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热下寒体质
张艳 宏恩简阐中医药 2021-05-13
上热下寒是一种寒热并存的症状,这是一种有点难以理解,却又是现在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门诊经常可以听到病人描述说,奇怪!总爱上火,但手脚却又怕冷。师父就会说这种火是虚火,而非实火,通常我们认为有火吃些寒凉的食物或者苦寒的药就可以把火压下去了,但是这种情况越吃凉和寒的食物或药物火越不容易退。
那么针对这样的火我们要怎么处理呢?
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应该是和我们现在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比如(不喜欢运动、长时间待在空调屋内、喜欢吃寒凉食物、生活和学习压力过大)等等。由于火性炎上,所以这类人会有经常反复的起口腔溃疡、舌疮、头疼、眩晕、耳鸣、牙痛及因火热之邪上扰心神而导致的心情烦燥、失眠、多梦等情志问题。现在简单浅显的分析一上热下寒的体质形成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我们知道人体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阴阳就形成了分离的状态,两者就没有了交集,那么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正常关系。因此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阴阳之间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这就是人体的最佳正常状态,即阴在上而阳在下,如果有什么原因导致阳在上而阴在下,就出现了人体的上热下寒的病理状态。这个因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呢?依据临床观察导致这中情况的原因主要以下几方面:
一是肾阳亏虚。二是肾阴亏虚。三是心阴不足(心火偏亢)。四是中气不足或中焦阻滞。 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上焦,如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下焦,如地上的河流。水火相济为正常,反之则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正常循环,阴阳也就颠倒了。
举一个例子来解释更容易理解,我们把心、肾分别比作在城南和城北的两辆车,如果想让两辆车相遇,就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车辆本身正常。二是道路顺畅,没有拥堵。车辆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肾阳亏虚。人体阴阳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此消彼长的,当阳气过于虚衰,阴寒之邪就会过剩,逐渐沉降,积聚于下,形成下寒,同时肾脏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得滋养,就会出现上热。
2、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得功能,身体还会出现电量不足的状态,如此,上热下寒的问题就自然出现了。
3、心阴不足(心火偏亢)。通常情况下,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同时存在。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无法温暖肾水,就会下寒。
道路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中气不足。我们通过李可老师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可以了解在人体的圆运动中,火要下降,水要向上蒸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体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虚弱,中气会有不足的情况,继而脾升胃降的功能失常,这时肾水将无法借助脾气的生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会因为心火过盛而出现红肿热痛或心情烦躁、失眠、等上热的问题。同时,心火无法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暖肾水,这样就出现了上热下寒的情况。
2、湿阻中焦。湿阻中焦,堵塞不通,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上焦火,下焦寒的问题就出现了。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基本为两种:一是解决车辆本身存在的问题。二是打通中焦,使道路通畅。药物解析:生地:味甘,性寒。是滋阴养血的要药,能凉血热,滋肝肾,养心益肺,通血脉逐血痹,宣脏腑之气。生地血热者宜用,熟地血衰者宜用。茯苓:味甘,性平。利水行痰,健脾和胃,养心安神,因其行气而和缓,利水而不伤正,故通补皆宜。山药:味甘性温平。是补虚扶弱的主要用药,入脾、肺、肾经。可补补胃之气,养脾胃之阴。生津润肺,补肾涩精。赤石脂味甘酸涩,性温,入胃、大肠经。可以涩肠止泻,止血,敛疮生肌。柯子:味酸苦。性平。入肺、大肠经。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及抗菌消炎的作用。炙黄芪:味甘,性温。炙黄芪长于补气生血,升阳。入脾肺二经。以补益中气为主。党参:味甘,性平。入脾肺二经。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和胃生津。黄芪与党参均有补气的功效,但党参补气兼能生津和胃,其性守而不走。黄芪补气兼能升阳,走而不守。小茴香:味辛,性温。主要功效是调经,散寒,理气和胃,祛寒止痛。入脾胃、肝、肾经。路路通:味苦,性平。入肝肾经。有祛风活络,利水,通经的作用。龟板:味甘而咸,性平。有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并兼有补血止血的功效。砂仁:味辛,性温。入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作用。熟地:味甘,性微温。入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茯神: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经。有宁心安神,利水的功效。益智仁:味辛,性温。入脾肾经。有开胃摄唾、温脾散寒、暖肾助阳、固精缩尿的功效。首乌藤:味甘苦,性平。入心、肝经。有养血安神,祛风通络,止痒的功效。龙骨:味甘涩,性平。入心、肝、肾、大肠经。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止遗收敛的功效。柏子仁:味甘性平。为滋润的要药,主补心养血,润肝肾,除风湿痹痛,益脾。因含油脂,故可以润肠通便。枣仁:味酸,性平。可宁心敛汗,安神,入心肝二经,是重要的滋养性安神药,车前子:味甘咸,性微寒。可以利水泻热,明目、化痰,且利水道而不走真气。又可强肾益精。瞿麦: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善清心火和小肠火,可以导热下行利尿通淋。还有清利下焦湿热,利尿通淋,破血通经的功效。萹蓄:味苦,性平。入膀胱经。有利尿,清热解毒,杀菌的作用。枳壳:味苦,微酸,性微寒。入脾、胃、肝经。有理气宽中,行痰消痞,健脾开胃,行滞消胀的功效。厚朴:味苦辛,性温。入脾,肺,肾,大肠经。有燥湿消痰,行气消积,降逆平喘的功效。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入肝、胆、大肠经。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脂降压的功效。火麻仁:味淡甘,性平。入脾胃及大肠经。有润肠通便,滋阴补虚润燥,多用于阴亏肠燥,体虚津血不足导致的肠燥便秘。远志:味辛苦,性微温。入心、肾、脾、肺经。有祛痰,养心安神,利水还可调解情绪。合欢皮:味甘,性平,入心、肝、肺经。有解郁安神,和血消肿,促进睡眠的功效。石斛:味甘,微寒。入胃、肾经。主要功效养胃生津,滋阴除热。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经。有活血祛瘀,生新,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抗菌消炎,降血脂等功效。 百合:味甘,性寒。入心、肺经。以滋补肺阴为其擅长,润肺止咳,养心阴,益心气,清心安神。莲子心:味苦,性寒。入心、肺、肾经。有清心火,止遗精的作用。黑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大肠经。有润五脏,补肝肾,益力气,改善睡眠,润肠通便。
方剂浅解:女:右关脉沉弱,左脉沉。生地25 焦三仙各25 白芍25 白术15 山药30 赤石脂20 柯子20 炙黄芪20 党参20 小茴香15 路路通15 龟板15 砂仁12 炙甘草6 大枣30(生地、焦三仙、白芍、白术、山药)
生地滋阴养血,降火,焦三仙健脾和胃,消食建中,味焦苦可以降火燥湿。白芍柔肝降胆火,白术健脾燥湿,山药健脾胃,几味药合力作用于强健中焦及使君相火下降。(炙黄芪、党参)炙黄芪与党参合用动静配伍对于中焦的脾气虚弱补益效果明显。(小茴香、砂仁、路路通、龟板)小茴香、砂仁,辛温之性可以行痰,散寒温脾,理气和胃,助阳。路路通通行十二经,以通为补,可以配合小茴香合砂仁的温暖脾肾之阳的功能,龟板可以滋阴潜阳。(赤石脂、柯子)二味药均以涩肠止泻为主。(炙甘草、大枣)补中,调和诸药。
整个方子以中焦的虚寒为主进行用药,一是通过对中焦的补益使脾胃功能强健,中焦的健运即可以提供人体的营养需求,还可以使脏腑气机升降正常。二是通过降君相火入肾水,使肾中火足,可以温暖脾土。三是通过辛温入脾肾的药物来散寒,以补益阳气。使肾火可以温脾土,且脾胃中的寒气得散,阳气升腾,气机运转正常,则疾病自然痊愈。
女:口生疮,左脉急,关大沉取有力,寸坚。右关沉弱,舌胖有齿痕。熟地25 茯神25 益智仁25 首乌藤30 龙骨30 柏子仁20 枣仁20 车前子20 瞿麦20 扁蓄20 炒三仙各25 白芍25 白术15 枳壳15 厚朴15 决明子30 火麻仁30 炙甘草6黑芝麻30(熟地、茯神、益智仁、首乌藤、龙骨、柏子仁、枣仁),熟地滋阴养血,益髓填精。茯神宁心安神,利水。益智仁温脾散寒,暖肾助阳。首乌藤养血安神通络。龙骨平肝潜阳,敛降。柏子仁、枣仁润肝养心安神,清降心火。(车前子、瞿麦、萹蓄)三味药均为清热利水通淋的要药。(炒三仙、白芍、白术、枳壳、厚朴、决明子、火麻仁)炒三仙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白芍柔肝且降胆火。枳壳、厚朴降气,消痰,燥湿,为打通中焦的湿滞起到重要作用。决明子、火麻仁以润肠通便为主,加大中焦像下通的力量。(炙甘草、黑芝麻),补中,调和诸药。黑芝麻既有润五脏、补肾的功效,还是药引子,将方中作用在肝肾的药力量集中的引至肝肾,使药力不分散,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整个方子围绕打通中焦阻滞为主,养心降火及柔肝为辅助,使人体的圆运动得以恢复。全方通过健脾、燥湿、消积、润下的方法把中焦阻滞打通,使脾升胃降的功能得以恢复,随着中焦升降功能的恢复,君火和相火也随之下降,肾水温暖,涵养肝木,上济于心,则水火相济,人体康健。
以上是弟子对上热下寒的浅显理解,诸多不足之处烦请师父指正!
点评:小张学习认真刻苦,态度端正,但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还需好好钻研。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