解深奥的内容。陈荣捷博采众长,从叶采、江永等《近思录》优秀注本中精挑细选,又从日本、朝鲜学者的注本中筛选注评,辑录评语不在于多而全,而在于恰当而精辟。有一条便一语中的的,也有从多个角度对一句话的理解进行多层次阐释的,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准确、深入理解经典的含义。

如果你想读懂《近思录》,《近思录详注集评》无疑是不二之选。

《近思录》中的名句很多,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兹举例如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学者须要务实,不要近名方是。

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峻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不养车马,食粗衣恶,居贫贱,皆恐人非笑。不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亦不恤,“惟义所在”。

人心常要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心要在腔子里。只外面有些隙罅,便走了。

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

养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

(0)

相关推荐

  • 《最动人的中国史》之第四十四章:宋代理学的来龙去脉

    宋朝的国势,虽然是十分衰弱,但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宋朝却占着一个很重要的时代.汉亡之后,顿然失势的儒家学说,因为融化了许多佛家和道家哲学的成分在里面,在宋时产生了一种新学派出来,创立理学,重新巩固其已经 ...

  • 朱熹的思想史意义

    今天重新讨论朱熹的思想史意义,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以下三方面-- 首先,他通过经典诠释.历史重构以及对思想世俗化的努力,再度确立了所谓"道统". "道统",则是指思 ...

  • 《近思录》中塑造我们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的名句

    在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列的中国人必读的国学书单中,<近思录>与<论语>并列为九本必读书之一. 与人人追捧的<传习录>不同,<近思录>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颇为陌 ...

  • 《近思录》——进学《四书》的阶梯

    作者|杨世珍 <近思录>的书名,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寓意学者要立足眼前.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初夏,朱熹与远 ...

  • 周易义理派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他的老师和学生却与他意见不同

    <周易>是儒学的至高经典,同时也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基石之一.易学按照对其内容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 秦汉时代象数派是主流,但是到了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义理派开始活跃并 ...

  • 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升级版

    先给大家出一道测试题:你知道岳麓书院最"霸气"的一副对联是什么吗?可能有人回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因为它正好写在书院的正门上.但是,我得告诉你,正门上的这 ...

  • 陈荣捷注《近思录》: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列的中国人必读的古典文化书单中,<近思录>与<论语>并列为九本必读书之一. 1175年,一代大儒朱熹和吕祖谦携手合编了<近思录>.二人从周敦颐.张 ...

  • 一代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春天,又到了科举进士放榜的日子.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张载.程颢.王韶--谁都没有想到,进士榜单中这些普通的名字,会载入史册.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 ...

  • 近思录集注(江永)四库本(清 江永)1

    近思录集注(江永) 四库本作者:[清]江永清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近思录>虽成于淳熙二年,其后又数经删补,故传本颇有异同.至各卷之中,惟以所引之书为先后,而 ...

  • 近思录集注(江永)四库本(清 江永)3

    近思录集注卷六婺源江永撰[朱子曰此卷齐家之道]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学文非为己之学也[永按不修其职而学文虽诗书六艺犹为务外为人况习为浮华妍巧之词乎经解] 孟子曰事亲若曾子可也未尝以曽 ...

  • 近思录集注(江永)四库本(清 江永)4

    近思録集注卷九婺源江永撰[朱子曰此卷制度]濓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朱子曰纲纲上大防也三纲者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也畴类也九畴见洪范若顺也此所谓理而后和也]乃作乐以宣 ...

  • 近思录集注(清 茅星来)1

    近思录集注(茅星来) 四库本作者:[清]茅星来△<近思录集注>·十四卷(编修徐天柱家藏本)国朝茅星来撰.星来字岂宿,乌程人.康熙间诸生.按朱子<近思录>,宋以来注者数家,惟叶采 ...

  • 近思录集注(清 茅星来)2

    近思録集注卷三归安茅星来撰格物穷理[自此以后则细论条日工夫而此一篇乃大学致知格物也自首卷所论隂阳性命以至末卷圣贤气象皆物也皆其所当格者也而此卷则其格之之法汉唐诸儒惟于此未明晓所以修己治人多不得其道韩文 ...

  • 近思录集注(清 茅星来)3

    近思録集注卷六归安茅星来撰齐家之道[此以下即大学新民之事也而此卷则论齐家之道于父子兄弟夫妇以至睦族防孤之道无不具焉凡二十二条]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学非为己之学也[为去声 经説 説见 ...

  • (20201210)从《近思录》看宋儒的“道体”观念

    观虚道人记 2020年12月10日 摘要:<近思录>卷一,朱熹标为"道体",但在<近思录>中并没有关于"道体"观念的形式化的系统.本文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