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是非谁管得,忠奸疑信谅天知。
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的九千岁府上,袍笏登场宾客盈门好不热闹,一身寿衣的魏忠贤志得意满地望着院落中堆成坟山的贺礼,嘴角溢出难以掩饰的骄狂之气。过了良久,突然眉头略略一皱——似乎哪里有些不对。正此时管家蹀躞而来,走到近前低眉扬声道:“太仆寺卿李春烨李大人,敬奉猩猩红羊绒喜毯一条。”
众客听了都忍不住为礼物的寒酸窃窃讪笑,魏忠贤却眉头大展:“终是李公想得周到!”,随即便命人将喜毯铺在寿厅之上,居然丝毫不差正好合适,连四角厅柱的柱磉都预留得妥妥帖帖。原来这位李春烨大人,前些日子曾特地私访魏府,借着上下踱步的机会,测量了寿厅的长宽尺寸,回去后立即令人定制了一方地毯。
送礼直抵人心,却并未破费多少,这就是官场上的心机高妙的李春烨,步量制毯并非他的首创,前人早就用过,算是一种比较老套的献媚手段。但机关并不止此:若干年后天启驾崩,刚刚登基的崇祯,第一时间拿最碍眼的权阉开刀,魏忠贤势力被彻底打垮,但查抄其府邸时,竟找不到李春烨阿附魏氏的丝毫证据。
原因很简单——当年的寿宴刚刚散席,李便偷偷找到账房先生:“卑职礼薄,不堪留记。”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将礼单拿了回来,他早就知道,魏忠贤早晚都得倒台!
明熹宗十七岁登基之初,为了报答乳母客氏的恩德,大肆封赏对食者魏忠贤。身为工科给事中的李春烨上奏章提醒小皇帝“不可任情纵欲,自纳于邪”,对于身边的近侍“柔曼倾意,怙阿保之名,伺爱憎而顺滋之鸩者,可无防乎?”童昏的熹宗却根本不理解,以为李春烨是个疯子(上以为狂)。
天启四年工部郎中万燝上书弹劾魏忠贤,被皇帝施以杖刑活活打死,李春烨曾仗义执言,认为重开廷杖责打朝臣致死,有损皇帝仁德,要求追求魏忠贤不忠之罪!犯颜直谏的下场通常悲惨,但天启只是一怒之下将其贬到湖广当参政,这其中难保没有魏忠贤求情的因素,不想做的太绝,也趁此还掉一个人情,他能算准李春烨不会跟自己死磕。为什么手段狠毒的魏公公偏偏会对李春烨手下留情?因为李春烨曾对他有救命之恩。
时间到转回几年前:泰昌帝继位不足一月猝然驾崩,宠妃李氏不肯搬出乾清宫,结果群臣纷纷上书施压,最终迫使李妃让步。李妃身边有个太监李进忠,连同几个小太监,在搬迁当夜大肆偷拿宫中珍宝,不想慌乱之中有几件掉落在地,天明时被人捡拾告发,宫中随即开始大批抓人审讯,这就是晚明震惊朝野的移宫案。主谋李进忠投靠大太监魏朝,通过他向总管太监求情,加之李春烨等一干朝臣在皇帝面前为其脱罪,李进忠总算躲过一劫。
事件平息后李进忠改名魏忠贤,成了魏朝的孝子干儿,不过内宫中这种找靠山拜码头,都是互相利用罢了,日后羽毛丰满的魏忠贤毫不留情拿魏朝开刀。但对于李春烨这样无意中帮过自己的士大夫,他的态度大为不同,李春烨当年并未想到自己会飞黄腾达,出手相救确实出于公心。这样的文人虽然表面执拗,但骨子里柔弱的很,只要给足面子,就算他不肯卖身投靠,起码不至于碍手碍脚。
总之贬官不久的李春烨很快便被召回京城,获得三代封赏的恩荣,先是当上太仆寺卿,接着又相继升为右司马和大司马。他不再是言官,也不会上书弹劾任何人了,在接二连三的加官进爵面前,他唯有选择沉默。这一切都是魏公公的报答,他不好推辞,不敢拿自己的清高来试探魏阉恼羞成怒的底线,文人的典型弱点就在于此。为了消除魏的疑虑,他也只好时不时登门相访,与魏党不离不即,毕竟自己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
早年他曾查处山东登莱巡抚陶朗先等人侵冒军饷和赈灾款,追回赃银数十万两,后来在尚书任上协理戎政,改建军营百余座,宁远、锦州战役有功,诸上功绩受封赏颇为丰厚。但他没有想要久留不去的念头,民间流言始终不断,把他目为魏阉爪牙,甚至还说查出的赃款都被他自己私吞了,他也懒得解释。总之在天启七年他终于下定决心,母亲九十大寿是个很好的理由,可以告老还乡,远离官场是非之地。
祖居河南的李氏先祖天乙在宋代南迁至福建邵武,其长孙李夔之子即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将李纲,次孙李龙后来迁居泰宁,李龙的十八代孙即是李春烨。少年时代春烨刻苦攻读,早早考取了秀才,但三次入京赴试都铩羽而归,好在后来还是如愿考中进士。从此后春烨一路官运亨通,自然也是封妻荫子,祖上数代都跟着沾了荣光。身家显赫便要改换门庭,李春烨虽然算不上贪官墨吏,但总归是高薪人士,加之多年受皇帝封赏,改善下居住环境毕竟不难。
倘若来到泰宁,首先自然是要去国保单位——尚书第一游,现在这里属于古文化街的核心区,过去也叫五福堂,从万历末年肇建,距今也有三百八十年历史了。据说当年其家子弟打算买下一大片地建福堂,当地百姓看不惯李家气势煊赫,坚持不卖,折衷后一半卖给春烨亲舅,因此今天的尚书第只算是“半边福堂”。和我们看惯的传统古建筑群不同,尚书第采用坐西朝东的格局,从北到南分为并列的五幢,相互以风火墙隔离,每幢大体三进院落。
跨入北大门首先是一长排马房,右侧是值班的门房,隔壁是五架梁小厅,后墙有廊门通往三间辅房,多是舂米、炊爨和库房和仆佣住所。经天井和回廊上台阶就是前厅,用作接待一般来客,五间七架硬山顶,明间为抬梁结构,次间和梢间为穿斗设计。粗大的老檐金柱和大额枋挑起了明间的五架梁,前端的两根檐柱足有一人腰粗,上端各挑出二抄斗拱,撑起七架檩桁条,斗的两侧衬出花舌雕饰。
正面中堂设有四面巨型板门,平日可张挂字画,婚丧宴饮可打开中堂,次间后壁为两扇半明子条格扇祁门。两边的厅房较为狭窄,只能摆放桌椅和床榻,天花板前端有采光用的双开窗,地面上还有一块活动板,下面还有一个小窨井,供女眷倾倒生活污水。前厅用材硕大,八角雕花石础图案丰富,柱头均设栌斗和十字斗拱,还有象头垛头,厅上铺设特制的菱形地砖。第二进的中天井和厢房与前厅紧连,中厅三间五柱,面前设六开半明子隔扇门,后方老檐柱处供着祖先神龛,第三进后厅清代焚毁,后来补建的部分与原构大相径庭。
端院门横跨甬道,各自向外的楼匾上分别刻书“礼门”和“义路”,这是过去孔庙两侧甬道的写法,用在这里显然是以诗书大家自比。雕花门楼由六根方柱与凹字墙连为一体,上坎、中坎石坊为锦鸡、牡丹、莲瓣石枋,檐口大额枋为木质彩绘,彩色包袱景依然清晰。正匾上楷书“四世一品”金字赫然耀目,两侧是天官浮雕立像和卍字连缀图。
三、四幢和一幢基本一样,都是前、中、后满三厅的格式,但门楼比二幢简单比较奇特的是第五幢——不带门厅和回廊,是两道高大的门墙,前门楼格式和三、四幢相同,但顶部斗拱为砖雕,二道门楼为单檐歇山(山字门楼)。二进有大天井,两边不带厢房,中厅和其他幢前厅格局类似,厅面是明间和次间合二为一故而较宽,左梢间还带小厅和厅头间,这是过去斋佛之所。
如此大规模的“封资修”建筑如何熬过十年浩劫的?当然并不是毫发无伤,北面仪仗厅门前一人高的抱鼓石碑被砸碎了,褒扬李春烨本人的恩荣坊也被推倒了,但至少依靠集体智慧和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主体建筑相对完好。第二进院落的住家,生怕小将们对“四世一品”门斗下手,赶紧用黄泥涂抹住镂空图案,贴上语录和标语,这才蒙混过关。当然府中的家什摆件被破坏不少,除了嘉庆年间的金字屏风外,大多是改开整修后从民间征集而来。
深宅大院总给人一种肃穆森严的压抑感,砖石结构为主的尚书第显得沧桑斑驳,随处可见的砖雕木刻繁缛晦涩,其奢华倒在其次。每幢都有的天井是棋盘状条石铺设,还有石刻花台、水缸,用来摆花和养鱼,当然一旦起火也能用来救灾,在笔者看来落雨天坐在廊下看着一夜滴到明也是好的。这种天井连同各幢之间的封火墙,很容易让人想到徽派建筑的布局风格,无不透出江南传统大户民居的古朴与优雅,但这还不足以显示出朝廷二品大员私宅的底蕴与尊崇。
为了在来客面前显耀身家,同时提醒儿孙时刻不忘家风家训,各处显眼的位置还有各类寓意匾额。比如四字格的曳履星辰——跟着宇宙星辰运转,世代循环不息;依光日月——借着日月之光辉,家族永不衰败。相对独特的是三幢中厅上悬挂的“孝友堂”三字匾,原非府中之物,而是城西乡贤萧重熙祠堂匾额,乃李春烨存世不多的手书真迹。因此萧祠被拆毁后,匾额先是被围猪栏,后被县博物馆收藏,几经辗转并精心修复后才挂到了尚书第。
无法被忽略的当然就是各类官衔题匾,有些是嵌砖涂金,有的则是实木牌匾。当然正宅大门上的尚书第三字首先就是官衔,前面提到的四世一品更是颇自矜夸,这里再举几例典型的官衔题匾:
都谏——六科都给事中的俗称。所谓的六科是对应六部负责侍从规谏,纠劾百官的监察系统,六科长官即都谏最高仅有七品,但位卑权重,甚至可以封驳奏章,李春烨在天启五年曾担任刑科都谏。
大司马——秦汉官称,汉代列入三公之一,明清时用作尊称兵部尚书,这是李春烨职衔中实权最大的一个。
清朝师柱——福建布政使司分守建南道右参政莫俨皋为其所立,清朝是说清正廉洁的朝代,师是指李所获得的太师加衔(并不真的给皇帝上课),柱是勋位上柱国的简称,同样是虚衔并无实权。
清宫太师——清宫即青宫,指代太子所居,这个头衔也就是太子太师。
熙朝少保——熙朝也就是繁荣昌盛的时代,少保和少傅、少师同属三孤,名义上算是太子身边的辅导老师,实际上也只是虚衔,而熙朝两字加在混乱黑暗的天启时代,不啻于极大的讽刺。
致仕还乡后李春烨过了几年清闲日子,崇祯十年十一月初三溘然而逝,享年六十有七。死后殡而不葬,等三年后原配江氏亡故后,两人的棺椁“并停厝邑城南门”,又过了四年才选定城郊二十里的金湖之滨,造墓完成合葬。传说风水先生专门嘱咐过,下葬当天周围村寨最好不要生火做饭,于是李家便在墓地前搭建了三个凉亭,包办了当天村中百姓的饭食。结果三年后当地发生瘟疫,全村人口几乎死绝,只有当天没去赴宴的几个老人躲过一劫。
更为诡异骇人的是,李家还从外地买来一对童男女,下葬当天将他们也带进坟墓,吩咐他们伺候香火,然后所有人撤出墓室,突然将墓门封死。民间有一段歌谣——灯也乌,烛也乌,馒头果子尽生枯,说的就是这对可怜的孩子在墓室中被活活闷死的惨状。如此恶行伤了阴鸷,李家自此逐步衰败,而林姓男孩的家族却日渐兴旺,民国时期出了一个高官林森;陈氏少女家族后来客居广东,清代乾隆年间出了一个富商陈百万(瑞龙),据说都是沾了李墓中的风水发迹的。
栏目策划:彦稠;图文编辑:君振
游必有方 · 2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