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漫谈中医应对这类状态的四种方法
----从三个治疗“少阳证”的经典方谈起
在《伤寒杂病论》构建的“六经”模型(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中,小柴胡汤治疗的是少阳证。
一、病机
所谓少阳证,就是邪气进入人体后,深入到表里之间,正邪相搏于半表半里的状态。 当“邪气”胜过“正气”时,人就会“恶寒”; 当“正气”压倒“邪气”时,人就会发热; 1)由于“正邪之争”处于“胶着”的状态,所以人的状态也会在恶寒和发热之间随之变换,就会觉得“忽冷忽热”, 这种忽冷忽热也叫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外,由于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部位,会导致少阳经枢机不利,导致出现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等症状,这是少阳病第二个重要特征。
2)当少阳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内外阳气俱虚,人体所以怕冷;此时邪气聚留于胸胁,人体所以感觉胸胁微胀满;津液不布,人所以感到口渴;直至成为兼有气虚者,则有体乏人累之感。 治疗方法----则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少阳病往虚的方向发展情况。
3)若是往实的方向发展呢?也就是说,患者不仅仅出现了往来寒热,郁郁微烦,呕吐等少阳证的症状,还出现了“按之心下满痛”,“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甚至“汗出而谵语”等“热结在里”,“燥屎在胃中”的症候。这时治疗----不仅仅需用“和解”之法,还需要“急下之”,此时治方可用大柴胡汤。
●总结:症状发展不同阶段与用方的主要规律是:
a 少阳证初期,治用小柴胡汤,
b 少阳证主症不变的情况下,若往虚的方面发展,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c 往实的方向发展,治用大柴胡汤。
柴胡是治疗少阳证的标志性药物
d 但是经过发展,后世中医发现,光用这三个方也解决不完“寒热往来”的问题,特别是少阳证兼有“湿邪秽浊之气”时, 于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治法,叫“芳化透达膜原”法。
二、《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经典方子。后世中医经过探索,发现光用这三个方子治疗“寒热往来”,“半表半里”,是不够的。那么,他们发现了什么新的临床现象?想出了什么新的办法呢?
1)这类临床现象的典型特征是舌苔----白厚腻浊,如布积粉
早在1882年,一个叫雷丰的人发现:一年四季,人都有可能感受“不正之气”而得病。此人的医术乃是家传,其父雷逸仙的医术在当地已有显赫名声。雷丰传承得父亲的手艺,且孜孜不倦,刻苦专研,行知合一,最后撰写了一部书叫《时病论》。看看书中记载他所发现的临床现象:患者寒热往来,寒多热少,身痛有汗,手足沉重,时时欲呕,腹部胀满。特别是伸出舌苔来看,舌苔白厚腻浊,如布积粉,脉缓或者脉滑。
舌厚如白色积粉
如果我们把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整合起来,那么这类症状就叫“少阳证兼感湿邪秽浊之气”。
在这儿:“少阳证”分析的是人体的状态:病邪正处于表里之间,正邪处于反复交争之势,病性属阳。而“湿邪秽浊之气”则是对“病邪”进行分析后的发现------此乃“湿邪秽浊不正之气”。两者其实是不矛盾的。
患者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可见湿浊郁结极重。 治用一般化湿之品,则只是隔靴搔痒。
遂用厚朴,槟榔,草果----温燥湿浊,破戾气之郁结,除伏邪之盘踞; 再用藿香----芳香化湿;半夏----畅气和中;生姜----温中止呕,黄芩----祛除湿中蕴热,甘草----调和诸药。
草果
这就是雷氏家传的“雷氏宣透膜原法”。
2)这个方子和吴又可的达原饮有什么区别呢?
吴又可的“达原饮”效力没有这个“雷氏宣透膜原法”猛烈----“达原饮”中没有生姜,半夏,藿香,但是有知母,芍药滋润酸敛;所以“达原饮”当用于“湿浊壅盛”兼有“热伤津液”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