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来谈四功五法之“念功——白口 ”

京剧旦角的“四功五法”

毛世来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是指“唱、念、做、打”;所谓“五法”是指“口、眼、手、身、步”。京剧的旦角演员尤其讲究“四功五法”。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实践,谈谈旦角的“四功五法”。

念    功

白  口

说到京剧中的白口,有京白和韵白的分法。京白,是指那些比较接近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纯粹的北京话。不如,《鸿鸾喜》中金玉奴的一句道白:“爹呀,您叫我出来有什么事吗?”这句话,如果念成京白,念时“爹”字的发音就要比较高一些,“呀”字的字音发出以后就要稍微停顿一下,紧接着,“您叫我出来”几个字念完再一停,“有什么事吗?”的“事”字就要念得尽量把字音拉得长一些,“事”字必须念成“事儿”,变成儿化音,念时显得稍微“翘”一点儿,把闺门旦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充分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念“事”字时,稍微“缓”一下。最后面的“吗”字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念时,要比它前面的“事”字的音量稍微重一点,稍微高一点儿,也就是所说的“扬”起来。全句如果这样念起来,句式中的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的特点也就全有了,也就是说“腔”和“板”全都有了。

京白虽说是北京话,具有着轻松明快的特点,但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却是不尽相同。因为它是经过艺人们反复加工、提炼的艺术语言,是“艺术的话”,所以,就非要有点讲究不可。说它艺术,主要是表现在“腔”与“板”上。演员在念京白时,观众从表面上听起来似乎觉得是无“腔”无“板”,其实恰恰相反,它也是有“腔”有“板”的。演员所念的每一句京白,都必须具有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这里的“高低抑扬”即为“腔”,“缓急顿挫”即为“板”。正因为京白具有着如此特点,所以才会感染观众,富有魅力。

京剧的韵白,也是一种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念起来有腔有调的白口。它通常被称为“中州韵”。“韵白”基本上系用“上口字”组成,富有较强的韵律性和节奏感。我们还举前例“爹呀,您叫我出来,有什么事吗?”一句加以说明。韵白就要念成:“爹爹,唤儿出来,有何吩咐?”它特别地强调“唤儿出来”的“出”字,和“有何吩咐”的“何”字,而且念时让“出”字上口,“何”字也上口,这样,观众不但听起来觉得清楚,而且也觉着很有韵味,顺耳爱听。

旦角念韵白,较生角要略缓慢一些,并带有点儿昆口味。从前的许多京剧老前辈的念白的昆口味就比较浓,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旦角的种种行当中,有的可念京白,有的也可念韵白,还有的京韵错落,或韵或京,情况也不全都是一样。

一般说来,“青衣”(即“正旦”)多是扮演封建社会中的贞洁烈女或贤妻良母的,其中包括已嫁或还未嫁,已有子女或还未生子女的都可以算作是“青衣”。她们的年龄,一般都是十五、六到三、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一般都是比较端庄和幽闲的。在念白上,“青衣”和“花衫”就不同。“青衣”的念白须上韵,它的特点是既凝重又端庄,比如,《汾河湾》、《桑园会》等戏就是如此。

“花衫”的念白就比较复杂。“花衫”中的“闺门旦”,即指那些天真可爱、纯洁烂漫的姑娘。比如,《鸿鸾喜》中的金玉奴,《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等就是。在念白方面,“闺门旦”是以京白为主,但有时也有少数情况是用韵白的。比如,孙玉姣这个人物就是较好的例子。此外,“花衫”中的“玩笑旦”和“泼辣旦”就要求必须念京白了。而“小旦”,比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小放牛》中的村姑,《孔雀东南飞》中的小姑子等等就不同了,她们多是用京白。再有,就是“武旦”和“刀马旦”,二者虽然全都是“武”的,但也有所区别,只不过是现在区别得不太明显而已、“老旦”的念白,就比较着重在“老”字上,需要念韵白。

在旦角行当中,虽然有的念“京白”,但由于人物在剧中的身份和所处的处境不同,“韵白”和“京白”的运用也就有所变化。比如,《鸿鸾喜》中的金玉奴是属于“闺门旦”,主要是念京白。但是,当剧情发展到末场的《棒打》时,金玉奴已经成为知府的义女,身份和地位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她就改用“韵白”了。又比如,《大战洪州》中的穆桂英,是属于“刀马旦”,应该念京白。但到她挂帅以后,身份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校场上点将时,她就改为用“韵白”了。但当她与杨宗保对话时,又用的是“京白”,凡是开玩笑时都用京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演员在一出戏中用的白口也是灵活多变的。

——未完待续

毛世来《拾玉镯》饰演孙玉娇剧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