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防洪,不能靠打嘴仗
从小生长在长江大堤边,从记事就开始经历洪水,对洪水司空见惯,但每次还是会被那么多人的万众一心感动。98年的时候,大堤上每隔一百米就是一个帐篷,就是一个责任单位,外面立着的就是生死状,现在到哪儿都觉得这是最自豪的事情。
今年的三峡6月份预留防洪水位是145m,直到7月13日这个水位才到150.45m……,而三峡的标准蓄水位是175米,三峡的坝顶高度是181m。可想而知,今年也是一场硬仗要打。
今年的降水量和98年其实有的一拼了,九曲十八弯处,三峡的意义在于:没有三峡之前,每年靠人力上堤抗洪,长则两到三个月。有了三峡的错峰调节和蓄洪之后,基本上可以保证每隔3年才需要人力上堤抗洪,三峡的存在重大意义在于避免了连续洪峰的到来,削弱峰尖,给长江中下游争取宝贵的抗洪战略调整时间。200亿方不多,但给了下游“抻“”的机会。
前几天公司里的几个老头在抨击嘲讽三峡大坝,卑微的我只能唯唯诺诺不敢反击。他们只知道不停地高谈阔论,谴责这个批评那个,说这个问题很简单,解决起来又不难,怎么实现我不管。自己的家园马上都要被洪水淹没了,还不赶快为保卫家园而战。堤坝要加固好,等待洪峰来临,希望能挺过去。
网友李华说:现在虽然江西鄱阳湖情况紧急,我们湖北好多地方,听从安排,给下游减小压力。不仅不往江里排水,还主动破开小江堤,让江水直接淹没我们在小江堤和大江堤之间的蔬菜水产基地。为了大局,每一个小老百姓都做出牺牲,试问周边哪个文明国家能做到?
湖北荆州,没有三峡大坝之前,每年洪水都会淹没一半的田。如果时间短影响就不大,就是收割难,齐腰深的淤泥,时间长了就绝收,三峡大坝以来就没有淹过了。三峡之前,我们那每年夏天都要拉闸限电,三峡之后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了,感触很深刻!
长江中下游一带如果是两季稻(早稻+晚稻),7月20号前后正是即将收割早稻,这个点被水淹的话,稻谷会倒伏在地里,这个阶段泡水后,稻米的质量会很差,米会变红。 如果只种一季,正是中稻抽穗的时候,水稻如果被淹2-3天,80%会绝收。关键是抓紧时间重新育晚稻的秧苗,因为这场洪水把晚稻的一部分秧苗也毁了。
三峡大坝才开始蓄洪水,现在提升长江水位,可以加快洪水入海。等到第二波洪峰,三峡的作用就来了。今天的洪水和98年差别不大,20年的中国不是不是98的中国了。这次抗洪,多么应景。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华夏民族的骨子里深植了与天地奋斗的基因。一代人永远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希望我们95后这一代长大的时候中国已经有说虽远必诛的气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