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期间,北京秋季西泠拍卖公司“崛起之路-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手迹专场”拍卖会的拍品中,有一张显示了上海某私宅小教堂的珍贵照片 ,显然,这是一个中式风格的小教堂,明清时期的抬梁式木结构上红色灯笼高高挂起,十分喜气和华丽,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天主教堂,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不知它曾经在哪里?如今是否安好?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经过初步的了解知道,这座教堂可能是老城厢俞家弄193号(曾经是顾家弄25号)的陆宅圣母堂,是一座上海老城厢里的早期天主教堂,知者甚少。教堂隐藏在今称“陆敬德堂”的宅院中,是近代知名实业家陆伯鸿出生的祖居。
陆宅圣母堂--图片来源于【思原编译馆】公号
“陆家祖上生活在海门东面的小岛上,18世纪初,陆家一族到上海经商,从事航运生意成为巨商,此后全家迁居上海。陆氏先人陆嘉禄与徐光启是世交(经过徐光启的劝说),成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由上海(江南)地区天主教会历史资料编译馆思原编译馆公众号提供)2019年4月17日思原编译馆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题为《陆家圣母堂》的文章,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详细介绍了陆敬德堂宅的建造过程,该文得到陆家后代的认可,具有权威性。“大约1609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在九间楼西侧建成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圣母堂”或“圣母玛利亚祈祷所”,俗称“小堂””。
陆宅位置,【江南传教史】插图--图片来源于李天纲
俞家弄是一条小马路,其北面曾经是一条乔家浜,1914年填河筑路后,成为乔家路。高龙鞶司铎撰写的《江南传教史》中有一张1870年测绘的插图,描绘了陆宅的总图位置。陆宅南起俞家路,北至乔家浜,东面毗邻徐光启旧居九间楼,形成了一个L型(上图红框内)。陆家和徐家是世交,又是近邻,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1860年,上海第一位天主教徒徐光启的父亲去世,按照规定回沪丁忧三年,期间,徐光启在今九间楼西侧赎回祖上地产,花费一年时间建造了一个小教堂,供南京来沪开教的郭巨静司铎所用,这就是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意大利潘国光神父1640年之前,曾经在徐光启建造的“小堂”传教,......”据《陆家圣母堂》一文中介绍,“当潘国光神父移驻城北的老天主堂后(注:1640年移驻“敬一堂”),这座“小堂”成为了女教友的专用教堂。不久,陆姓教友购买了小堂所在的房屋,并将其改为了住宅。(注:上海第一所教士住院)”上述资料证明了以下几点:1.陆家购买了徐家的小教堂改造成为陆宅。2.购买和建造时间大约在1640年(崇祯十三年)以后的不久,明代末年崇祯年间。事实证明,陆家不仅购买了徐家小教堂,而且,购买了南面一大片土地,建成了一座三进的陆敬德堂宅第,基地东邻九间楼,北接乔家路,南至俞家弄,其规模之大在老城厢范围内可谓首屈一指,除此以外,陆家还在第三进的西厢房二层位置设立了另一座家庭天主教堂——陆宅圣母堂。
陆宅圣母堂禁教时期举祭传教士名单--图片来源于【思原编译馆】公号
2015年12月期间,北京秋季西泠拍卖公司的拍品照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文字部分所提供的信息。1727年-1748年(21年):黄安多神父(苏州致命者)这张名单使我们联想到“清朝教禁”,从康熙1721年,清政府因罗马教宗与清廷发生中国礼仪之争而发出禁教令,雍正1724年后,则更加严格地实施全面禁教,不许中国人信教;各地拆毁天主教堂或改作仓库、书院和庙宇;教士被驱赶,宗教活动处于全面的休眠状态,直至1840年结束。在百年禁教期间,陆宅里为何仍然能够坚持举祭活动呢?这要归功于陆敬德堂内陆宅圣母堂隐秘的地理位置。
陆敬德堂和九间楼航拍--拍摄来自寿幼森
上图可见陆家老宅“陆敬德堂”共有三进深(上图红色框内部分),第一进为临街的一排平房,其貌不扬。步入一条长长的弄堂第二进豁然开朗,第二进是二层三开间楼房,中间为庭院,第三进西厢房二楼即是原陆家私堂(上图黄色框内部分),二楼教堂需经过第三进才得以进入,这是在禁教时期的权宜之计,隐蔽、安全。第三进属于内宅,一般外人不能进入。只是时过境迁,私堂现已一分为三成为了民居,为了便于住户出入,第三进西厢房北侧加建了一处楼梯,无需经过第三进便可上到二楼。
西厢房二层小教堂楼梯--拍摄来自王安宇
临街平房的陆宅入口现况--拍摄来自王安宇
其貌不扬的临街陆宅入口,为深藏不露的第三进的陆宅圣母堂提供了第一道屏障,十分低调,官家完全意想不到里面隐藏着这么一个私人天主教堂,而且在禁教期间频繁开展宗教活动。航拍图中,远处的紫色框内部分就是徐光启的旧居——九间楼,红色虚线框内部分,原本是徐光启开设的小教堂的位置,后为陆家所有,建有石库门里弄乔家里和一些杂屋。
根据北京2015年12月拍卖会的照片和被陆家后裔认可的《陆家圣母堂》一文提供的相关资料,几个有关陆家的传讹不攻自破。“陆嘉禄,四川人,经河北、迁河南。”(详见王成义编著《徐光启家世》36页2009年9月出版)这一说法被广为相传。其实,“陆伯鸿祖上生活在崇明会口,海门东面的小岛上。”(请阅读:陆家圣母堂)
【徐光启家世】--拍摄来自徐大纬
“于明光宗泰昌年(1620),由徐光启劝化奉教。其孙陆兰亭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才定居上海。从徐光启后辈手里购入城内顾家弄25号(现称俞家弄193号)。”(详见王成义编著《徐光启家世》36页2009年9月出版)。这一说法也曾经被广为相传。其实,从北京拍卖会照片的文字信息中,我们可以获知,孟由义神父在陆宅圣母堂举祭的时间线自1684年到1749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皇朝,长达65年,还仅是列举禁教年代的举祭活动,禁教之前的宗教活动没有包括在内,由此可见,“陆兰亭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才定居上海。从徐光启后辈手里购入城内顾家弄25号”这一说辞是一个讹传,不攻自破。
陆宅圣母堂因为没有被列入保护建筑名录之内,所以目前居民已经动迁撤离,大门被封,偶尔开门进去时看到陆宅圣母堂安然无恙,明末清初建造的老城厢中式天主教堂的木结构古民居依然保存完好,全部完整地活生生地存在着,然而,老城厢这一明代中式天主教堂命悬一线,极有可能被推倒,被铲平,消失殆尽。
陆宅第三进--拍摄来自常福庆
但是,我们奉劝文物保护部门,应该刀下留情,留下这些能够诉说上海城史的老城厢遗迹,在保护陆伯鸿旧居的同时,更应该保护好他的祖宅和故居。几百年前的民居遗存,上海所剩无几,有一个就应该保存一个,拆了不能复生。今日,多座年逾百年的浦东绞圈房已经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例如破败不堪的傅雷故居得以修缮一新,而存活将近四百年的明清古民居绞圈房,不知为何不能得到相同的待遇?值得深思。
陆宅圣母堂明代木结构完好无损--拍摄均来自王安宇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王安宇、常福庆、网络
文字整理: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