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96-以静制动与动中求静
今天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海点滴-96-以静制动与动中求静来自岐伯有道00:0004:55
96、以静制动与动中求静
6月29日,河北一个女的,过来治鼻炎失眠,她三十来岁,长期的鼻炎鼻子不通气,搞得她烦躁晚上难卧,头痛,容易生气。
一个病人一来通常是好几种疾病相互出现,这时就要考验医生是如何去抓主症,把握病机了。
老师一摸她的脉,便跟她说,这脉还是静不下来,偏躁。双关郁,左寸脉也无力。
本来烦躁郁滞脉象的人,应该上亢的,但为何这病人脉上亢得不明显呢?
原来亢久过后,身体消耗的大量能量气血就亢不起来了,好比一只跳骚,它可以跳得高出身体几十倍的高度,但你用一个小杯子把它罩住,它烦躁得在里面每跳一次就撞到杯顶被打下来,这样亢盛数次过后,也被撞累了,就再也跳不高了,反而跳得比杯子要低很多,这是典型的盈久必亏之象。
我们看老师给她开:
柴胡15克,黄芩15克,穿破石60克,枳壳12克,桔梗12克,木香15克,羌活5克,蔓荆子5克,苍耳子15克,辛夷花15克,川芎10克,绿茶1克,银杏叶50克,芦根10克,泽泻10克。七剂。
我们原以为老师对这个烦躁亢盛的病人,应该用以静制动,以安神重镇的龙骨、牡蛎之类让它收一收,这样她言语举止间就不会那么焦虑,但我们却发现老师居然用一派风药,非但没有去收它,反而还让它发越上来。这样病人不就更难睡觉,更烦躁了吗?
这病人是河北过来的,所以老师一次给她开七付药,她又坐火车回去,想不到事隔半个多月,她在7月21日,又来到任之堂。
轮到她看病时,她第一句话就很兴奋地说道,医生,我鼻炎好了,晚上睡觉也比以前好多了。所以再从河北赶过来,还想调调,这药吃了人舒服。
我们就纳闷了,失眠的常规治法是以静制动,你阳不入阴嘛,我就用这些潜阳入阴的药,如龙骨、牡蛎、磁石,或者用一些酸甘化阴的药,如枣仁、白芍、五味子,最起码也要让她脑子静不下来,浮越焦躁之象收敛收敛下来,这也是常规治法啊!
但老师这次却是纯一派风药跟气药,用风药气药来安神,治好失眠鼻炎,这是何道理呢?
像羌活、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川芎、柴胡这些都有明显辛散之性,会让你兴奋起来,让气血上走于头表,这些药按道理是常规安神治失眠里头所不用的啊,哪有焦躁了,还给它再焦躁的呢?
后来我们读朱步先老先生注的《普济本事方发微》,才豁然开朗,原来唐宋的时候,用风药来镇惊安神是很常见的,一般安神定志治失眠用的是静摄法,说白了就是以静制动,以阴潜阳。
但用风药却是动中求静,因为动静互根,静极复动,动极复静,此阴阳相互转化之妙也。就像太极圈里头,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互为根本。
常言道,不读内经伤寒,学医不能固其本。不读千金外台普济本事方等唐宋名著,学医不能通其变。
唐宋时期用风药,如独活、羌活、防风、川芎来做安神定志之用,配合枣仁、珍珠母、绿茶,这种见识冠绝一时,影响深远,但后人却慢慢对这方面失去了传承,这种动静结合,调畅情志,升降相因,拨转气机的法门,通常在治病之中能别开生面,打开学者悟性之机。
文源:罾事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