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581年)
公元420年,东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刘裕,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以及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由于功勋卓著,刘裕被封为宋国公、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此后,他先废晋安帝,后废晋恭帝,并取代东晋自立为帝,史称宋武帝,建立刘宋帝国(为区别周朝宋国和后来的宋朝,史称“刘宋”)。自此,标志着“南朝”开始。
而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首领拓跋珪,于公元385年,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胡夏、北凉、北燕等割据政权,而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帝国。自此,标志着“北朝”兴起。从而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并大力推行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推行与汉民族融合的汉化政策;并大兴佛教文化;从而促进了游牧民族的教化和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据史书记载,北朝人口登记管理已经比较规范。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敦煌藏书《计账文卡》考证,当时按黄(1-3岁)、小(4-9岁)、老(60岁以上)、侯(残疾)等分类,进行人口登记,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逐一登记在册。这种户籍格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据此考证,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北朝户籍人口达到鼎盛时期,全国共约500万户、3000万人。其中边疆民族人口、包括内迁者,这时已超过千万。
据历史学家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的文章指出:北魏时期,“连川敕勒(即居住在今山西朔州一带的鲜卑族人,也说在内蒙土默特右旗)谋叛,徙配(迁移发配)青、徐、齐、兖四州(今山东与江苏北部)为营户(隶属于军府管辖的内迁户)”。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大量边疆民族人口的不断内迁,也进一步改变了中原内陆人口结构和人种结构。
而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记录,只有《宋书》记载南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隐匿人口数量太多,这个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据专家学者估算,南朝人口鼎盛时期,是南梁武帝大同五年时(公元539年)约有1100万人。这样南北两朝相加,估计当时实际人口共约4100万人。
随后不久,南朝梁国即爆发了惨烈的“侯景之乱”,此后长期战乱不止,造成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史书上说:“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到南朝末年南陈宣帝在位时(约公元577年),由于战乱与灾荒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与逃逸,南朝人口仅剩约60万户,240万人。
而整个北朝时期,保持了相对平稳发展;但后期也曾发生了多次更朝换代和战乱,使人口大约下降了2/5。到北魏末期的北周 静帝大定年间(公元581年),估计实际人口共约1800万人,比鼎盛时期减少了约1200万人。
公元534年,北魏发生内乱,分裂成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晋州刺史高欢的儿子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国号北齐。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7年),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而自立为帝,建立北周政权,北魏灭亡。
而南朝的宋武帝刘裕去世后,其子宋少帝继立,史书上说他因嬉戏失德 ,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所杀 ,改立宜都王刘义隆,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公元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得继位,即宋孝武帝。其后的宋前废帝、宋明帝、宋后废帝等,皆荒淫残暴。到宋顺帝时,大将军萧道成独揽朝政,并于479年自立为帝, 史称南齐高帝,南朝刘宋立国60年、历八帝,亡国。
萧氏南齐立国最短,自公元479至502年,仅24年、历七帝亡国。最后导致亡国的太子萧宝卷,继位后昏庸残暴,激起各地方镇叛乱。叛乱平定后,他又乱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因此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造反,战乱中萧宝卷被杀。萧衍自立为帝,史称南梁武帝。南齐亡国。
南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当皇帝后又曾三次出家为僧。但他博学多才,为人节俭,勤政爱民,开创了南梁盛世。但由于笃信佛教,让僧道享有极大特权,以致全国近一半户口挂名僧侣,而不交赋税,造成国家财政困难。最后发生“侯景之乱”,不仅攻陷京城,还大开杀戒,将在京的江南世族几乎屠杀殆尽;最后梁武帝竟被饿死。自此南梁陷入乱世,最后于公元557年,被将军陈霸先篡位自立,史称南陈武帝,南梁立国56年、历四帝,亡国。
南陈自公元557年建立,历五帝到后主陈叔宝,于公元589年,被统一了北方的隋朝军队所俘,南陈立国33年、历五帝亡国。从此,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以来,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随后不久进入隋唐盛世。
而北朝北魏后期,由于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终于爆发了北方“六镇起义”(“六镇”指怀荒,即今河北张北;柔玄,即今内蒙兴和;抚冥,即今内蒙四王子旗;武川,即今内蒙武川;怀朔,即今内蒙固阳;沃野,即今内蒙五原等军镇)。随后又引发了“河北民变”、“关中变乱”、“河阴之变”等战乱,最终导致北魏分裂。此后又经历了东魏与西魏对峙,北周与北齐争斗。直到公元581年,北周开国元勋杨忠之子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大隋,最后统一中国。
南北朝继东晋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为时较长的大分裂、大动荡、大战乱时期。 其中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386年—581年)包括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和北齐五朝。国家、朝代与皇帝的交替如走马灯一样,给社会民众造成极大冲击。继东晋南渡后,又出现了第二次族群避乱迁徙移民的高潮。
南北朝时期,继续实行魏晋时期开始的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部曲(即家兵)、奴仆等阶级。世族不仅可以享有优先选拔做官等特权,还拥有大量不需缴纳赋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
北魏后期,强制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等,迁徙边疆;又不断发配囚犯到边疆地区,名为“戍边”,实为迫害。从而将北魏前期的改革成果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付之东流,最后发生了“六镇起义”等动乱,导致北魏灭亡。
而南朝在大量南迁人口带来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皇戚世族骄横跋扈,荒淫奢侈;以及九品官人法产生的世袭官僚,腐朽糜烂;还有家兵制造成的豪强割据,拥兵自重等局面;加之由于后期推行撤销侨置州郡县和侨籍等优抚措施的所谓“土断”政策,扩大剥削对象,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后导致南朝灭亡。
在历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以及“六镇起义”、朝代更替频繁等,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动乱时期,无论士族世家,还是庶民百姓,所遭遇的流离失所和各种苦难,其残酷程度,可谓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