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的繁华,普通家庭的殇!
《小舍得》里那个横空出世的学神米桃,在前半部剧里简直就是开了外挂的存在,智商140,插班到大城市重点班,第一次班级摸底考满分,直接把原来班级第一的颜子悠甩出去十几分。
等到了校外机构,只录八个人的金牌班可谓优中选优,选拔考试米桃又得满分第一名,再次把颜子悠甩得远远的。
因为性格温和,上进,自驱力强,深得校内外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喜爱:班上改选班委,当上了班长,在机构老师为她申请减免学费,保证她能安心学习。这一切,都预示着又红又专的米桃前景一片光明,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米桃终究还是没有像之前那样潜心学习,和睦的和家人同学相处,因为有了心魔。
这个心魔,来自于她猝不及防地看到了同学欢欢家庭环境的优越,她这个年龄没法向自己解释,为什么不同的阶层原来生活会这么不一样,自己家人累死累活,可能也没法得到的东西,在自己最亲近的同学这里这么不值一文。
窥探到了其他社会阶层的生活情况,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巨大鸿沟。而这个,是她这个年龄三观尚未建立的时候无法自处的。
其实,站在家长的角度,我觉得米桃妈妈因为自己在欢欢家做家政的缘故,有意带着米桃到欢欢家来学习,并不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想法。
在剧中,正是因为这个安排,让米桃看到了中产家庭的生活方式,自己同学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她的内心造成很大冲击,也成为她后续烦恼的根源。
米桃是个偏远城镇来的普通家庭孩子,而父母为了养家糊口需要摆摊和做家政。五年级的她已经十岁多了,逐渐有了自我意识,自尊、虚荣等等人类正常的情绪和想法在萌生,但是还不成熟。
如果这个家庭把自己的圈子保护得好,那么米桃可能会一门心思学习,将外界的纷纷扰扰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但是因为米桃妈妈家政工作的特殊性,也因为米桃妈妈为了让米桃和欢欢更加亲近,所以出现了文章上述的那一幕。
敏感、自尊、内向的米桃最终没法排遣视觉冲击对自己造成的干扰,对自己的情绪、学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最终发展成为羁绊米桃学业进步最大的障碍。
在扼腕痛惜之余,不得不让人想到,剧作虽然是虚构的,但是道理和情节却是真实的,生活里的确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本来心无旁骛一心做着自己的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内心受到冲击,最终还要和自己心魔斗争,内耗不已,牵扯了很多的精力和情绪。
站在成人的角度,咱们都该承认,社会的确是多元的,不同社会地位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的财富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
有句吐槽的话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们无法想象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
譬如像我们这些城市工薪阶层,对于思聪、马云他们的生活圈没法想象,但好歹已经是成年人,自己已经坦然接受这一切,并依然按照能力、收入去过符合自己家节奏的生活。
但是孩子们不一样,他们过得很纯粹单一。有时候我们需要保护这种单纯,在不应该的年龄去破坏这种纯粹,可能会适得其反。特别是米桃这种好孩子,懂事、敏感、自尊、内敛,把情绪憋在心里无法排遣,更会酿出大问题。
我记得国外有那种互换人生的真人秀节目,富家子弟和穷人孩子互换身份体验对方的生活学习。那些读着英国私立学校的富家子弟去了公立学校感受自己家下人、社会底层的生活;而那些努力上进的穷人孩子,去私立贵族学校感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
当体验结束的时候,富家子弟有所触动,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而那些穷人孩子,一个个的被颠覆了三观,很长一段时间没法回归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节奏。
而设计真人秀的主办方原本以为见识过繁华生活会激发这些穷苦孩子的斗志,但他们没想到三观不成熟的孩子们受到的刺激和伤害会更大。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人的生活轨迹必须和自己的阶层所匹配。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总会主动或者被动的相互比较。如果大家生活圈都差不多,生活习惯也类似,那么相互之间的话题、喜好也会比较类似,不会有那么多的纷扰。
如果因为某种机缘巧合,进入到别人的阶层和世界,必然会对自己的思想、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大人如此,更何况是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米桃如果是在自己老家,大家家境、家庭收入相差不会那么大,那么受到的冲击也不会那么大。她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节奏上学习、和同学玩闹,从书籍里汲取营养,慢慢的发展自己三观。
但是到了大城市,一切都进入了快车道。她被动地卷入了知识的军备竞赛,在这个战场,她是胜者,是王者。
但是,对于她的原生家庭条件来说,她还要快速适应思想境界的冲击,加快思想成熟这个军备竞赛。
在这个战场,她输了,尤其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法理解,不能站在她的角度去帮她分析解释和排解负面情绪的时候。
她孤军奋战在学习第一线,她不孤单。但是,她孤军奋战在抵抗心魔第一线的时候,她很孤单。
我还记得小时候去同学家玩,人家爷爷是老革命,家里很大,有猫有狗,迟钝的我当时只是觉得家庭不错,可以多去蹭饭蹭玩。
但是我相信,对于一些早熟、敏感的女生来说,可能就不一样了,谁让女生的性别意识、家庭差异意识会来得那么早呢。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感动中国人物、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女士就更让人觉得崇敬。她严格要求那些濒临辍学的女孩子们不要受外界干扰,一心学习,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毫不留情,甚至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但是,慢慢的我们理解了张桂梅女士的做法。正因为那些女孩子都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世间繁华的干扰而无法潜心学习。学习,也许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张桂梅女士所做的,只能是让孩子们拥有更强的人格和能力后,再去坦然面对人生境遇的不一致,从而激发各自的斗志,拥有自己的未来。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我们家已经努力拥有了城市生活,也还过得去,讲得这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因为人性是一样的。
我们这些人在城市立足,靠着自己努力让自己和后代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幸福生活,更得有一些危机感和前瞻性。
在我们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最忌讳好高骛远和强行拔高。
本来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去选择相匹配的教育之路。但是站在素质教育的高点,很容易把培养孩子的道路异化为没有原则的去比拼:什么烧钱来什么,什么贵族来什么。
要是自己能够持续投入也还行,怕就怕在首鼠两端,不足以支撑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而孩子在见识到各种好玩的、烧钱的玩意儿后,弄得心思太野了,没法正确对待,白白地浪费了光阴和机会。
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养成骄纵的脾性,迁怒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父母没本事,没能力,让自己过上谁谁谁那样幸福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自己要像灰姑娘那样短暂的时光里光彩照人,午夜钟声响起后就这样回到自己真实的生活。
本来家长是好心让孩子见识,但是最终却养出了仇人。这种亲者痛的事儿见得还少吗?
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还是要注意一门心思心无旁骛,事越多,干扰越多。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怕就怕本来没那么多事,自己给自己找事,自己让自己不痛快。
回到《小舍得》,如果生活里真有米桃这么一家子。站在上帝视角,我真心希望,在米桃每个岔路口,譬如初来乍到大城市、刚到新班级就拿到第一、去和家境好的同学一起相处这些重要节点,都有贵人能够点拨她。
告诉她这篇文章讲的道理,解开她心里的疙瘩,让她能坦然面对人生境遇的不一致,并化作前进的力量,继续成为那个快乐自信的米桃,而不是面临“舍和得”这种囚徒困境的重度精神压力受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