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读完《论“他**”!》:鲁迅和你聊聊“骂人为啥先骂妈”
鲁迅先生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在他的文章里就能体现出来。
当然,这里的文章指的并不是孔乙己啊,祥林嫂那类比较悲剧性的文章,而是指鲁迅的杂文。
也许,大众所熟知的鲁迅,都来源于课本。但鲁迅先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般严肃。
今天就为大家讲述一篇不那么正经却又非常正经的文章——《论他妈的》
“他妈的”这三个字放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谓是熟悉得很。
上至六十岁的老大爷,下至三四岁的小孩儿,都知道这三个字,他们甚至可以在生活中脱口而出,无论生活得好与不好,说一句“他妈的”,顿时心旷神怡。
随着网络的畅行,大众骂人的战场就都聚集在了网络上,战场的厮杀,刀光剑影,叱咤风云。
当有个人在这场战场中处于下风,不知道该怎么回击的时候,这个人就在键盘上打下“去你妈的”四个字后,瞬间有种杀敌三千的感觉。
而“他妈的”这三个字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了,鲁迅甚至把这三个字称之为“国骂”,
他在文章开头说道:
“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
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
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在鲁迅的眼里,“国骂”的畅通可是犹河汉而无极的,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
而且“国骂”不特用于人,对“兽”也是同样适用的。让人不经感叹,“国骂”的博大精深。
而关乎对兽的辱骂,鲁迅曾看见一个车夫因为自己煤车的只轮陷入到了很深的辙迹里,便愤然跳下煤车,出死力的打着拉车的骡子骂道:
“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国骂”传播得很广,以至于外国人来了一趟中国后,都记住了这句骂人的话。可当他们想翻译给自己朋友听的时候,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因为外国根本没有这种骂法。所以他们翻译不出“国骂”的精髓。甚至还闹出很多笑话。
就比如说日文译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德文译作“我使用过你的妈。”
鲁迅听着这两句翻译,觉得甚是费解。
可是,这“他妈的”三个字的由来到底是什么?它又起源于哪个年代呢?鲁迅也不大明白。
他只知道古代经史上骂人的时候用的都是“奴”“役夫”“死公”等字样,再厉害一点的,便是“老狗”“貉子”,更厉害的,便是“尔母婢也”。
其实这句“尔母婢也”便是“他妈的”这三个字的起源了。
这句话出自于《战国策.赵策》中的《秦围赵之邯郸》:
“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尔母婢也!'卒为天下笑。”
直译出来的意思就是说,衰败的周王朝去吊唁齐威烈王,没有自知之明的周王还耍威风,齐威烈王不买他的帐,并且骂他“你妈真是个下等人”。
这周王到最后也就成了天下的笑话!
鲁迅在说完“国骂”的起源后,他又讲述了古人在骂人的时候为何会骂到祖宗和母亲的缘由。
关于骂祖宗,鲁迅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古人在和人对骂的时候,觉得只骂对方这个人没有什么杀伤力,于是乎,他们便连带着对方的祖宗一块骂。
当然,这也与古代的家族观念是分割不掉的。至于古人为什么骂人不骂爹,而是骂娘,这应该是是因为古时的父权社会。
我们大家都知道,古时的男性占据着社会上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呢,也成了“弱不禁风”的代名词。
再加上古人尊崇的“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使得古人在骂人的时候,自然地就认为骂对方的母亲可以让对方受到极大的侮辱。
随着时代的变化,国骂的意思也开始变了。
就像鲁迅在家乡看到的父子对话,他看见乡农的父子正在一同吃着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
“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
那父亲回答道:
“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
鲁迅觉得“国骂”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直至现在,“他妈的”这三个字还在延用。
人们生气的时候会说,高兴的时候也会说,悲伤的时候还会说.......这三个字俨然成为了人们感叹事情好坏时的语气词了。
谁能想到,这“国骂”竟一举成为了跨时代的交流产物,从古代生存至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