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话犯了领导的忌讳:“您到站了”“您要下呀”“您刚出来”
说话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企事业单位里,会说话,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不会说话,轻则吃点小亏,重则可能会得罪领导或同事。
比如说,有些话确实是那么回事,但不能说出来;有些话意思不错,但容易授人以柄;有些话本意是正面的,却容易产生反效果。
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有些人说话,简单几句,就让对话者茅塞顿开,没有华丽的词语,却能让人如沐春风,而有些人一开口就暴露了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有一位资深公务员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小陈坐电梯刚好碰上了领导,他一看,领导要去7楼。等到电梯到达7楼时,小陈忙讨好地说了一句:“领导,您到站了。”
领导听完,脸立马拉了下来,小陈觉得莫名其妙。等领导走出电梯,旁边一人悄悄对小陈说:“这位领导马上就要退二线,你说他到站了,他不生气才怪呢。……”
还有一次,小陈要出去办事,正在等电梯,单位一把手正好也坐电梯下去。
电梯里就两个人,不说话显得太沉闷,但又不能等着领导主动开口吧,于是小陈就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领导,您要下呀?”
话一出口,小陈就后悔了,果然领导的脸色一下变得铁青。
又有一次,小陈要出去办事,电梯门开了,只见领导从电梯里走出来。领导看上去心情很好,主动跟小陈打招呼:“你出去呀?”
紧张、怕再次说错话的小陈,答了一句:“领导,您刚出来啦?”
话音刚落,又被领导狠狠地瞪了一眼。
于是,从那以后,怕说错话的小陈宁愿爬楼梯上下班,也不敢再坐电梯了……
很多有经验的管理者说,在企业或单位里,说话要先走心,然后要走脑子,最后才能表达出来。
并且,需要知道这几个原则:
1、真诚第一。想要与人顺畅地沟通,首先要有真诚的心态,不玩虚的、不做作。内心的想法最终都会投射到人的只言片语、肢体动作以及表情上,所以不要认为内心的想法别人察觉不到,弄巧成拙不如敞开心扉,用最真实的一面与人沟通。并且,说得好有用,但行为更重要。
2、换位思考。说话之前,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再使用合适的方式与人交流:思考对方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思考对方能接受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思考对方能理解的知识范围,采用他能明白的词汇等。
上述的小陈,就是没有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领导能够接受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很多人说,能够用换位思维去说话、做事,是牛人与普通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分水岭。
比如说,单位里组织文体竞赛、外出参观之类的活动,而你手头有急活,正忙得五迷三道,就下意识地分了个主次,认为活动不重要,于是脱口而出:“我没空,就不参加了”。
试想一下别人,特别是活动组织者以及积极分子的反应吧:“你没空,敢情参加活动的都是很有空的闲人?显摆你忙、你重要呐?”
你可能会满腹委屈:“我没空是事实啊,我说我没空,又没说别人很闲。”
从逻辑上来说,我们当然可以说有人这样理解是一种抬杠,但是在单位里,很多话就是很容易让人读出“潜台词”的,每个人都不得不小心踩到“雷”。
这种情况下,比较合适的表达,是亮出自己正在忙的具体事情和时间节点,同时以诚恳的态度向活动主办者表示不能参加的歉意:“实在抱歉,我手头有篇给领导的汇报稿正在赶,明天上午就要交,实在来不及了,真可惜,下次活动我一定参加!”
换种说法,活动组织者就能感觉到你不是有意推脱、敷衍,能体会到你对活动的认同以及未能参加的遗憾。同时,这种说话方式也体现出了你对别人的尊重。
再比如,单位里有些人总是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某某领导叫我做的”。
下级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没有问题,但是在口头上,却不宜过多强调自己是奉哪位领导的命令行事,特别是在对自己均有领导关系的正副职领导之间,否则很容易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闹出矛盾,到头来让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3、一视同仁。与领导说话,言简意赅,清晰地表达出你要说的内容;对平级同事说话,照顾对方的面子,不越过对方的专业领域过度指点别人的工作;对下属说话,不摆架子,虽然你们是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但从人格角度讲,你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4、凡事有度,点到即止。高手做事,做七分,留三分余地。说话也是一样,一方面,不长话连篇,让对话者无法消化,留出让人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不把话说满,世事无绝对,所有的事都是发展变化的,留三分余地更是认真负责的做法。
5、积累学识。很多人说,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体现的只是一个人学识和修养的冰山一角,海面之下是长年累月的学识积累。
知识的储备,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懂得多,而是为了让说出来的话言之有物、不偏不倚。
END
编辑|丁凝 主编|张宁
校对|谷红欣 视觉|牛大伟
使用须知:
文章已获得转载授权,
需要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联系。
本文亦在今日头条、大鱼号、搜狐号、
一点号、趣头条、百家号、
微博、企鹅号、快传等平台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