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思考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有些任教多年的老师,习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习惯了完成教学任务,习惯了应试教育,习惯了按部就班……同时在如今课改深入的阶段,有部分老师又习惯了完成上级检查,习惯了上了一堂公开课,用了课程标准中的几个口号,走过场完事……
归根结底,有些老师把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似乎只比普遍企业职工好一点而已,亦或因为有寒暑假而做教师等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心冷漠了,触觉粗糙了,思维懒惰了,是因为没有了热爱,没有了激情,没有真正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对教育的信仰、理想、温度、倾情等等自然也泯灭了,更难以提及积极上进的态度,“每日三省吾身”就更说不上了……
所以导致了一些教师:习惯了原地踏步,习惯了用十年寒窗的知识,还有上岗培训和无可奈何的各种继续教育得来的少得可怜的知识,来敷衍课堂、影响学生。
当网上出现有人留贴“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不配当语文老师”时,一些老师又不服气了,有的开始漫骂了。
当下,我们缺少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心平气和地扪心自问:
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是否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
我们的课堂,有否能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正是缪建平为什么要说“坚守”这个话题的理由。
如果教师缺少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缺少对学生生命细节的关注,那么教师又怎么去奢谈实现远大理想、远大目标呢?
如果老师总是在生活的常态中行走,没有了诗情,没有了慧心,有的只是抱怨这个孩子,责怪那个孩子,老师又如何培养出充满人文色彩的学生呢?
如果老师缺少对课堂教学及儿童心理的探索精神,缺少坚持不懈的为一个教育教学问题持续探寻的恒心和毅力,那么老师又怎么能培养出执着追求的学生呢?
如果老师习惯了沿着一条线行走,没有想着在每节课、每一天去创意地、创造地开展工作,老师又怎么能奢望学生去创新呢?
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一问句,应该成为老师的晨钟暮鼓,要让它时时敲击着老师逐渐麻木的良知。作为人师,老师应该经常问自己:“应该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