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常用治疗药物汇总!
作者:王载欣
审核:陈楚雄
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来源:逸仙药学V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一天内患者听力下降至最低点(少部分第3天降至最低点),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同时可伴有耳鸣或眩晕,部分患者有自愈倾向。
一、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引起耳聋, 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一般认为,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季节性因素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
突发性耳聋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4点:
1.耳聋:多为单侧耳聋,发病前多无先兆,少数患者则先有轻度感冒、疲劳或情绪激动史。耳聋发生突然,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患者可在3天以内听力损失方达到最低点。
2.耳鸣:可为始发症状,大多数患者可于耳聋时出现耳鸣,但耳鸣也可发生于耳聋之后。经治疗后,多数患者听力可以提高,但耳鸣可长期存在。
3.眩晕:一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多为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与耳聋同时出现,或于耳聋发生前后出现。
4.其他:少数患者可有耳闷堵感、压迫感或麻木感。
二、治疗药物介绍
突聋治疗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等)的方法,早期治疗有效率高,因此,突聋的治疗应该是“争分夺秒”的进行,以免损伤耳蜗神经,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错过黄金治疗期。
常用的治疗药物介绍如下:
1.糖皮质激素
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口服给药,晨起顿服;连用3天,如有效,可再用2天后停药,不必逐渐减量,如无效可以直接停药。激素也可静脉注射给药,按照泼尼松剂量类比推算,甲泼尼龙40mg或地塞米松10mg,疗程同口服激素。
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鼓室内注射可用地塞米松5mg或甲强龙20mg,隔日一次,连用4~5次。耳后注射可以使用甲强龙20~40mg,或者地塞米松5~10mg,隔日一次,连用4~5次。如果患者复诊困难,可以使用复方倍他米松2mg,耳后注射1次即可。就激素副作用而言,激素局部使用比口服全身用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2.改善微循环药物
银杏叶提取物等可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脏器血液循环及末梢微循环,改善耳内局部微循环等,缓解缺氧及供血不足导致的听力受损。
脑栓通胶囊由蒲黄、赤芍、郁金、天麻、漏芦组成。具有活血通络,祛风化痰功效,可改善突聋的眩晕耳鸣症状。
3.离子通道阻滞剂
利多卡因可通过血-耳屏障进入内耳,改善前庭和内耳的微循环,减轻内耳淋巴水肿,并抑制Na+通道,阻滞传入冲动,从而衰减或消除耳蜗及前庭的病理刺激,使耳鸣和眩晕症状减轻或消失。
氟桂利嗪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可阻滞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防止细胞内钙负荷过量,也可防止缺血缺氧时大量钙进入神经元,改善脑微循环及神经元代谢,抑制脑血管痉挛、血小板凝聚及血液粘滞度增高等,此外还有细胞膜稳定作用,可改善突聋的眩晕、耳鸣症状。
4.倍他司汀
对内耳循环有改善作用,增加耳蜗血流量,以减轻内耳积水。
5.营养神经类药物
甲钴胺、维生素B1、神经营养因子等。
三、分型治疗推荐方案
突发性耳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根据不同分型,推荐不同治疗方案:
1.低频下降型
①由于可能存在膜迷路积水,故需要限盐,输液量不宜过大,最好不用0.9%氯化钠溶液。
②平均听力损失<30dB者,自愈率较高,可口服给药,包括糖皮质激素、甲磺酸倍他司汀、改善静脉回流药物等,也可考虑鼓室内或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听力损失≥30dB者,可采用银杏叶提取物+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
③少部分患者采用②的方案治疗无效和(或)耳闷加重,可给予降低纤维蛋白原及其他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治疗。
2.高频下降型
①改善微循环药物+糖皮质激素;
②离子通道阻滞剂对于减轻高调耳鸣效果较好;
③可考虑使用营养神经类药物。
3.全频听力下降者(包括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
①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
②糖皮质激素;
③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建议尽早联合用药治疗。
征 稿
稿件要求:1500字以上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