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第四次产业革命已来,大量工作将被AI代替,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免遭淘汰?
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将会引起一场失业浩劫,流水线工人、电话客服、货车司机、保安等重复性、常规性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是检验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普通记者和数据分析师等职业,也会因为缺乏创造力而面临被踢出局的困境。
科技的发展令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不安与迷茫。对此有所意识的父母已经开始为孩子未来的职业方向而惆怅。
今天分享著名中国企业家李开复在2018年发表的TED演讲。李开复先后在苹果、SGI、微软等多家IT巨头担当要职,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创新工场,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先行者”。
所以,由他来谈“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谈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极具说服力。
点击视频,观看李开复的演讲:人类和AI将来会如何共处
大量的常规性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占领,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里保持优势?如何与人工智能更好地共处?
李开复说,一是创造力,二是情感,在这两个轴上,人类可完胜机器,“我们应该创造具有同情性的工作,而人工智能将成为创造者的好工具,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能变得更有创造力。”
对此我深表认同。阿尔法狗赢了柯洁,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可以打败人类的“最强大脑”,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难以发挥创造力实现创新的跨学科融合,以及缺乏情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的跨学科指的并不是简单、机械的“1+1”。人工智能的“大脑”内存和容量远超人类,别说是“1+1”了,即使n个1相加,只要输入相关程序和素材,其眨眼之间就能实现“跨学科”,既能当前端客服,又能当熟手技师,同时还是财务会计。
这都不是真正的跨学科,这只是按照人类的指令进行学习技能的叠加。
真正的跨学科是利用既有的知识、经验、三观,加上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对社会上的某些规律有创新的、更深入的理解,然后开辟出一个新的交叉领域,一个新的事物。
这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人工智能强在“执行”,而人类的优势在于“策划”,也就是李开复所说的创造力、创新力。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利根川进的跨学科经历,令他成为了一位“从细胞层面研究记忆的神经机制的大师”。(点击回看:【好文荐读】诺贝尔奖得主的颠覆性发现:记忆竟可以“失而复得”)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教授文小刚也拥有跨学科的背景,这令他取得了很多研究者一生都难以实现的、令人艳羡的科学成果!(点击回看:【好文荐读】有智慧的父母应有意识去引导孩子“跨界”,走少数人走的路)
我也是跨学科的受益者,跨了临床医学、麻醉学、成瘾医学、精神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众多学科,才有了如今对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突破性的发现,以及精准化的心理干预。
至于人工智能的另一个短板——缺乏情感,这是更加显而易见的问题。
无论再精密的程序,再高超的“深度学习”功能,再逼真的人体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也无法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同理心、有共情力、有爱的人类,也就无法给予人类真正有共鸣的回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还有一点李开复没有讲到。情感和创造力这两个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很多时候,情感是创造力的基础和驱动力,而创造力的发展又可以反哺人们的情感。
就拿不少社交软件产品的开发来说,正因为有更充沛的情感,更好的同理心、共情力和感受力,开发人员才能创造出更打动受众的产品。一个真正好的、有生命力的社交软件,一定是可以增进人类的交流和情感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幸运。我所从事的精神心理诊疗和深度心理干预领域,不仅创新地实现了跨学科整合,而且我们处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的情感。这极难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有患者将我们的心理干预誉为“在灵魂上动刀”。
因此,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具备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创造力,并一定要拥有终身学习和真正的跨学科思维。
如果孩子已经站在了选择职业的分岔口,可考虑引导孩子从事有更高情感需求的工作,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就业方向。
另外,我还想谈谈李开复的个人经历。
在演讲一开始李开复就说:“首先,让我承认我价值观中的错误。”
李开复原本是一个工作狂,就连孩子出生当天,他还着急着去向领导汇报工作。那时的他把工作的重要性置于家庭之上。在工作上获得认可、创造价值,这可能是他的主要自信来源,也构成了他的主要价值观。
但就在事业巅峰期,李开复患上了淋巴癌。这是康复率极低的一种癌症。虽然后来通过化疗,李开复的癌症已大幅度缓解,但这段患病经历颠覆了他的三观。
他在化疗过程中读了一名澳大利亚护士布朗妮·维尔撰写的《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
布朗妮·维尔通过长期的真实观察和访问发现,面对死亡时,没有人为自己在生命中工作得不够努力而感到惋惜,他们只后悔自己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爱的人相处,并且没有及时表达、传递自己的爱。
在与死神擦肩而过以后的李开复意识到,家人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之前的他完全是本末倒置了。人生中最基本的价值和幸福并非来源于工作,而是亲密的、良好的家庭关系。他开始改变自己,减少工作时间,多陪伴妻子、孩子和母亲。
之前我们也分享过另一个TED视频,讲述哈佛大学通过7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幸福人生的秘诀是良好、稳定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其它。(点击回看:哈佛大学7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关于幸福的决定因素我们都搞错了)
但现实中有很多人与以往的李开复一样,甚至不乏成功人士、社会名流,尤其是男性,他们总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甚至不舍得推掉工作陪家人好好吃一顿饭,几乎完全缺席孩子的成长,忽视伴侣的付出,缺少对他们的理解和关爱。
很多人一生都在奔波,一生都在忙碌,却忘了陪伴身边最亲近的人,直到临终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希望这些人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的三观,停下来思考真正的人生意义。
我们还需要调整好家庭里的、亲密关系的排序。对于一个有家庭的成年人而言,夫妻关系应该是第一位的,这往往是排在第二位的、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与父母的关系应是第三位,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应是第四位。
这个排序不是让你一味顺从配偶,更不是为了保持夫妻关系而牺牲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而是你要时刻有此意识,配偶才是你最亲密的、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到老的人,他们的情感需求应该被放在第一位。
当然,为人父母者,一定不要只顾赚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及内心的感受,缺乏陪伴,造成亲子关系疏离。
为人子女者,也不要只懂得奋斗,忽视了年迈的父母,莫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感慨“子欲养而亲不待”。
希望李开复的独特患病经历和发人深省的演讲能够令大家有所觉悟,及时做出改变,减少人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