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钱学森炼成之路的启示二:强烈的报国热忱激发坚韧的斗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准备回国了。

他在美国待了20年,却从来没有打算过在美国待一辈子。他曾说:

“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这是有依据的。因为他从没有按照美国人的习惯方式,为自己买哪怕一美元的晚年退休保险。

正当他以回国探亲名义着手安排回国事宜时,却受到了时任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的阻挠。

一个科学家要回国,关美国海军军官什么事?原来,金贝尔其人曾担任航空喷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对钱学森的学术成就有深入了解,并认为他是“美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他们还曾是很好的朋友,因为早年“火箭俱乐部”曾创办一家公司,钱学森是顾问,金贝尔则是管理人员。

现在钱学森要回到中国去,曾经的朋友就翻脸无情了。金贝尔在背后操纵,以怀疑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为名,将他扣留了。金贝尔这期间说了这一句“名言”: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也许从他的角度看,这是对钱学森价值的高度肯定,是一种惜才爱才;但是,从他对红色中国和一个中国人采取的敌对态度看,他是卑鄙的。

但是任何卑鄙的手段都挡不住钱学森回国的决心。

在软禁期间,“为了便于一旦允许回国就能马上动身,钱学森没有固定住所,他的租房合同往往只签一年,到期后就搬家”,随身物品全部打包,确保可以随时动身。

并且,在软禁期间不时受到移民局审讯时,他始终回答“我是中国人,忠于中国人民”,并且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对祖国的忠诚远远超出了自身安危,他甚至不愿意“好汉不吃前眼亏”,稍微假以辞色、虚与委蛇。

当然,我们都看到了,最终,他还是凭智慧避开美国联邦调查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监视,辗转与周恩来总理建立了联系,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了问题,于1955年10月8日胜利回归祖国。

此过程紧张惊险,不亚于谍战大片。而至于大科学家钱学森怎样用他缜密的科学思维,精密地设计各个环节,成功让自己回家,那就不复赘言,大家自去叶永烈所著钱学森先生的传记去领略吧。

在他胜利回国,开始投入火箭研究的时候,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方法落后,人们的信心其实不足。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赓问他“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回答道:

“有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

这么干脆利落的回答,当然不是无知者的盲目,而是一位尖端科学家的充分自信;同时,也是他一定要为国家制造出导弹的决心!

正是由于强烈的报国热忱,他在美国积累了最尖端的科学知识,一旦回国,就能立即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也使他在面临重重阻碍之时,能坚定意志,坚决斗争,坚持到了胜利时刻。

据说,钱学森回国时,时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说了一句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此话不虚啊!

(0)

相关推荐