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两种让我受益的生活态度
今天这篇有点长,有5053字。建议收藏,焦虑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1
别把自己逼太狠了
以前我对自己还是挺狠心的。比如学习的时候累了困了,即使大脑已经塞不进去东西,还是会坚持学够计划的时间;不想做的事情,既然决定了要去做,还是会挣扎着做完。 但现在不会了。我不想把自己逼得太狠了。 有些同学可能会困惑,不逼自己一把,怎么能自律呢? 要我说,自律不是靠“逼迫”出来的。 而是,当你有更大欲望的时候,自然会舍弃小的欲望。这在别人看来就叫“自律”了。 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我去年12月的时候备考MBA,工作之余还要复习看书,很痛苦对吧;刷剧、看电影、出去逛展多开心啊。但是,刷剧、看展这些是“小欲望”,把它们跟“考上北大”和“公司做大”这两个更大的欲望放在一起的时候,小欲望就像芝麻一样渺小了。 还比如说,疫情期间我胖了20斤,吭哧吭哧只减下来5斤。其实底层的原因还是自己没那么迫切,即使胖了20斤还在标准体重;但是今年决定好好学芭蕾了,体重影响到做动作效果,立马就去请营养师来减了。在“能够独舞”和“吃甜食”这两个欲望之间,我选择了欲望更大的前者。
有很多同学问,“我总是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办?”“我今天学Python、明天学PPT、后天学写作,最后啥都没坚持下来,该怎么办?”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技能”或者“方法论”层面的问题,而是你内心缺乏一个大欲望做支持。 这个时候我的建议是,别把自己逼太狠了。 把自己要达成的那种状态,当做一粒种子种到心里;然后,慢慢去做可以接近这个状态的事情就行——这是我从《金刚经》中学到的智慧。 从种下一颗种子,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 所以你需要对自己多一点耐心。
比如说,你刚开始接触身心灵的学问,老师告诉你要去“利他”。你没必要强迫自己非要“每天坚持做一件对他人有好处的事”,没必要委屈自己明明不喜欢还去做志愿工作,没关系的。你可以把这个观念当做一粒种子,先种下来;等有一天你豁然开朗,打心底里感受到“利他”带给自己的喜悦了,你再去真心实意地做这件事。 比如说,你学了情绪管理,可还是控制不住,并因此纠结痛苦。没关系的,你不用马上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只要种下这颗种子就好了——你知道“脾气坏”会伤害到别人,并且想努力变好。有这个想法就够了。等有一天你的世界观、格局变大了,自然就变得平和了。 你只要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就可以了。 你越是强迫自己必须做到、做不到就苛责自己,越难做得好;反而是宽容和接纳自己,会更容易取得进步。
跟大家分享我的两颗种子开花结果的过程。这两件事,都是用了数年的时间才显现的。 第一个种子是关于“身体的变化”。 我从2019年开始接触瑜伽和芭蕾。我属于先天软度很差的人,是那种“坐位体前屈负二十几厘米;往侧面拉伸,我腰都要断了,在别人看来没角度变化”的差。我想吧,反正已经“坚如磐石”了,我又不靠这个谋生,就随便练练呗,大不了别人一个月的成果我一年做到。 现在练快两年时间了,上周因为我的芭蕾私教老师和瑜伽私教老师双双休假,我在家旁边瑜伽馆办了个短期卡。结果上课的时候,老师全程都在说我“软度好”,一起上课的同学也表示羡慕。 我可以说是“很不刻苦”了。这两年间完全没有经过特别痛苦的拉伸,我不耐痛,基本一疼就停下来,从来没有坚持够老师要求的“控腿至少1分钟”;也没有过拉伤什么的。 刘丞鼓励我去上课的话就是“动起来就比不动强,拉伸1秒钟也比不拉强。”就算是这样,时间积累下来的成果也是十分惊人的。
第二个种子是关于“心态和情绪”。 我从2013年开始接触情绪管理,知道了“控制我们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也就是“境由心转”。但我并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平和、喜悦的状态的。 起初的时候,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让我苦恼很久;要是有人说我坏话,那一周都过不去了;如果跟别人发生了争执,我会越想越气,能气上好几天;也会因为一些小事情绪失控,突然爆发;时常被焦虑困扰。老粉们知道,我大学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会怨恨,怨别人也恨我自己。 在这漫长的8年中,我先是努力摆脱“受害者”心态,减少自怨自艾的频次;然后,减少在负面情绪中停留的时间,以前气一周后来气三天,再从三天过渡到一天,再到几个小时;接下来控制“炸毛”频次,以前可能一个月情绪失控十几次,几年之后一个月情绪失控几次,再过几年到了一个月失控一两次;再后来,不是所有事都会激怒我,某些事还是会让我生气,但事情的种类变少了。 一直到现在,我会把大部分问题和挑战当成“涨经验”“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抱怨事难做、人难相处;遇见不可控的事,我会告诉自己“人生难免有黑天鹅和灰犀牛”;极少有情绪失控,很难炸毛,对别人给自己的负面评价也可以淡然处之了。 这并不是说我从此“与世无争”了,不是的。我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有非常高的期待的,希望自己早日成为富婆(有上市公司、上福布斯的那种),但并不会因为现在没做到而焦虑;认识了很多比我更富有、能力更强的新朋友,但没有自卑,只有感恩和期待。 这两颗种子,从种下到开花结果,一个用了2年,一个用了8年。
现在的风气好像普遍比较浮躁。很多自媒体贩卖焦虑,素人通过选秀或短视频一夜成明星、网红,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21天速成XX技巧”、“一晚上赚到一生的被动收入”,让人觉得改变好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需要很短的事情就能达成。 其实不是这样的,真的不是这样的。 很多人似乎更愿意选择相信他们“想听”的话。愿意相信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夜变化。就像我告诉有些人“仅通过理财并不能财富自由,它只是能让你过得更好”“那些靠专业投资财富自由的人,他们做别的事也能财富自由”,他并不会听一样,而是会转投去相信那个告诉他“理财可以财富自由”的老师说的话。 所以我只是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来传达一些自己的观点。至于是否认同,还要看诸君。 请给我们自己多一些时间吧。多种种子,别把自己逼太狠了。
2
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奇迹几年前读《正念的奇迹》,作者一行禅师说,“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我当时非常不理解。 如果一个人一事无成,既不优秀也不厉害,怎么能叫做奇迹呢? 但我最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
1)
活着 前几天看到“丁香医生”发的两篇文章,非常受触动。很喜欢,附上了链接(戳蓝字可以查看)。 一篇是《人死前,身体在做什么?》,一篇是《呕吐,那是身体在救你的命》。相信大家看完也会有所感触。 四十到六十万亿个细胞,形成我们的组织和器官,严密分工;还有激素协同调节,完成各种精细的功能;并且我们平平安安地从小长到大,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我在自己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也曾产生过“一了百了”的想法。那是大四的最后一学期——没考上研,也找不到工作,当时感觉自己糟糕透了,对不起父母这么多年的养育,还因为耽误学院就业率被嫌弃。当时感觉天都塌了,简直没脸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今过去了5年,入职国网、辞职、创业,每一段新的经历,都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峰值和低谷。每一次在低谷的时候我都觉得“这次真的完了”,然而每次都会有转机——或贵人相助,或自己开窍,或市场变化,或天降好运。 因为每次都能从坑底里爬出来,经历的多了,我从规律中产生了一个信念——一定会好起来的。
所以现在,当我觉得沮丧或者不想动的时候,就会任由自己躺着;如果问题陷入死胡同一筹莫展,我就干脆弃疗,跳舞或者看电影去了。至于问题怎么解决?我也不知道啊,但是没关系,我相信总会好起来的。 事实也是如此,真的会好起来的。 有的同学可能“不去做点什么”会比较有负罪感。担心自己休息的这段时间,同事超过了自己怎么办啊?自己不努力别人努力,那落后了怎么办啊? 其实,我觉得完全不必要为此忧虑。如果你很高效地 all in 去做一件事,一个月就把之前“漫不经心、浑浑噩噩”十个月的进度赶回来了;还不如把那浑浑噩噩的十个月用来休息,至少还轻松快乐了,总比又累又不见成果好。 最长一段时间,我在家“躺”了快半年。每天无所事事,看到消息也不想回,工作也不想做。就任由时间流逝,等恢复了工作动力再去工作。一般这种时刻我都会对自己说,“活着就已经是奇迹了。你现在已经比去年进步很多了。钱嘛可以慢慢赚,别把自己逼太紧了。”
嗯,人生低谷的时候就对自己说,“活着已经很了不起啦!”然后相信会好起来(多种种子,少逼迫自己),慢慢向着它靠近,就会好起来的。 我坚信只要坚持活着,低谷总会过去的;只要这个躯体保持着健康,头脑灵活还能动,我想要的生活终究会是我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但是,如果放弃你的身体,就真的啥都没有了。 所以现在,坚持健身、坚持早睡、健康饮食、保持愉悦心情,就是为了让自己将来能多待机几年。
2)
关注“人”而非“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认为“人、事、物、身体”这些是相互分离的。我的眼里只有目标,其他的都不重要。 比如,当我行走的时候,关注点会始终在“我要到达目的地”,并不会关注走路这件事,不会在意走路的感受;更不会去关注呼吸。 比如,因为生病了需要休息,我会因为“耽误了工作进度”而生自己的气,觉得这个身体真是个拖累,耽误了思想创造价值;要是不用依托这个躯壳,能够把想法放到计算机里自动运算就好了。 面对工作,我会“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比如说,我在工作的过程中,只会关注自己的业务是不是做的好,有没有达到客户想要的效果,注意力都在数据上;并不会关注这个工作过程中跟我打交道的“人”。 同理,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也觉得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只要成绩好就行,没必要去经营跟同学的关系;反正大家毕业之后都会渐行渐远的。
前段时间周杰老师(我2018年的前合伙人)跟我分享他自己“在丁老师的帮助下,是如何拥有同理心和情商”的经历,头脑中突然亮了一下。 我们在工作,也是在为“人”创造价值。正如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一样,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工作伙伴,是“人”,是不是就会顺利很多呢? 我有个朋友,在某大厂工作,他最近两年破格连升两级。我特别好奇他是咋做到的。他说“很多人完成工作都是为了给老板交差。我关注的是让老板的老板认为我老板很厉害,值得升职加薪,他升职了就自然会把我带上去了。所以我的工作交付结果并不是to老板,而是to老板的老板。” 这里解释一下,并不是说大家要去曲意逢迎、拍老板马屁,而是我们工作中很多交付成果“好坏”的认定,其实都是主观的。 比如我们做品牌营销工作,做一次传播,结案的时候一般都会汇报阅读量、点赞、评论、是否上热搜这一类数据——但事实上,并不会因为你做的案子比别人多10万浏览,老板就对你刮目相看了;或者是你下班比别人晚走2小时,老板也不会因此认为“小伙有前途”。 那什么才会让老板眼前一亮呢? 你要看他在关注什么。比方说公司今年总基调是“创新”,也有新资源扶持——那么你继续在老业务方面进行数据上的努力,其实是效果很低微的。如果你做出了同一个平台别人都没想到的成果,那你这个成果就会比“多10万浏览”得到更多的重视。
同理,当你思考该怎么提升收入的时候,要研究的应当是用户,去看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关注你能带给他们什么价值,而不是只关注“钱”。 有一个非常基础的道理,“钱是守恒的。”你付出的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你赚到的钱也是别人花在你身上的。 那别人凭什么给你钱呢? 除非你值得。你解决了他的某些问题,或者是给予到了他需要的价值,他才会为你付费。
再多延伸一些,除了关注需求(这是从理性角度分析),也可以更多关注一些对方的感性需求。 这是因为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并不是理性的。我喜欢你,我就买你的课;我喜欢你,就经常去照顾你的生意,虽然有同类的替代品;我不喜欢你,我就不跟你合作了——是不是很常见? 我最近刚开始调整自己这种工作模式,短期内还没积累很多案例,等再过一段时间再来跟大家分享成果~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1、自律不是靠“逼迫”出来的。而是,当你有更大欲望的时候,就会舍弃一个小的欲望。
2、不用逼迫自己非得做到。把自己要达成的那种状态,当做一粒种子种到心里;然后,慢慢去做可以接近这个状态的事情就行。
3、种子的生长需要时间,请给自己多一些耐心。
4、活着就已经是奇迹了,不必对自己苛求太多。可以有梦想,梦想实现方式参考“种种子”那一条;但是当你沮丧或者疲惫的时候,请放过自己,让自己休息吧。
5、我们的工作归根到底都是在为人创造价值,所以,要把注意力多放在“人”而非“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