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名校 | 世界超一流院校设计答辩回顾,C位出道的竟然是……

上周六晚19:30,我们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Harvard GSD、TU Delft、UCL Bartlett 6所中外顶尖院校的建筑、城市设计、景观3个专业组的答辩人分享了他们的优秀毕设项目,这场活动在Bilibili、斗鱼等平台进行转播,来自全国15余万人次的观看了本次直播。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6个精彩的项目吧~
Events Review
活动回顾


  建筑设计组  

00:00 Illusion Garden 幻園

30:06 提高跑者安全感的柏林新霍与北京西二旗街区改造

01

Illusion Garden 幻園

指导老师:Roel van de Pas,  Hubert vander Meel,Martijn Stellingwerff
项目介绍:该项目为黎志远于TUDexplore lab studio 毕业设计的优秀毕业项目。项目位于苏州古城的一个沉浸式剧院,建筑基本埋于地下,室内光源以投影灯光为主。在汇报过程中他为我们介绍了通过提取核心要素简化中国传统空间要素、组织内部空间的形式、流线,以深入研究室内、山林以及院落等空间原型思考场景设计的可变性和体验方式。
该项目的核心是使用视觉错觉研究来构建核心的沉静式剧场空间的方法,以空间压缩与延伸为目的,探索虚实结合下的新型剧院空间设计。剧院内的主要场景以牡丹亭为故事背景来考虑所需的空间和流线,从室内、山林以及院落等空间原型思考场景设计的可变性和体验方式。除此之外使用室内渲染视频,更加直观的带我们体验了沉浸式剧场虚实交错的内部空间。

| 嘉宾点评 |

Ping-Hsiang Chen:
使用Garden来转译表演空间的概念是这个项目中非常精妙的地方。人与物之间的动态互动作为展览的重点被突出也让整个项目更加有趣。项目的重点在于模糊与重构——如何模糊空间去创造一个新的空间体验出来,在这个前提下,表演的概念被重新定义。这个项目探讨了空间的动态性和重构的可能性,会让我好奇这个空间会有怎样的重构性。
蒙胜宇:
一般在国外评价一个方案有三个维度:1.逻辑的自洽程度 2. 项目的研究深度 3.图纸表达的完整和美观程度。其次,这个项目最重要的价值是其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再表达找到了另一个方式,在繁复的中国古代语汇与简洁的现代建筑之间找一个平衡感,用现代建筑搭建股价并且与虚拟模糊的体验相互结合附着到骨架上。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项目表达中的对“人”的考虑不够充分。

02

提高跑者安全感的柏林新霍

与北京西二旗街区改造


指导老师:张利、白瑞华(柏林工业大学)

项目介绍:本设计来源于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的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选址基于北京与柏林的近郊街区,通过切实、细致的对比研究、节点改造和设计,在理论层面,研究并总结了影响跑者安全感的三大类共33个建筑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计算出权重,用以辅助设计。该项目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角度应对全球性的健康需求,为安全运动注入来自建筑学科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设计者所提出的以“游戏原则进行情境建构”的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性,对类似城市设计问题的解决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性,在设计问题阐述、分析图绘制、设计成果表达上呈现均体现了清晰的设计思维与扎实的可视化方法训练。
| 嘉宾点评 |
Ping-Hsiang Chen:
我的评价比较偏向于设计的部分。都市内跑步这个切入点是很有趣的,通过空间不同的对比对。在规划无法大面积更改的前提下,项目更多的使用介入性的改造,使用事件性来对空间进行改变,这个是比较是有意思的部分。项目的接入方式都是比较置入性的,短暂的,这种使用event来介入城市设计的方式在欧洲是很普遍的,这个是项目里非常有意思的点。
再有,这个方案有部分涉及到一部分现有空间再利用的中都市新开发的研究,这类研究是基于建筑组织大多被以block的方式进行思考,于是产生了部分semi-public space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方向。
蒙胜宇:
这个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研究方法的探索,实现了一种基于将调研数据化图示化的分析方法论。同时这个项目的价值还在于它是一种bottom up方向的设计,即是自下而上的一种设计方法。由于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项目,可以进步的地方是,是否可以考虑社区更多维度的价值以及资金来源等可操性。



  城市设计组  

00:00 城市空间实景开发:走向增强现实城市主义

29:37 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城市设计研究

03

城市空间实景开发:

走向增强现实城市主义

指导老师:Tetsuro Nagata、David Di Duca

项目介绍: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是真实的吗?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部分真实的世界。Treicber在1961年提出人对外界世界的感知主要来自于视觉和听觉,这两个部分是增强现实可以改变的。并且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从更大的尺度来思考这种技术的进步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许我们可以用增强现实城市主义(Augmented Urbanism)来理解人类在这个世纪的城市和城市生活。
未来的空间将会变成一个软件空间,例如红蓝商店改造的问题。随着AR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城市体验正在被改变为一种即时交互的场景。信息的流动以视觉化的形态渗透在我们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包裹着我们的生活。交互式的城市场景带来的是一种双向的,响应式的城市体验。空间的软件化与内容的网络化是我们的人居环境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规模的革命。这种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城市体验,更有可能是新的文化,新的历史。
| 嘉宾点评 |
Soomeen Hahm
这个项目非常未来但是又非常实际,未来就在我们的面前,但是需要有人来积极的呈现。在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性和主观的重要性。我认为人类正在重新建立人和机器的关系,在这里,增强现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Yuhan SHAO
项目我们可以看到AI领域从理论到应用。我同样也非常认同科技的进步就是能力的下沉,对普通人赋能。增强现实已经被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它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却不长。随着增强现实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既有利有弊,面对它的弊端,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从建筑,城市,景观的角度来讲,增强现实可以给现实世界蒙上一层数字空间,我们的生活也会被无尽的扩展。那么,增强现实具体又是怎么促进城市的发展呢,从哪些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和设计城市。这些都是值得项目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04

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城市设计研究

指导老师:陈蔚镇
项目介绍:愚园路被夹在静安寺商圈和中山公园商圈之间的商业断层,如今它重新得到关注,多样的历史建筑,复制的产权关系,使它处在一种动荡的有趣平衡之上。2018年城市生活季活动中愚园路创邑弘基前的草坪在上海红极一时——资本与街道合作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城市更新尝试大获成功。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资本、政治和社会力量在愚园路的平衡——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张力,上海西区独有的神秘和美好的远去,极为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期待与渴求,以及近十年创意阶级涌入所催生的种种萌芽——“愚园路固执地向前走”,它将去向何处?
| 嘉宾点评 |
Yuhan SHAO:
我一直很关注愚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愚园路的地方性转变成了什么样子。地方性是随着周围的环境而变化的。好的地方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去保存历史性和传统性在里面。同时它也可以提供城市复兴的可能。这条街和人的交互方式已经和很多年前不同了。随之改变的本质因素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构建具有生活美学意义的城市?这是我们今天城市建设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Soomeen Hahm:
这个项目在历史文化角度上的价值已经很高了,我的点评更加分享技术和方法论。每个城市街区有自身的特殊性。作为从事建筑设计教育的人来讲,我非常的好奇,在你进行城市分析的过程中,设计者的个人主观个性和个人经历是否重要。而且我认为在近未来,很多客观数据为主的分析方式讲会被替代例如Bigdata,人工智能等自动化手段。在这个项目中,又有哪些部分不可以被自动化等手段来代替。
  景观设计组  

00:00 垃圾填埋场的重构:从僵化形态到山麓地形

36:04 校园营造

05

垃圾填埋场的重构:

从僵化形态到山麓地形

指导老师:Jungyoon Kim、Yoonjin Park
项目介绍:本项目是关于重新设计封顶的垃圾填埋场,使之成为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的溶蚀场。垃圾填埋场是城市化进程中失落的自然。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大部分垃圾填埋场仍然是“无人区”,没有其他形式的人为利用。封闭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是一类特殊的城市景观。垃圾倾倒后,大部分垃圾填埋场将被土壤填埋,并覆盖一些植被和草皮,工程封顶堆填区通常是坚硬的,其形态可描述为顶部平整和周侧面陡坡。通常,城市地区的山脉将发挥气候调节器的作用,并在区域生态链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漫滩堆积物虽然在海拔高度上比较突出,但其刚性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生态和气候调节功能。在倾倒之前,这片土地最初是一片银枫漫滩森林,现在它寻求重新连接Charles River漫滩和邻近沼泽地栖息地。随着地形的改变,小气候区域可以吸引更多的物种进入垃圾填埋场,重新连接区域生态环境。
| 嘉宾点评 |
Soomeen Hahm:
这个项目有趣,利用两个不同的地段项目的构成来有效的比较同一个工作流程,设计者在设计的是一个工作流程和应用方式,这种设计方式有舒展性和扩展性,可以快速地与变换的世界互动。这个项目选址的地方已经是一个解案,我们认为填埋某种程度上已经解决了问题所以不再过问,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十分涉及到未来的问题,所以很有意义。
谢姗姗:
作为设计师这个群体很多时候在关注图面的效果和概念的前沿的程度,但其实景观这样的大项目,如何实践如何落地是更加重要的部分,思雯的这个研究,调研的广度很大并且研究的深度非常的深,从细节可以看到这位同学对于项目实践的用心。

06

校园营造

指导老师:李迪华
项目介绍:该设计与研究共历时三年,以北大燕园为空间文本,组织各专业学生参与校园景观的策划、设计、建造、运营,探索景观设计的另一个维度——自我教育价值。《高校学生参与校园营造的自我教育价值评估》是一个研究也是一个设计,设计的不仅是空间,亦是对传统景观设计模式的反思,尝试构建一套流程、体系和方法论;理想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实验场,让规则重构、角色置换。行动-研究不断迭代,试图为景观设计学科与教育学科搭建一个桥梁。
在主持北大校园十余个真实项目落地过程中,空间权力、真假参与、社会责任一览无余。此次答辩中还会分享本人如何将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变成创业项目,成为一群人立志一生追求的事业。
| 嘉宾点评 |
Soomeen Hahm:
感激你对于教育本身的深思研究以及实践,动手制作是一个有效的教育以及实习的手段。我有三个问题:1)在制作建造的过程中,怎样通过营造的环境来启发自学 2)这种集体项目的决策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我非常喜欢人工制作的实现,所以我认为科技的研究到头来还是对于人的研究,所以想问你对于公众参与性以及项目的未来有什么构想。
谢姗姗:
我很喜欢这个项目,我想着重讨论教育这个点,这种鼓励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对于科技普遍是持有乐观的态度,在设计中呈现出愿意加入最新的科技元素。于我个人我认为在更广大的城市尺度上,我们有这样能够动手的生活美学是非常重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