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真正的王炸节目,我怕你错过

文丨独孤岛主

大家最近都忙着看春节档电影,我就怕你们错过了一档真正的王炸级节目。

那就是央视在春节期间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你看看B站上的网友评论——

这节目在B站也火了!

《典籍里的中国》讲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那些著作,有些你可能在中学课本里学过一些章节,有些你只闻其名,从来都是敬而远之。但是你知道吗,即便一个不识字的人,只要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的身上也一样存在着那些典籍故章留下的深刻痕迹。这,就是文化传承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这档节目就是想让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这些典籍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国人至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理解今天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哪些典籍中寻找答案?

所以,这个节目才不是板着脸孔一本正经念古书。恰恰相反,它采用了一种极具创新的沉浸式戏剧方法来面向观众,带给观众一种你从未经历过的视听体验和思想冲击。

重现上下数千年的历史

先说为什么这档节目会用《尚书》开头,这是由《尚书》的地位决定的。

《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就是说,中国历朝历代写下的那些后世经典,其实或多或少都可以追溯到这一部书,它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的原点。

举个例子,节目中提到,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民本」思想,这二字就是出自《尚书》中的「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它影响了后来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到魏徵谏太宗「载舟覆舟」的名言等等。

所以第一集必须讲《尚书》。

讲《尚书》,似乎该从孔子讲起,因为相传《尚书》由孔子删定整理而成,不过本集选择的核心人物却不是孔子,而是在《尚书》传承历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伏生。

后人评伏生之功,是这么说的:「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所以把伏生的故事作为节目的主线,我想是因为,「守护与传承」才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至今的密码,也正是这档节目自身的创作初衷之一吧。

伏生全家舍命护《尚书》

怎么表现《尚书》和伏生的故事,我本来觉得用「舞台情境重现」的方法就挺不错的了,但看了节目才意识到,确实远远低估了主创的创意和手笔。

它有实景演出,有影视片段,有专家访谈,有旁白陈述,有今天向古代发问,有历史对未来的寄语,我很难用一个既有的概念来介绍节目的呈现形式。

比较具体来说,节目建立了「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个相对独立的舞台形态。

在历史空间中,撒贝宁向倪大红饰演的伏生求问关于《尚书》的故事;在现实空间中,主持人王嘉宁和多位专家一边观看「历史空间」,一边访谈和介绍今人对《尚书》的研究和理解。

其实还有一个第三重空间,是节目艺术总监田沁鑫和倪大红、吴樾等表演者围读《尚书》,这部分是参演者自身对「历史空间」的审视,虽然篇幅不多,却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存在也是对「古今对话」这一命题的强化。

伏生和当代读书人对话

这几重空间中,最核心部分的是「历史空间」。

呈现历史空间的这个大舞台按照不同的时空,又可分为三种性质,一号主舞台和三号台上演大禹治水和定九州、牧野宣誓的历史故事,这部分是《尚书》所记载的内容;二号舞台是伏生的书房,他在这里向晁错传经,和撒贝宁对话;三号台的另一部分,是伏生幼年读书处,这是伏生自己的「闪回」。

细数下来,单单这个历史空间就包含了至少四个年代,它们在同一个空间中彼此凝视、对话,随着镜头的剪辑切换,观众的视线在不同年代之间无缝跳跃、进出,真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完成了对沉浸式戏剧的创造性发挥。

举一处例子,撒贝宁询问伏生,《尚书》好在哪?灯光一暗,镜头一转,来到旁边的童年闪回舞台。

童年伏生答完先生关于大禹的提问,镜头再回到伏生书房,撒贝宁继续追问大禹的故事,画面随着伏生的目光又来到另一处舞台空间,演绎大禹定下九州之分。

就在这三言两语之间,视线随着镜头在舞台上流转,几千年往事钩沉。

创造性的舞台空间设计

书馆本身是极尽实在还原的场景,而通过甬道连通的异度空间,是撒贝宁来时的现代,也可以是背景深沉写意的牧野宣誓所在,亦可以幻化成伏生即将进入的现实世界。

在沉浸式的舞台内外,节目为观众建立了一个虚实相生、富有传奇性而又平易近人、被节目外的观众和嘉宾审视,同时又审视着典籍里的多重历史现场。

说说撒贝宁吧,他一出来就让我眼前一亮。一开始我以为他是节目主持人呢,但很快发现并不是,他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参与到对历史的回溯和探寻中,所以他其实也是戏剧的演出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他有二十年没有登上过戏剧舞台了,但我客观评价,看上去纵然不如倪大红老师老练,但他的情绪起伏和语言节奏,都在角色需要的那个点上。

这些年,小撒以「芳心纵火犯」的人设,活跃在各种类型节目的舞台上,就好像没有他handle不了的场面。这次的演出需要他调动出自己凝重、儒雅的那一面,果然他再次纵火点燃了我的心。

撒贝宁演得还真挺不错

而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作为历史空间这部分的定海神针,决定了整台演出的厚度

他所扮演的伏生是一个已经接近百岁的老人,因此对刚刚六十的倪大红来说,形体、语速、心理状态都要有一定变化才行。当然,可能很多观众知道倪大红四十多岁时就演过八十多岁的严嵩,变老还真是他的拿手好戏。

还有观众更熟悉倪大红演的司马懿,那应该对其颇具神经质的内心外化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倪大红处理角色时往往会闪现的人物特点。

倪大红演九旬伏生,浑身都是戏

在演绎伏生时,倪大红的身体动作固然缓慢,但眼神永远是明亮的。在一场讲述护书过程中失去妻子,自己全家守护典籍的场景中,倪大红身体微斜,仿似昏聩,但仍条理清晰地娓娓道出自己的情感,大义之人的一片赤诚灵魂,在倪大红演来仿似超越了世俗肉身的羁绊,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地。

倪大红的眼神诉说千言万语

正如伏生所言,《尚书》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的行政地理划分,也提炼总结了「民本」等思想。伏生毕生所愿,就是把这些精神遗产代代相传,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心血是否成功流传后世。

伏生期望《尚书》永传后世

于是,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将伏生请到了我们今天的图书馆,让伏生亲眼见到文脉代代相传,直达民族未来的景况。戏中的伏生被两千年后的世界感动,他虽然看不懂手机,却明白了从竹简到云端的载体变迁令文明的传承更加安全,他尽管来自遥远的两千年前,却能够从小孩子集体背诵「禹敷土 随山刊木 奠高山大川」中明白,他的一生心血,已在两千年后开花结果。

我们这些戏外之人,看到这一刻,肯定也会心有所动,对那些故纸堆里的典籍,产生全新的态度。

典籍从来不是死的,它一直在回答「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的终极问题。

历史和当代互相致谢

在后续的节目预告中,我发现《史记》《论语》《孙子兵法》《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都排在播出日程之上。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这些典籍有史书,有文学,有语录,还有工具书,它们的体裁、内容、成书年代背景各有不同,其流传史亦充满传奇性,那转化为节目之后,每一集的面貌肯定会完全不一样,也会对节目组带来各式各样的创意挑战,因此光看到这些典籍的名字,就已令我期待无比。

说到底,我喜欢这档节目,当然不仅因为这是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我通过它对中国人精神脉络的流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得知道,中国人是怎么成为今天的中国人的,以及,未来的中国人会是怎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