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万发金:如何助力来访者开启探索之旅——读《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原创作者:万发金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如何助力来访者开启探索之旅?——读《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140多年来,在无以计数的心理学家的努力下,心理学蓬勃发展,心理咨询技术更是流派纷呈。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迈克尔·怀特作为叙事疗法的创立者,集二十年咨询治疗的经验,写出了他治疗探索的大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一书。这本书,早在2013年左右,就买到了,但当时仅仅是随手翻阅了几页,也和众多的看客一样,把它“束之高阁”。这一放就是8年。8年啊!一个“抗战”般的漫长时日,竟然让这本书静静地挤在书柜里,黯然失落。这次,阅享读书会又开始了第十期的线下阅读活动。我打开了书柜,这本《叙事疗法实践地图》赫然在目。我从密密的藏书中抽出了它,捧在手里,似遇见了久违的朋友一般爱不释手又心有内疚。在辛丑金牛之年的春节,我开启了阅读《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之旅,逐次领略迈克尔·怀特的一个个叙事疗法技术。为什么作者将自己一生的对心理咨询的探索叫做“实践地图”?我首先从“前言”中找到了答案。作者小时候,先是在10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辆自行车的生日礼物,这珍贵的礼物成了他带着好朋友和地图游历周围社区的助力者。在他13岁那年,父亲用买来的一辆不错的车带着全家穿越南澳大利亚,这次旅途也是在地图的帮助下,他们随心所欲的探索每天的新征程。这些幼年的出游——特别是一张地图,成为迈克尔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地图的引导下进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竟然成为影响后来他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帮助来访者探索未知的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前言的一些句子,就是对这些缘起的解说:“一生对地图的迷恋,让我把它看成了一种隐喻,帮助我理解工作时人们向我咨询的一系列担忧、困境和问题。当我们一起坐下来时,便开始了一次目的地不明确、路线也不确定的旅途”。运用这样的地图,可以“在和来访者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时,找到旅行初起的未知之路。”……“一个自我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发现生活疆域中被忽略的地方。这让人们能用超出其想象的途径来探索他们生活中的困境与问题”。“这样的地图形成的治疗性探索,将成为灵感的来源,有助于治疗师丰富其自身工作的故事乃至其整个生活故事”。这些话正是对心理咨询过程和途径的准确表达。地图,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是来访者在咨询师的真诚陪伴下,所进行的一次目的不甚明确、线路也不很确定的心灵之旅。而这样的旅行过程,就是要咨询师陪伴、引领着来访者对他以往的、已逝的生活进行不断的探索的过程。迈克尔把自己在治疗实践中探索的方法毫不保留地呈现给我们。从目录上,我们看到作者总结了叙事疗法六大核心技术:外化对话、改写对话、重塑对话、界定仪式、凸显特殊实践对话和支撑性对话。《叙事疗法实践地图》的六个章节,虽然从字眼上感觉有些深奥,但努力走进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尔的叙事实践地图的技术描述中,就有一种“拨云见雾”阅读快感。“对外对话”技术。作者首先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什么是“对外对话”这一技术及其作用。暂且引述作者的一些观察现象和由此提出的观点:“人们把问题归因于他们自己或别人的内部属性——也就是说,他们或其他人本身就是问题,这种信念,只会让人陷入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中。”但在作者看来,“对外对话的技术可以通过把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外化对话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成为了问题本身,并不是这个人。”“对外对话”技术的提出,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可见而且可行”。这从作者提供的一个叫杰费里小顽童的转变的案例看出这样技术的“可见而且可行”之处。如果细致研究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一系列对话,你就会深信作者的观点“在外在对话中,问题就是问题本身——不是人”。我们有这样惯有的思维,发生的问题和这个人是等同的。但是,在“对外对话”技术中,“问题”与“人”是分离的,那些“问题”是附体在“人”身上、被作者形象地比喻为“捣蛋鬼”的“身外之物”。咨询师巧妙引导附着“问题”的来访者看清自己身上的问题和问题的破坏力。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外对话”技术也正具有这样的效应,可以“帮助人们有机会跳出问题的‘游戏场’——也就是说,站在问题可以控制的地域之外看问题”,就出现了来访者有效的审视自我,观察自我,获得“旁观者清”的效应。当然,运用对外对话技术,咨询师的提问设计要精巧,采用拟人化使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在引导来访者自我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把缠绕身上的各种问题巧妙地剥离下来,让来访者纵身跳出“问题”缠绕的困境,一步步认识、认清这些问题,并在进一步的引导下产生一些对应的策略和办法。“改写对话”技术。一般情况下,来访者走进咨询室的常态,总是带着自身的故事进行叙事,反映在故事的生活总是带着损失、失败、无能、绝望或是徒劳感的。而“改写对话”技术则是“要求人们继续发展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同时也帮助人们察觉曾被忽视却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或经历。这些事件或经历被作为是‘特殊事件’或是‘例外’”。这些“特殊事件或例外是改写对话的起点。他们是对话初期难以发现的,为生活的全新诠释提供了切入点。”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点拨和引导,鼓励来访者回溯过去的生活经验,开放思维方式,运用想象力,利用有意义的资源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咨询师的进一步引导下,来访者对曾经被忽略的部分感到好奇和痴迷,随着对话的展开,这些潜在的故事情节会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为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困境和窘境提供了基础,让来访者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况下,有信心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作者例举了好几个运用“改写对话”的实例。其中,15岁的利亚姆,已经辍学4个月了,社会性退行非常严重,几乎不离开他的卧室,非常不善于交流还伴有抑郁。他的妈妈碰巧发现了他的日记,一个更加让妈妈担忧的是——日记里充满了自杀的主题,而且,利亚姆已经尝试过两次自杀。这样的例子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与典型性。现实中,这样的个案也是比比皆是,困扰着无数个家庭。好在利亚姆在妈妈的说服下,接受了咨询。经过了十多次的咨询,通过“改变对话”的形式,一切的改变都从此开始了。迈克尔的“改写对话”技术的创设深受文学创作的启发。好的文学是留白的艺术,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是一种再创作,正如布鲁纳所说的“伟大作家带给读者的礼物是使读者成为更好的作者。”在迈克尔看来,心理咨询师的治疗也是这样的再创造,“治疗师通过让来访者注意到生活故事情节中的空隙——通常这是被称作‘不重要的’故事情节——鼓励他们通过开动脑筋、运用想象力,调动生活经验来填充这些空隙。”咨询师的“改写对话”技术与文学创作的“留白”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种“改写技术”,能够唤醒来访者已经被遗忘了的、埋藏在心底深处的童年记忆得以挖潜、浮现,上升到意识层面。作为一名咨询师,贵在倾听来访者的故事陈述、激发潜能,陪伴来访者重构生活的希望,达到疏通心理、完善人格、治愈心疾的目的。“重塑对话”技术。作者一开篇就说“提出重塑对话是根据这样一个观念:身份认同奠基于‘生活协会’,而非核心自我。这个‘生活协会’的会员是一个人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心理投射中的重要人物,这些重要人物的对话对这个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具有影响力。”怎么样,初读这段关于“重塑对话”的概念表达,感觉也不太好理解吧!好在作者例举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咨询案例:杰西卡的故事,会让我们比较好地领悟到什么是“重塑对话”。杰西卡是一名40多岁的女性,因为童年和青少年阶段被父母虐待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再导致她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非常消极,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感觉生活没有希望,为此她多次差点放弃了生命。能够让她坚持活下来的一点微弱希望就是她觉得将来什么时候会有变化。咨询师迈克尔和她的对话开始了。征询让她能够坚持生活的那点希望是什么?一位当年的邻居在杰西卡挨打两年的时段内,都会将其带进家里,给予身体上的安抚,给她做饭吃,教她缝纫和编织……咨询师通过一系列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提问技术,很好地鼓励、启发和激发来访者杰西卡,重新建立起正确的身份认同。接着,咨询师又逆向设计提问,让来访者仔细体味自己对邻居生活的贡献。这让杰西卡十分吃惊——我那么饱受父母的虐待,被好心的邻居施以援手,从来都是单一、被动的角色,哪有什么贡献啊?这是我们很多具有哀伤感、空虚感、凄凉感以及绝望感的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迈克尔就是这样反其道行之,设计一系列精巧入微的提问,一步步进行诱导,挖掘重塑对话内容,使得来访者“被这些问题以及其他类似的问题强烈地震动”,认识到贡献可能是双向的。这样的重塑对话不仅使来访者在内心产生一股冲击力,一次强烈的震惊,更是激发出个体本身深藏的一种生命潜能。一个弱者的潜能如果被激活,他就会变成强者,生命就会出现转折。每个咨询师都希望咨询治疗过程中,能够发生这样神奇的转折点,这是有效咨询的一种呈现。什么是重塑对话呢?从其作用来看,是像作者所概括的“重塑对话不是被动地回忆过去,而是有目的地重塑一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关系的历史,重塑一个人对当前的生活和对未来生活的投射的认识。”在“结语”部分,作者总结说“重塑对话把人生视为一个由各种会员组成的协会,通过特定的方法让人认识到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自己过去和限制经历过的人事物共同影响的结果,可以看到不同的可能性,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重构自我认同”。重塑对话治疗方法,对那些长期以来附着有大量负面情绪的个体,有着极为明显的帮助作用。通过一系列的重塑对话,会让这一类来访者出现生命的“拐点”,即在以往生活关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的影响下,通过咨询师的巧妙点拨,撞击来访者的心灵,让来访者“重拾和过去、现在生活中具有重要关系的人直接的关系”,达到矫正以往的过于偏执、过激的不良认知,出现生命的转折点。“重塑对话”技术有着清晰的流程,其提问技术分两步骤来实现。第一部分提问方法包括:要求来访者重新描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自己生活的贡献;第二部分提问:鼓励来访者重述他对这个生活中的大人物的生活做了什么贡献。相信,你对“重塑对话”的内涵和步骤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吧!“界定仪式”技术。关于“界定仪式”的话题,单纯从字面上是不太好理解的。迈克尔用于心理治疗的“界定仪式”技术,是起源于文化人类学家梅耶夫的作品。作者认为梅耶夫在犹太社区从事的“界定仪式”活动给这些终老孤独的犹太人群体培育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作者移用到了心理治疗,并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借鉴使用。一般情况下,来访者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走进咨询室的。而使用“界定仪式”方法,治疗师给来访者创设一个全新的选择机会,一个显著的做法是介入外部见证人这样一个角色,来接纳来访者的生活故事,并进行重述,让来访者进行共鸣,以促进来访者心理疗治的效果。外部见证人的来源广泛,多数是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圈子、同学、同事、邻居、商店主等数人,来访者不认识的社会群众,更多的是早期接受了咨询治疗的人。我们知道,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善举,尤其是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人,当他获得了帮助体验了心灵的慰藉,也往往愿意施爱与人。所以,构成“界定仪式”的人员主要是曾经的来访者。迈克尔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界定仪式”的结构形式。在治疗实践中,界定仪式被分成三个独立的阶段,也可以叫做“三部曲”。一是来访者讲述重要的生活经历。在这个阶段,治疗师和来访者做访谈,外部见证人做听众;二是应邀参加界定仪式的外部见证人的复述。在适当的时机下,外部见证人和来访者交换角色,即来访者做外部见证人的听众,外部见证人做重述;三是来访者对见证人的复述进行再复述。三个阶段的程序看起来简单明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咨询师的问题设计和适时调整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外部见证人的复述阶段,咨询师要保证复述有助于引发来访者在倾听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作用。为此,迈克尔提炼出四种提问的方式。引导参与的外部见证人在复述的时候,要把焦点放在表达上,放在意象上,放在共鸣上,放在触动上。即便是在第三步,谈话也遵循四种提问方式——表达、意象、共鸣和触动来进行。总括来看,“界定仪式”是巧妙地将外部见证人角色引入了心理咨询过程中,是一种借力借势促进治疗的方法。“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技术。咨询工作的意义在于咨询师要设法发现、发掘那些往往“沦为历史的虚空”的“独特发现”事件,成为“可以开发人们新的生活的故事线索”(作者语)。在这一技术下,来访者是故事体验的第一作者,咨询师仅仅是组织和参与者,帮助人们体验那些被忽略了的生活,并描述和反思这些体验。作者例举的案例十分的典型。被少管的14岁的彼得,平时只要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变得狂躁,做出令人恐怕的破坏:诸如破坏财物、打架或小偷小摸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彼得这样问题的青少年还有很多,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给社会增添一个反社会性人格的人,将来会危及到社会的安宁。如何疏导、调理彼得这样的极端、具有破坏性人格的来访者?咨询师运用了凸显特殊事件对话这一技术。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咨询后,咨询的效果令人满意。彼得再没有发狂毁坏东西、打伤他人,还提前出狱。再后来,参加了一个青年组织,几个月后成为了这个组织的领导人。有效的咨询背后是咨询师的不懈努力,还有“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技术的使用。咨询师鼓励来访者进入“说服模式”,在不断的提问技术支持下,让来访者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成为备选的“特殊事件”,再以此为切入点开启丰富的故事,“在不断发展的人生故事中,来访者对自身经历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体会,都得到了发展或是重建……这为来访者提供了发展人生的平台”。作者将这种技术的访谈过程提炼成四种类型的提问:第一类提问:形成特定的、接近体验的“特殊事件”界定。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将访谈引到对来访者有重要意义的“特殊事件”上,来访者要用接近自己体验的语言对“特殊事件”进行更详细、更深入的说明,使得这种“特殊事件”得到进一步的描述,并且能发掘出这种“特殊事件”更深层的内涵。第二类提问:描绘“特殊事件”的影响。第二阶段的调查重点在于找到过去“特殊事件”的影响。第三类询问:评估“特殊事件”及其影响。这一阶段,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评估所发生的“特殊事件”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评估工作由一些问题导入。第四类询问:证明评估结果。在第四阶段,主要是探讨来访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评估。设计一系列封闭性问题,推动咨询的过程发展。在整个的咨询过程中,可以看出迈克尔这名叙事疗法的创始人,对提问技术的锤炼,他在咨询中迅速、简洁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显示了一名成熟心理学家对咨询技术的驾驭能力。“支撑性对话”技术。支撑性对话技术是迈克尔借助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学习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基础上创设的技术。这一技术主要针对一类在生活中处于有强烈的挫败感的个体。主要通过五种提问方法组织咨询过程,支持来访者超越“最近发展区”。咨询师所做的是为来访者搭建超越“最近发展区”的阶梯,甚至降低提问的难度,促使来访者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问题的所在。终于,利用半个月时间,完成了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的重要代表作品《叙事疗法实践地图》的初读。在轻轻合上书页的瞬间,内封上几行字再次深深映入眼帘: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琼,她总是那么慈爱,那么包容,为了给孩子们创造她不曾享有的机遇,含辛茹苦。诗一样的句子,真挚的表达了迈克尔对母亲的爱与怀念。但我也突然感悟到:作者将毕生创立的叙述疗法技术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社会,给心理咨询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迈克尔·怀特也是那么的“慈爱”、“包容”,还有“伟大”。

作者简介万发金,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草原英才、阿拉善英才;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健康管理师。发表教学专著《一路走来》、《行走在生命课堂》,论文发表或获奖50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